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點|專家談:在“用”中觸摸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觀點|專家談:在“用”中觸摸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 星光耀沃野(金屬工藝) 孫磊

工藝美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綜合了生産、生活、藝術審美的活态文化體系,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生活智慧。

新的時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已經從“物質文化需要”更新為“美好生活需要”,新消費觀日漸成為主流,“精緻”成為近年來人們鐘愛的詞語,精緻的生活展現着人們的品位和情懷。

對于具有生活實用價值及美學意義的工藝美術而言,回歸并服務高品質生活就成為适應目前時代發展、回應社會期待的新命題、新方向。

觀點|專家談:在“用”中觸摸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 重明翚逸(纖維工藝) 楊秋華

01

探尋傳統工藝

高品質發展的現實路徑

高品質是工藝美術發展的一個新的理念。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主任潘魯生看來,高品質意味着高标準的設計、高品位的審美、高品質的産品和高品質的生活。而之是以提出高品質發展,是因為适用于新消費觀和當下國人生活品質的工藝美術品供給不足,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工藝美術産業健康發展的短闆。

縱觀工藝發展史,創新是工藝美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聯結傳統工藝文化、工藝生活、工藝業态的橋梁。以傳統工藝資源為重點,根植現代生活開展創意設計研發,是實作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的重要路徑。對此,潘魯生認為,傳統工藝高品質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應建立完善傳統工藝高品質發展的政策與管理體系,重點推動傳統工藝形成系統化發展和分類發展的新格局。其次應建構包括師徒傳承、家庭傳承、社群傳習、行業傳習、學校教育、社會傳承等多種形态的傳統工藝活态傳承體系,建立貫穿成長始終的傳統工藝國民教育體系。第三,要遵循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原則,在創新轉化與設計實踐中賦予傳統工藝新的時代内涵和現代表達形式。第四,高品質發展意味傳統工藝進入持續穩定的發展期,不能過于急功近利。要優化傳統工藝産業發展路徑,不斷提高工藝品質,推動傳統工藝融合新技術、新平台、新業态。第五,傳統工藝高品質發展應該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應把握階段性重點規劃和持續穩定、久久為功的關系,準确定位地方傳統工藝發展的現實問題,因地制宜,揚長補短,探索本地區傳統工藝高品質發展道路。第六,生态文明與社會公平是傳統工藝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标尺。傳統工藝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循環往複的生态體系,符合現代可持續的生活理念。手藝賦權提升弱勢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生計能力。公平貿易是保護藝人權益和作品原創、提高手藝收入、助力傳統工藝品牌塑造的重要選擇。

02

現代工藝創作的三種思路

“作為生活的藝術,傳統工藝甚至就是人民生活的本身,隻有回歸生活,才能促使傳統工藝真正走入人的内心,展現出曆史和時代價值,也隻有回歸生活,才能準确定位工藝美術高品質創作的基點。” 潘魯生說,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落地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在首都和位于改革前沿的經濟特區這兩個特殊城市的标志性場館中舉辦展覽,凸顯了工藝美術創新發展的時代意義。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與國家博物館聯合推出的學術品牌活動,展覽不隻是“民間工藝展”“工藝美術行業展”,更是鼓勵全民參與共探傳統工藝的當代藝術表達及生活應用的“工藝美術創新展”。展覽重在展示當代工藝美術的新工藝、新技法、新材料、新創意,彰顯工藝“匠心匠理”,以及具有傳統價值和時代精神的優秀創作成果,在展覽面貌、學術含量、内涵價值等方面突出“工匠精神”“美學價值”和“造物智慧”的技藝魅力。

觀點|專家談:在“用”中觸摸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 大匠絲路(織繡工藝) 潘魯生 着着

不論是織繡工藝作品《大匠絲路》運用長卷形式,描繪在南北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工匠技藝場景,玻璃工藝《創世》透過玻璃材質的光學特性,在光線與色彩的交替烘托中完成有形與無形的轉換,還是紙藝作品《内卷的媽媽》将傳統紙藝從平面使用更新為立體呈現,表現對現代女性承受家庭和社會雙重壓力的共情……顯然,“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的作品是屬于現代工藝的範疇。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博物館群總館長杭間用“三重階”來闡述現代工藝創作的三種思路,一是呈現傳統工藝的“經典”,這意味着要承續傳統文脈的精緻和典雅;二是躍上“純藝術”表現的必由之路,這意味着手工藝要更加藝術化,更能給人以美的啟迪;三是延伸手工的意義,注重思想和觀念的表現。“現代工藝在技巧上,很難較好地實作技進乎道。在觀念上,由于當代藝術的介入,仍然處在一種發展過程中。我認為隻有與情感相結合,才是手工藝創作的永恒之道。從經濟到文化,手藝的美學上,情感是有交彙點的。無論是民間的工藝、行業的工藝還是學院的工藝,情感可以把這三者的創作問題融通起來。”

03

在文化基因中尋找創新原動力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工藝設計的關注點必然更多地從物質走向文化,從功能靠向情感。而工藝設計的優勢恰恰在于個體主觀的表現和創造發揮,不僅可以滿足群眾生産、生活對日常用品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快速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空間,發揮工藝設計服務大衆的最大效能。那麼,如何用工藝設計語言來轉化傳統工藝文化元素?

