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視作品有“為時代叙事”的功能,“作品為誰而拍”,“該講述什麼樣的故事”,關于這樣的問題,青年導演們在《開拍吧》中也在通過實驗性的短片作品給出自己的答案——比如以情緒病症為主題創作短片《刹車》的導演沙漠,想的是:“沒有辦法去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但是又想做點什麼,是以我就站在一個生者的角度,提供一點能量”。
作者:一刀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早在他2010年的著作《倦怠社會》中,總結出一種萌生于現代社會的典型精神狀态——“倦怠”,并且他指出“功績社會的倦怠感是一種孤獨的疲憊,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離”。
而當下,以“倦怠”“孤獨”等為代表的情緒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愈加凸顯,并開始成為文學、影視作品關注和反映的一個重要現實方向。就在近期,愛奇藝綜藝《開拍吧》中的《刹車》《陪聊》等短片,所直面探讨的抑郁症、孤獨等時代症候,在大衆中就又一次引發熱議;而這一波由“影像藥丸”激發療愈“藥效”的探索,也實證着後疫情時代影像創作為時代叙事、用人文之光照亮精神角落的路徑。
躺平、emo成流行詞的背後,情緒病成為時代症候
在權威機構專家參與評選的2021年“十大網絡流行語”中,“卷/内卷”“躺平”“破防”“emo”分别占據了前四的席位,“陽光抑郁症”“空心病”“都市孤獨症”等專業詞彙對大衆來說也不再那麼陌生,我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從相關的社會新聞、他人的故事裡感同身受。
《刹車》片段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日趨年輕化: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發起的一項調查的結果讓人頗為吃驚——曾經隻與老年人群體有關的“陪伴式服務”,已經擴充到了青年人生活中的“陪跑健身、陪玩遊戲”等領域;在1535名受訪青年中,有58.7%的人表示體驗過陪伴式服務。今年11月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的一項調查結果更顯示:有80.22%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
《陪聊》片段
年輕人的社交欲求無以滿足,轉而尋找相對無壓力的、來自陌生人的陪伴服務,聊以緩解心靈的孤獨;這正對應了韓炳哲在他的理論中提到的現象:這種倦怠感正在摧毀“一切共同體、集體和親密關系”。
如導演沙漠在《刹車》中呈現的父子關系,正是這種崩壞的親密關系:“他們離得那麼近,但是卻從來不了解彼此。”這才導緻兒子在選擇結束生命後,父親才意識到自己從未真正走進過兒子的内心,也未曾給予孩子所需要的溫暖和安全感。影評人羅罔極感同身受,他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很愛你,但不了解你”。
這正反映了當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痛點。日積月累的心結不加以正确的排解,也會在瞬間爆發為“成年人的崩潰”。
随處可見的一則則社會新聞,正印證着這樣的現象。一位“深漂”男子在地鐵上收到老家母親出事的消息,在地鐵裡掩面哭泣許久,同行乘客與網友們都同感“在外打工最害怕突然收到家裡的消息”;在從南京開往太原的列車上,一位大姐因與家人産生沖突而失聲痛哭,列車員接連勸解了半個小時也沒能止住大姐的淚水。孤獨的現代人,正如同王珞丹導演的《陪聊》短片中,像孩子一樣抱着毛絨玩具、獨自蜷縮在床上的成年男子。人們開始意識到:為自己尋求精神良藥,重新學習關懷自己、關懷他人,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直面社會情緒,文藝作品成現代人精神解藥
對症下藥的前提,是要了解其背後的“病因”。
