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讀史書可以讓人變得聰慧。中國作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文明古國,流傳千年的文明曆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風流人物。自秦始皇開創封建社會以來,封建制度便在我國延續了2000多年。在這2000多年的時間裡,朝代更替、興衰成敗,成就了很多傳奇人物。
不管在哪個朝代,皇室子弟對皇權和皇位的渴求程度都是隻增不減。皇帝登基,除了順位繼承和先帝遺旨指定外,奪權上位也是争奪皇位的一種手段。李世民和朱棣這兩位太宗,就是憑借玄武門兵變和奉天靖難,打敗其他皇室子弟順利登基的,那這二位誰的功績更大呢?

曆史記載中,李淵一生有二十二個兒子。但能讓後世人津津樂道的也就隻有李世民和當時的太子李建成。這兩個一母同胞的兄弟是李淵建業登基的左膀右臂,李建成饒勇善戰,李世民文武雙全、足智多謀。
縱使這兄弟二人都是人中龍鳳,但從種種迹象看來,李世民比其哥哥更勝一籌。奈何古人看中嫡子的地位和血脈,故而當李淵立了李建成為太子。幾年後的李淵做夢也沒有想到,因為他的這個決定讓兄弟二人手足相殘、血染玄武門。
作為皇位争奪的兩大強有力的争奪對手,李世民在朝廷官員中的威望和呼聲很高。如此受歡迎的李世民,讓李建成心中警鈴打響。為了自己的繼承之位變得平坦,他便向李淵建議讓李元吉率兵攻打突厥,借此奪了李世民的兵權。
李世民雖然常年在外征戰,但長安城内已然有他不少的眼線。得知大哥心思的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在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的途中劫殺二人,奈何事情出現變故。
玄武門前,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逃跑,李世民自然不會放過他們。随即射殺了李建成,而李元吉也死在了尉遲恭的箭下。李淵得知李世民血染玄武門後,很是震怒。但他也知道大勢已定,封了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李世民繼承了皇位。
朱元璋從一個寺廟和尚一步步逆襲到開國皇帝,按理說是一個城府頗深的人。奈何他和李淵一樣,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犯了糊塗。按照常理來說,朱元璋所立的太子不是朱棣就是朱标,可是沒想到朱元璋居然直接立了嫡長孫朱允炆為太子。
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上了皇位。那時的明朝藩鎮林立,朱允炆登基後将目光放在了各位藩王身上。朱允炆利用各種理由逐漸削弱各位藩王的實力。可是燕王朱棣的實力太過于強大,朱允炆一時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下手,這便給了朱棣奪權的機會。
朱棣打着“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兵變,想要坐上那個至高無上的位子。這場奪權之戰在四年後,以朱棣叛軍攻下南京告終。曆經四年的靖難之役,戰士、百姓的死傷程度可想而知。
攻下南京城的那一刻,朱允炆卻不見所蹤。面對皇位的空缺,朱棣順理成章的成為皇帝,但朱允炆卻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為了斬草除根,朱棣大肆屠殺效忠朱允炆的文武百官,以絕後患。
這二位皇帝在奪得皇位之後,或許是為了讓後世少些對他們的诟病,二人在位期間都創造了國家盛世。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朱棣,他們在位期間都兢兢業業,不斷的将國家發展壯大。
除此之外,朱棣還十分重視對外交流。派鄭和七下西洋,在傳播國家文華的同時,也将外國的文化帶回中國。不管是貞觀之治還是永樂盛世,都是國泰民安的表現。
而這兩位皇帝的功績,也是後世所承認的。李世民和朱棣的功績是無法相比較的,因為他們所處的朝代不同,曆史發展不同,社會形勢同樣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自己所在的朝代裡,都創造了輝煌的功績。
這兩位憑借着奪權上位的皇帝,并沒有腐敗無能的統治國家。反而是将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縱使他們登基的手段并不光彩,但是他們的功績卻不能磨滅。
想了解更多有關史實的故事,《二十四史》是最佳的書籍選擇。它上起黃帝時期,下至明朝崇祯。天文地理、人世八卦,可謂是無所不含。而作為評價中肯的正史,它能夠幫助人們客觀看待曆史,理性思考。
《二十四史》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還原曆史的真實性,吸引人們閱讀。每個人都應該以史為鏡,充分的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這本書集中國古代曆史之大全,細細讀來定會領略中華文化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