融設計圖書館即是從傳統手工藝解構的原理出發,衍生出的中國首家非營利傳統手工藝材料圖書館。設計師張雷及團隊在對油紙傘的設計研究中,将傳統的油紙傘解構成材料和工藝,并最終轉化成新的作品——一把名為“飄”的紙椅。“從油紙傘變成了一把椅子,這件事情把傳統手工藝的載體和技法分離。我們現在到底應該保護油紙傘,還是應該保護油紙傘的制作方法,這是一個原則性問題。油紙傘已經不再适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油紙傘的技藝和材料必須要保護,因為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設計方法基礎。融設計圖書館希望用這種方式把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和藝術家、設計師做一個文化基因深處的連接配接。這就是融設計圖書館最基礎的模型。它是由手工藝開始的為當代設計提供創新原動力的資源庫,從這一資源庫創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這一生活方式是我們未來最有價值的東西。”張雷說。

通過重組手工技藝的設計創新無疑給業界帶來了有益的啟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方李莉表示:“文化的基因庫中包含着技藝的基因庫,隻要文化的基因還在,文化的血脈是可以再續的,比如宋人留下來的文獻和器物,以及那些器物所蘊含的思想觀念,我們未必要去當宋代的中國人,但是我們可以去發掘宋代的中國文化基因,然後進行重構與重組,在此基礎上建構新的文化。對傳統和曆史重構的過程首先是觀念建構的過程,不同的觀念會重構出不同的曆史場景,也會重組出不同的文化基因圖譜。我們需要在這個時代運用新的觀念重新解釋世界、重新解釋曆史,甚至重新解釋技藝和藝術的關系。”

觀點|專家談:在“用”中觸摸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 文君瓶·大地似綢(陶瓷工藝) 白明

04

“用”字當先的“活化”實踐

當傳統生活方式逐漸遠離我們時,工藝美術仍需強調其本質“用”,因為隻有回歸“用”的本質,才能更好地滿足高品質生活需求。“用”字當先,傳統工藝産品如何融入當代生活,如何讓年輕一代使用?在汝窯傳承人李可明看來,有“用”是前提,這樣,工藝品才能更好地活下來。

以北京故宮舉辦的汝窯專展中一件北宋傳世玉壺春瓶瓶形為靈感,李可明開始了汝窯和酒的跨界嘗試。“用汝窯的經典器型來裝酒,瓶子喝完酒之後還可以插花再次使用。汝窯和當代生活如何建立關系?我們以‘汝’為核心,建立汝瓷IP,嘗試跨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核心,嘗試打破地域文化的捆綁,實作管道和客戶群的擴充疊加。‘汝醉’項目已經做了三款産品,此外,我們還合作了名為《蟹蟹汝》《一盒汝豬》《喜上眉梢》的作品,《月光寶兔》的茶具加入了光的應用。2020年,我們做了有趣的汝瓷《有錢鼠》,巧妙地借用傳統節日元素,融入文創。” 李可明說,不論是跨界,還是設計再開發,都是探索嘗試傳統工藝在當代是否可以品牌化發展。用現代的設計方法,将傳統的河南陶瓷納入到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并通過網際網路平台進行推廣,獲得了衆多消費者青睐,李可明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文創之路。這種“活化”的實踐,對當下生活所産生的影響甚至超過以往任何時候,足見傳統工藝結合當下的設計,在未來大有可為。

中國美協服裝設計藝委會主任、深圳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吳洪也指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能隻停留在文字元号的傳播層面,應當尋找更加有效的途徑,實作沉浸式體驗。資訊化社會中的文化已經不是一種區域性的、局部的文化,實際上是人類共享的一種文化。目前應該建立中國傳統工藝文化學體系,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對傳統工藝開展研究和教育。

長期從事工藝美術教育的廣州美院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齊喆認為,對陶瓷、漆藝、絲織品的觸覺和視覺感受可以引發人們非常細微的内在體驗感,這恰恰是現代大工業生産所不能替代的本質、内在的東西。我所了解的高品質的生活是差異化的生活,這是在全球化、資訊化高度發達的社會,傳統工藝的主要價值所在。一方面,我們通過傳統工藝正視什麼是當下社會的主流;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自己深刻地感覺到深藏在我們血液中、深藏在我們技藝中的那些珍貴的東西。對于傳統的重視,讓我們更加認清了現代化、工業化的長處和短處,有用和無用的關系,同時提升我們生命次元的張力。最終的生活品質的提高是來源于我們文化的自信,而文化的自信來自于我們能給别人、給世界提供值得我們驕傲也值得全世界尊重的獨屬于我們中國的内容,這也是我們今天讨論傳統工藝和高品質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