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号轉載請背景輸入“授權”

這幾天,網絡上到處都是孫海洋的兒子孫卓被找到的消息。

孫海洋是電影《親愛的》故事原型之一。他的兒子在 4 歲時被人販子拐走,從此他踏上了艱難的尋子之路。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如今 14 年過去,他的兒子孫卓終于被找回,父子倆抱頭痛哭的場面,我看着都跟着心酸。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但是比起孫卓,我更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孩子的故事,這個孩子叫符建濤。

說起來,符建濤和孫卓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兩個孩子都是 4 歲時候,在深圳被同一個人拐走的。

被拐之後,他們都被送到了山東的農村。

兩個買主家庭,都沒有自己的兒子,但都有 2 個女兒。

兩個把他們養大的家庭之間,彼此還是遠房親戚。

如今兩個孩子都是 18 歲,找到親生父母的間隔也隻差了幾個月。

這次孫卓能夠被找到,符建濤也是立了大功。

他在找到親生母親後,又在網上看到了孫卓被拐走時候的視訊,指認出人販子,給警方提供了重要線索。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但是,符建濤和孫卓又有非常大的不同。

孫卓完全不記得自己的親生父母,從未懷疑過自己的身世。

甚至買主家庭的姐姐曾經說過他不是親生的,他也當做是玩笑。

而符建濤雖然被拐時也隻有 4 歲,卻清楚的記得自己有親生的爸爸媽媽。

這 14 年來,他始終帶着自己對原生家庭的記憶生活。

他還曾經計劃着,等自己将來長大獨立了,要去找自己的親爸親媽。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符建濤小時候

網上很多人把兩個孩子的不同,歸因于符建濤更聰明、冷靜、情商高、記憶力驚人。

但裡面除了有遺傳、記憶力這樣的個體差異,還有一個無法忽略的因素,就是符建濤跟原生家庭有更強的情感連結。

美國《時代周刊》總結過,孩子一生中最能記住父母的幾個時刻。

對照符建濤對原生家庭的回憶,會發現他是很鮮活、很有說服力的例子。

他因為媽媽批評他時,說過的一句重話,而不敢輕易求救。

又因為與媽媽相處中的那些溫馨甜蜜的時刻,始終記得自己有個值得留戀的家。

他的故事,值得我們每個父母警醒和思考。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孩子會記得

那些讓他感到安全的時刻

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

孩子在 1 歲前,甚至是 3 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人在生命早期是很無助的,需要跟人建立起情感依戀,父母才能給孩子安全感。

從官方的報道也可以看出,符建濤的生活環境一直非常穩定。

他在 4 歲前都是母親在親自帶,跟爸爸媽媽和哥哥一起租住在深圳某出租房裡。

4 年來,日夜跟父母和哥哥朝夕相處。

媽媽也在采訪中說:孩子被偷走之前,一天都沒有離開過我,突然之間沒有了,像把我的心掏走了一樣。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符建濤媽媽

每天都能見到媽媽,他自身的安全感很足。

但反觀孫卓的情況,就要複雜很多。

網上很多人都在讨論,為什麼孫卓會對 4 歲之前的事情完全不記得。

其實回看孫卓丢失前的成長經曆,會發現他與親生父母朝夕相伴的時間并不算長。

孫卓 4 歲之前,換過 2 次成長環境。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孫卓小時候

孫海洋夫婦最初是在張家界開包子鋪,做包子是很累人的工作,每天淩晨 2 點就要起床開始準備忙活,很難照顧一個小嬰兒。

是以 3 歲之前,孫卓都跟奶奶在農村老家生活。

之後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孫海洋夫婦決定帶着兒子南下到深圳闖蕩。

捋一下時間線能看到:

2007 年 10 月 1 日,一家三口來到了深圳白石洲,租下店面,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幼稚園讀書。

2007 年 10 月 9 日晚,孫海洋結束了一天的生意,有些疲憊,孫卓在門外玩耍,被保安拐走。

保安被抓後,也招認自己是看到包子鋪家的孩子虎頭虎腦,父母又忙于生意,經常疏遠看管,是以他觀察了幾天,才動了手。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孩子本身就是剛到一個新的環境,還沒來得及适應環境和跟父母建立起強大的情感連結,就被可惡的人販子拐走了。

到了買主家庭,全家人都對孫卓很好,是以這個孩子就更快的适應了買主家庭的生活。

我相信天下沒有任何父母願意跟自己的孩子分開,孫海洋夫婦沒有把孩子留在身邊,也是希望能夠提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隻是,還是想分享知乎在「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帶?」這個問題下的一個高贊回答:

孩子越小就越需要父母庇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師、夥伴及「玩具」。

很多人總是以小孩子太小沒記憶為由,忙自己的事情。

可這段沒有記憶的時光将會成為孩子的潛意識,奠定這一生你和孩子的關系底色。

如果有可能,還是建議大家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

家庭固有的傳統時刻

這幾年,有個詞經常被提到,那就是——儀式感。

經典童話《小王子》裡,曾對儀式感有個很好的解釋:

王子問狐狸:儀式是什麼呢?

