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讀《長恨歌》時,我最喜歡的段落不是王琦瑤和幾個男人的糾纏,而是文革期間她偷偷摸摸搞聚會,做好吃的。

看的不是菜式,是生活方式,一個城市,最有光采的部分,除了人,就是它所代表的生活。

《愛情神話》就是一個讓你會想去上海生活的電影,沒想到今年就要結束了,能看到我心目中入圍年度三強的國産片。我很少能看進去沒有強劇情的電影,它是個例外。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一位上海爺叔和三個貌美如花女性的拉扯,中間夾雜着另外一位爺叔的異國情史和兩次飯局,沒有任何一分鐘稱得上激烈的場面,卻也沒有一秒鐘掉下來過。

《愛情神話》裡的上海是快活的閑适的,像萬花筒裡的珊瑚片,細細地閃着調皮的、璀璨的光。徐峥演的白老師剛和不熟的李小姐(馬伊俐飾)春宵一度,就準備好了愛心荷包蛋,計劃着一起吃早餐。李小姐就怕他來這個,蹑手蹑腳逃竄了,逃得太急還擰掉了一隻Jimmy Choo的鞋跟。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一個不符合正常的開局。白老師是公園相親角搶手的包租公,在自家院子裡教一群老年人畫畫,有幾處房産出租,前房兒子年紀大到能打工了,大城市裡最舒服的有産有閑階級,不要太搶手。

李小姐在上一次涉外婚姻(嫁外國人曾是本地最優選)裡賠掉了兩幢房子,和小女兒借住在母親家,為了丢一碗隔夜紅燒肉聽她的唠唠叨叨。

他們倆住得很近,一看就是上隻角的石庫門房子,進去之後天壤之别。徐峥的房子是我夢中情屋,歐洲大城市遍布這種老房子,有個小院子隔離街市的吵鬧,屋裡是窄而光可鑒人的木制樓梯,白牆上挂着主人的畫,窗戶有紗簾,桌上有窗布,通常還會有一瓶花,溫暖而舒适,還有一個開闊的天台可以看夕陽。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馬伊俐的娘家外觀看也很漂亮,白色的外牆,然而進門之後灰塵在空氣中飄,燈光忽明忽暗像拍鬼片,樓梯也是窄的,不是有情調的窄,而是窄到身型大的人轉不開身。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都是上海,都是浦西。即便身處陋室,不妨礙李小姐是一株蘭花,她看話劇會流眼淚,穿一萬多塊錢的高跟鞋,送女兒去國際學校。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她自嘲說總在走下坡路,就算在下坡路上,她依然是自矜的,不屈就。當白老師弄丢了她斷跟的鞋子,賠她一雙新鞋,并且要把二樓借給她母女住時。她當下就說:鞋是在淘寶買的,二百多。還有,我們不合适。

用相親角的視角,李小姐該追着白老師,可是正相反,觀衆的感受也是白老師舔得應當應分。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這個電影有三位有趣的女人。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倪虹潔扮演的富婆,睡完白老師——也可能沒睡,男人大醉之後成不了事——她逗弄他的樣子像紅玫瑰王嬌蕊,學了一身本事不舍得荒廢。然後又轉給他兩萬五買畫,而頭天晚上哭訴老公在土耳其被綁票,綁匪要兩萬五贖金不肯付款的也是她。