首先,在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提速的當下,每個人都背負了來自社會、家人、同齡人的審視,讓都市人在忙于應對生存和競争壓力的同時,陷入與自己的對抗;同時,忙碌的生活與網絡上爆炸的資訊流交疊,人們忽略了與身邊親友在真實世界中真誠、深入的情感交流,精神世界的孤獨感便缺失了撫慰。
精神的困惑還應尋精神的良藥。
很多人都有的經曆是:當我們與自己獨處時,經典的音樂、文學等藝術作品,往往會因為其對精神世界的鼓舞力量,成為我們向内求解的方式。如今,文藝作品也越來越關注一些社會上正在發生的社會現實,直面社會話題,希望通過藝術方式,為觀衆扮演着心靈出口的角色。影像創造出的獨特空間,将我們代入故事主人公的視角,更真切地體會和思考生活,也思索自己身處其中的對策。
就像《刹車》故事中,父親最終選擇将關心與救贖,延續給了另一位和已逝兒子同齡的孤獨少年,少年也從這來自陌生人的關懷中,獲得了他渴望已久的溫暖。導演沙漠在講述創作動機時提到:“沒有辦法去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但是又想做點什麼,是以我就站在一個生者的角度,提供一點能量。”
而《陪聊》将故事背景設定在了“人類末日”,觀衆與影片唯一出鏡演員共同聆聽“人類遺言”——有人憤怒,有人絕望,也有人選擇說出那些藏在心底的話,而主人公父親充滿鼓勵話語的遺言就像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常年幽閉在黑暗中的男主角的心,也讓觀衆從一位父親對孩子的留戀與如山的愛意中,感受到人類愛的永恒力量。
這種沉浸式的撫慰力量,讓影視直達人們的心靈,成為一劑療愈精神的“良藥”。
感受人文關懷,讓觀衆以平視視角體味百态人生
藝術作品給予人們心理健康的關照,為大衆的内心世界照進一束人文之光。無論是因為缺乏父母恰當的愛,無法從原生家庭獲得安全感的孤獨少年,還是一邊要努力工作晉升,一邊要照顧家庭老小的職場打勞工,又或是因職業特殊性,長期處于高壓下的警察、醫護工作者等專業人員……這些容易被孤獨、焦慮等時代情緒裹挾的“高危人群”,都值得被特别關注和關懷,他們也一直是藝術創作者們叙事的對象,以及實作藝術作品社會價值的動力。
如《中國醫生》這樣聚焦特殊時期特殊人群的影片,一方面是對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的關懷與緻敬,另一方面也促使普通人更全面地了解醫護人員、給予他們更多的了解。在《刹車》中,通過對一對父子充滿遺憾的親子關系的展現,将人們的關注引向這群陷入孤獨困境的孩子們,提示着社會、父母們給到孩子更多關心和“正确”的愛。
另一方面,影像作品的沉浸式體驗,也賦予這種關照獨特的效能,讓人們也可以通過有治愈力量的影視作品,“親臨”那些不曾到過的空間,經曆他人别樣的人生,在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展現中,獲得關于如何不囿于心中死結、走出自己小世界、勇敢邁出改變步伐的一些啟示。
英國BBC文化頻道曾推出“疫情時期撫慰人心的老電影”片單,引導人們重溫那些治愈心靈、鼓舞人心的影片。這其中包括可以讓人跟着起舞和歌唱的《雨中曲》,簡述浪漫愛情的《當哈利遇到莎莉》,神奇的冒險故事《奪寶奇兵》,可愛逗趣的《馬拉加西的企鵝》,給人以希望的《機器人總動員》等等——每一部都是讓人恢複平靜、獲得快樂和撫慰的影像良藥。人們即使是在自己不曾經曆的人生中,也能獲得撫慰和啟迪。
《開拍吧》裡,青年導演們以平視的角度體察細微之處,則為作品賦予了有溫度的藝術價值。在節目所呈現的不同風格短片中,為觀衆設立了多個可代入的情境,探讨了“陽光抑郁症”“職場小人物的心酸”等直戳觀衆痛點的話題,得以觸達多個時代症候人群,讓人們或感同身受,或參照反思自己的人生:人們在《刹車》的故事中看見自己與父母的相處,在《誰拿了我的外賣》裡看見在職場和家庭間同樣兩難的自己,也在《陪聊》中并不存在的“世界末日”裡,聯想到現實中的相似孤獨境遇。
正因為其治愈心靈的獨特療效,影視作品“為時代叙事”的功能,更值得當下的藝術創作者們複盤、思考。“作品為誰而拍”,“該講述什麼樣的故事”,用藝術語言點燃人們心靈的航燈,是影視作品持續擁有觀衆的優勢所在,更是每個時代影視創作者肩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