狐狸回答他: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每一天都千篇一律,他就會覺得索然無味。

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增加一些有趣的小儀式、多用一些小心思、制造一些獨特的傳統或場景,孩子就會印象特别深刻。

符建濤第一次給親生母親打電話時,第一句話說:媽媽,你還記得我嗎?我是符建濤。

媽媽彭冬英在電話那頭愣住了,尋子這麼多年,她被騙怕了。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沒想到電話那邊說:媽媽,你還記得嗎?小的時候我跟哥哥去動物園玩,我們把蛇搭在哥哥的脖子上,我抓着蛇的尾巴。還有,上學的時候,我不願意起床,媽媽你就拿幾塊糖,放在我伸手夠不到的地方,那樣我就起床了,你還記得嗎?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這個去動物園的場景、這個很微小的起床儀式,在符建濤記憶裡完整的保留了 14 年。

也是他聯系到媽媽後,最想分享、覺得最能證明「我是你兒子」的一個畫面。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是由生活體驗組成的。

這些屬于每個家庭的特殊儀式和時刻,從來都不是華而不實的奢侈品,而是增加孩子歸屬感的剛需。

童年這份特殊的體驗,會長久的滋養他的靈魂,溫暖他的人生。

你肯定或批評他的時刻

符建濤被拐到了新的家庭,他記得自己有爸爸媽媽,但是卻始終沒有吐露過。

一個人帶着童年的記憶生活了 14 年,父母在發瘋一樣找他的時候,其實他自己也在默默的承受内心的折磨。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至于為什麼這麼多年,明知自己被拐,他也從沒有想過報警或者逃跑,他說了一個特别讓人心酸的理由:

他記得親生母親曾經跟他說——你再不聽話,就把你賣掉。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符建濤小的時候,很聰明但也很頑皮。

那時家裡開了一個小商店,他就經常撺掇哥哥偷家裡的零食吃,還總是帶頭闖禍。

「你再不聽話,就把你賣掉」這句話,就是他一次闖禍後,母親說來吓唬他的。

可是當符建濤真的被拐走,到了一個新的家庭,他開始害怕起來。

小小的他,怎麼也不了解為什麼他要叫别人爸爸媽媽。

他忍不住的想,會不會是因為他不乖,媽媽就真的把他賣掉了。也許媽媽跟這家人早就已經商量好了,是媽媽不要他了。

這樣想着,他就不敢說出真相,也不敢找親人。

他隻是默默的努力學習,希望證明自己,也希望長大獨立之後,能有機會找親生父母問個清楚。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符建濤和媽媽

我想如果沒有媽媽的這句吓唬,他也許在國中就有能力自己去報警或者上網發帖尋人。

媽媽一直在找他、一直在等他,如果他也主動找找媽媽,也許一家人就不會分離十四年之久了。

其實這件事也給我們所有父母提了一個醒:

孩子是分不清玩笑和現實的,「再鬧我就不要你了、再哭就讓警察要把你抓走、不吃這個就讓大夫給你打針、再不聽話就告訴你們老師、要是沒有你,我何至于這麼辛苦……」孩子聽到這些話,真的會非常受傷。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信任我們,那我們就不要用威脅、恐吓、虛假的東西去讓他感到害怕。

你給他全部關注的時刻

符建濤的故事,最終還是有了溫暖的結局。

他在被公安部門找到,并得知自己真名叫符建濤(之前他隐約記得自己叫胡建濤)之後 ,上網搜尋到了母親找他的尋人啟事。

給母親打了電話,還在微網誌上給母親發了自己的照片。

因為他已經上高三了,是以沒有太多時間陪伴母親,但是在母親生日當天,他給母親發了這樣一條祝福資訊:

媽媽,生日快樂,這是我回來後你的第一個生日,14 年簡單的言語無法形容你的痛苦,感謝你做我的媽媽,這是我此生最大的幸運與福氣,在我無憂無慮生活的時候,殊不知媽媽每天都在對我朝思暮想,隻願媽媽在未來的日子裡平安健康快樂,支援(隻願)我們可以一起細數年華,風雨同舟,隻願歲月從不敗美人,言行之中流露出全是對我的關心與愛,願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快快樂樂,未來我陪你夕陽漫步。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祝媽媽平安喜樂,萬事勝意。

男孩4歲被騙走,在買主家隐忍14年:“因為親媽一句話,我不敢求救”

孩子媽媽說看到這條祝福,覺得特别欣慰,兒子很懂事,很善良。

但是孩子的懂事,何嘗不是母親在他成長的前 4 年,用盡時間和精力,全身心的陪伴換來的呢。

符建濤至今都記得,無論是小時候下樓遛彎還是節假日出去玩,身邊永遠都是媽媽陪着。

父母給了孩子全身心的關注,孩子就會明白自己被深深的愛過。這種愛,無論相隔萬裡,也依然有力量。

有句話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任何時候,親子關系都是第一位的。父母跟孩子建立起了強大的情感連結,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之後父母對孩子的開導和教育,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這兩天一直在看相關的報道,兩個家庭終于是團圓了。兩個孩子都在讀高中,成績很不錯。符建濤已經上高三了,他說自己會考深圳的大學,好好彌補自己與父母缺失的時光。也祝福這個聰明冷靜三觀正的孩子,明年可以如願以償。

文章之後,還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說一下,微信最近改版了,為了友善後續能接收到咱們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文末點個【在看】。

想看更多視訊,可以關注我。後續我會在這裡,繼續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經驗……歡迎來坐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