KTV裡搞了一群小奶狗像愛豆一樣圍着倪虹潔唱苦情歌,聽着白老師喏喏地撇清倆人的關系,關上門的刹那,倪虹潔有一絲失落表情,讓你分不清這女人是真心或假意。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白老師的前妻,長得一臉知識分子相的吳越,業餘愛好跳探戈,離婚原因是紅杏出牆,“我就是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你就不能原諒我一次?”“你給我做十幾年飯還不是你喜歡做飯”,仿佛在看性轉版男頻文。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這個電影還有兩位有趣的獨身男人。周野芒演的老克臘老烏,衣冠楚楚地騎着輛自行車,常常放話說要回他的心鄉歐洲。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另一位是“李豐田”演的皮匠。眼毒得能辨認Jimmy Choo的真假,張口就來英文版格言警句,每天有固定的咖啡time,隔壁有位女人暴風驟雨式地彈鋼琴。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讓我想起王琦瑤備菜時的細緻和胸有丘壑:“一隻雞,片下雞脯肉留着熱炒,半隻炖湯,半隻白斬,與鹽水蝦、皮蛋、烤麸一道,算四隻冷盆。”天塌地陷,也擋不住上海人過生活。

她們有兩次飯局,第一次火花四濺,第二次淚光漣漣。第一次是李小姐暗示晚上去找白老師,把老白喜得做了一桌好菜,倪虹潔闖進來從頭講起她老公被綁票,前妻吳越恰好也來了。三個女人就野貓吃野食來了一番言語交鋒,可是不覺得雌競和吃醋。因為她們都不太在意那個男人,隻是在意有沒有在拌嘴中落了下風。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第二次飯局是聽老烏講異國邂逅的愛情神話,講得衆女抹眼淚,他哈哈哈說騙人的。故事不知道真不真,他情種一個是真。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這是一部有觀影門檻的電影,它幾乎是全上海話的。近三十年前的《股瘋》,以及《羅曼蒂克消亡史》使用過一部分滬語,但從來沒這麼大膽,敢從頭到尾都講。上海味道當然是有過的,中國電影就是在上海誕生的,十裡洋場時代的影星大多講着上海味國語。

解放之後,以上海為背景的影視劇有很多,《上海一家人》、《百年滄桑》、《孽債》、《婆婆媳婦小姑》、《紅粉》、《紅色》、《風月》、《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概莫能外有一種艱辛感、緊迫感,上海變得很累。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可是上海(特指浦西)其實是一個很舒服的地方,每次我去上海出差,都會住在南京路淮海路附近。沒事的時候沿着巨鹿路溜達,一棟棟的小洋房,敞着門,可以看到浮着灰的紅木樓梯。十步可以走到馬路對面,而北京的路,是走車的。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上海比北京更适合生活,上海人因為愛過日子,常常變成全國人民的調侃對象,笑話裡面兩個上海男人在公共汽車上會讨論今晚燒什麼小菜吃吃。《紅色》裡的徐天,謀劃對抗日本人行動時,手裡一直掂着一尾滴着水的活魚。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這種小布爾喬亞式的美學追求,在當下的中國城市是罕見的。《愛情神話》展現了上海的新中有舊,舊中有新,它有一場新老上海人的對峙。老烏把自行車停在去了十年的咖啡館門口,新來的蘇北保安讓他把車停遠處去。他和老白感歎上海越來越沒意思了,來了這些沒趣的人。老白說:往上數二代三代,誰不是外地人?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這個電影的主演大多是上海人,可導演是個山西小姑娘。她的審美很好,徐峥、馬伊俐、倪虹潔在美術館關于男人女人的那番對話時,馬和倪的黑色影子在紅色的背景上一閃一閃,即使沒有台詞,被光影就能吸住。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有些朋友看完後把這部片子與16年前的《獨自等待》相比,那部片子是一個外國導演中的北京青年。是不是外鄉人才會有如此鮮明而精确的感受?就像外國人何偉筆下的中國一樣。

十年前我去上海采訪時,就驚訝這座城市居民的長壽,上影廠很多八九十歲依然活躍在社交場合的老頭老太,秦怡不化妝是不見客的。《愛情神話》給我同樣的感覺,他們是大都市裡從前慢的一群人,無須投身内卷的洪流。李小姐教女兒對外宣稱她38歲,而不是44歲,可你感覺她也并不是為了嫁人瞞了六歲,而是打心裡覺得自己就是三十八。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看了這個片子,想去上海了

一部電影讓人心生對一個城市的向往,久違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