天天看點

洞庭風:閑話“悟”

洞庭風:閑話“悟”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似雲天般廣袤,若星河般璀璨。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之一。據考證,已有六千多年的曆史了。追求“音、形、義”的有機統一,是漢字最基本、最本質的特征。以“悟”為例,形聲從心、吾聲,本義為“了解、明白”。根據每個人“悟”的程度與快慢不同,又造出了一系列的新詞,如“體悟”、“感悟”、“領悟”、“醒(憬)悟”、“覺悟”、“悔悟”和“頓悟”、“漸悟”、“徹悟”、“大徹大悟”、“執迷不悟”等等。

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悟”。初生的嬰幼兒,靠“體悟”和“感悟”求生存。父母的言傳身教,造就了幼童對人世間的初步認知,也培養了幼童生活的自然習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上學時,孩子們靠“領悟”和“憬悟”長知識。老師們教的知識,靠學生用心去了解、用腦去領會和掌握。到了青年時代,知識有了,開始走向社會,便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靠“醒悟”和“覺悟”闖世界。孔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講的就是他一生“覺悟”的過程。

十有五而志于學,就是要在讀書明理的青少年時代,學思結合,不怠不罔,為走向社會夯實基礎;三十而立,就是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堅定信念,立身、立業、立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十不惑,就是要明白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盡己所能、殚精竭慮,為家庭幸福、社會進步、人類發展,履行自己的義務,做出自己的貢獻;五十知天命,就是要知道自己一生的命運軌迹、人生定位和未竟的責任,用人生的教訓和經驗,引導後輩們更好的成長和發展;六十耳順,就是要看透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淡泊名利,遇事不怒、對錯不辯、輸赢不争;七十從心所欲,便是順其自然、随遇而安、怡然自得、享受生活。在孔夫子看來,“悟”是人一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持續漸進的人生運作軌迹。

“悟”的内涵,非常奇妙。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結果,便是展現為不同的“悟”性,是以才有了“覺悟”與“悔悟”之分;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裡,對事情的“悟”性也不同,于是便才有了“頓悟”、“漸悟”和“恍然大悟”的差別。人們用眼睛看滄桑世事,用軀體感受冷暖人間,用心靈體驗風雨人生,不同的人是會生出不同的“境界”的。有些人貌似善良,卻有着一顆自私自利的靈魂,這樣的人,有的口是心非、笑裡藏刀,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線;有些人生的一張冷酷的外表,卻有着一顆善良的心靈,這樣的人,沒有花言巧語,也不會見風使舵,骨子裡卻有着不動聲色的俠肝義膽,以樂善好施為本份。

有人說:一個人最美的狀态,不是年少時的明豔動人,而是飽經風霜後的坦然與柔和,年齡與閱曆會淬煉出優雅與強大!這何嘗不是人生成熟後的“覺悟”呢?一個人的一生,曆經磨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從軀殼到心靈直至靈魂,在經曆千錘百煉後,不能“幡然悔悟”,讓自己固執而倔犟的靈魂“執迷不悟”,直至使自己由光明走向黑暗。一個人的成長到成熟,固然重要,但成熟絕不是“世故”的代名詞。成熟不是由年齡決定的,而是由閱曆通過“悟”、進而轉變為思想決定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既不是小人,也不是惡人,而是無明的人,即那些看不到自己無知、充分自信、聽不進别人勸谏、把妄想付諸行動、心靈蒙塵的人。無明的人多了,對整個世界而言,“真理”将變成囚徒,人類将變成牢籠。以“世故”為成熟的人,皆是無明之人。

《增廣賢文》裡說,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其真實意思,并非是讓人真的不去關心自己的前程,而是告誡世人,一生要走正道,做正确的事,前程自然無量。它傳遞了兩個信号:其一是,要有做好事、做善舉的責任之心;其二是,要有夫妻利他、勵精圖治的奉獻精神。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的诏書中,有這麼一句箴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說:不要認為壞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人的一生若善惡不分,是非曲直不明,看不清這個時代的功利、虛僞、淺薄、市儈與善變,沒有真正的“覺悟”,勢必貪心不足、欲壑難填、執迷不悟,最終必然是身陷囹圄、悔之晚矣。

歲月蹉跎,世事滄桑,願我們時時事事用心去“悟”,“悟”出人生的非凡,“悟”出生命的莊嚴,“悟”出靈魂的聖潔。

作于2021年8月10日

洞庭風:閑話“悟”

作者簡介:洞庭風(李國峰),湖南嶽陽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進階經濟師,在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從業三十多年。詩歌、散文散刋于《金融文壇》《中國金融文化》《嶽陽晚報》《山西市場導報》等,曾出版詩集《洞庭風歌》。

壹點号 柳泉金融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