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太原戰役是解放戰争中公認最為艱難的一大戰役,它基本上和三大戰役同步開始,等到我們三大戰役都打完了後,太原城仍舊未被攻克。

在錦州城隻頑抗7天,南京隻守了2天,天津更是隻守了29個小時的情況下,閻錫山竟然能将太原城守了半年,這着實堪稱是一個奇迹。

而縱觀全場戰役,我軍出動了兩大元帥、30萬軍隊,本該所向披靡,結果卻是在付出3.2餘萬人傷亡後艱難取勝。

這原本在抗日戰争中堪稱碌碌無為的閻錫山,究竟為何會讓我軍打出這場傷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呢?太原究竟為什麼這麼難打呢?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耗時極長的4個階段

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5日正式開始,到1949年4月24日正式結束,戰争時間全長超過半年,累積可以分為四大階段。

第1階段的時間是1948年10月5日至10月25日。

在這一時期,病愈複出的徐向前元帥奉命率領8萬軍隊進攻山西太原,由于徐将軍元帥用兵如神、解放軍士氣極為高昂,是以在短短20餘日時間裡,我軍很快就達成了三大戰略目的。

一是突破了閻錫山布置的初步防線,初步打開了山西太原地區的局面。

二是取得了巨大戰功,累計消滅了閻錫山兩個師,三個團,殲滅敵人将近1.2萬餘人。

三是攻占了太原城南部地區的武宿機場,切斷了閻錫山的外援補給,杜絕了閻錫山平頭的可能性。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第2階段的時間是10月26日至11月15日,這也是敵我雙方戰況最為焦灼的一個階段。

看似這一階段隻打了将近20天的時間,可實際上這20天裡,閻錫山徹底吹響了反攻的号角,在于太原護城犄角之勢的四大要塞争奪方面,可謂是寸步不讓。

由于閻錫山所率的部隊多次組織反攻,是以我軍隻得被迫與敵方作戰,雖然在這一階段我軍順利殲滅了2.2萬敵軍,還占據了一應重要據點,可是傷亡情況也頗為慘重。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第3階段則是11月16日至次年4月19日,這一階段戰局稍緩,我軍與閻錫山一部開始進行政治談判。

由于當時太原與外界的交流已經徹底被我軍隔斷,閻錫山可謂插翅難飛,是以我就放棄了武力攻城,反而選擇了以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放太原。

在這個過程中,我軍甚至鼓動城内百姓與軍隊直接起義,也确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隻可惜閻錫山在山西根基極深,太原更是他的大學營,以至于談判最終失敗、起義也被鎮壓,我軍與閻錫山一部在周邊地區有局部摩擦,整體局勢漸緩。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第4階段則是1949年4月20日至4月24日。

這一時期我軍在太原城外部署的總兵力已經超過32萬,從數量上已經壓倒了敵人,為了盡快結束戰鬥,我軍開始對敵軍發起猛攻,在經曆了4天的攻堅戰後,太原順利解放。

但太原戰役能夠持續如此之長的時間,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太原城難以攻打的核心原因

太原戰役剛開始的時候,是由徐向前元帥指揮的,後來戰争時間持續過長,徐向前元帥又身體不佳,彭老總這才加入到指揮隊伍中來,而即便有兩位元帥坐鎮,太原戰役還是打了這麼久,核心原因就一個:閻錫山抵死不從。

很多人都好奇,閻錫山這個老派軍閥在抗日戰争中表現的并不出色,為何在太原會戰中會展現出如此強悍的防守才能。

其實無非是這場會戰涉及到了他的核心利益。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因為抗戰失敗之後他還可以繼續撤退,保留自己的财富、地位和軍隊,可解放戰争落敗就不一樣了,他将一無所有。

有此覺悟,閻錫山在太原會戰中自然極為拼命,再加上山西太原是他的大學營,他在那裡盤踞多年,成功培植出了幾乎完全受他控制的地方勢力,是以戰況自然極為焦灼、慘烈。

從隸屬于第二階段的牛駝寨争奪戰就可以看出。

1948年10月17日晚,我軍第七縱隊獨7旅夜行二十餘裡,朝着牛駝寨發動突襲,由于我軍行動突然又訓練有素,在極短時間裡,就以較小傷亡攻克了敵軍陣地,然而這僅僅隻是開始。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天色剛蒙蒙亮,閻錫山就組織部隊開始反攻,先是進行了累計三個多小時的炮火壓制,将我軍陣地足足削去了一層。

炮火壓制過後,敵軍就發起猛攻,由于敵軍人數過多,是以在當天下午陣地失守,我軍被迫撤離。

很快第七縱隊再次拼接31門重炮,點燃了第2輪激戰的烽火,隻可惜閻錫山一部抵抗意志過于堅決,兵力又占據優勢,以至于第2輪交鋒後我軍再次被迫撤離。

10月21日,第七縱隊獨3旅攜手獨12旅進行聯合攻擊,與閻錫山的軍隊進行了整整一天的較量。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當天血戰無果後,第2天,警備2旅接替獨3旅,繼續作戰,又是殊死血戰了一天,這才奪取了12座碉堡中的九座,可敵人剩餘的1000精銳與一部分日籍官兵依舊沒有放棄抵抗。

不僅數次打退我軍進攻,而且還累積發起了5次反撲,直接将戰局拖入了僵持局面,最後要不是周邊地區逐漸淪陷,恐怕想要打下牛駝寨會更為艱難。

在累積多天的戰鬥後,我軍終于成功攻克了牛駝寨,可是回頭遙望戰場的時候,隻見當地處處都是焦土,就連久經戰場的老兵也歎息道,

“屍體填滿了當地的每一道山溝。”

也正因為如此慘烈,是以這場戰役被喻作是太原戰役中的“凡爾登絞肉機”,而其他地方的戰鬥雖然沒有牛駝寨這麼慘烈,但大多也都遵循了閻錫山的意志,頑強抵抗、反複攻堅,這就是太原會戰會持續這麼久的最根本原因。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不能忽略的旁枝末節

而太原之是以這麼難打,除了上述的核心原因之外,還有一些不能忽略的旁枝末節,比如太原的地理優勢,外部支援,以及當時的局勢影響等等。

太原作為山西省會,自古就是山西重鎮,有着高牆堅門,再加上易守難攻,說是一座天然的防禦堡壘也不為過,就更不用說閻錫山早早就構築了極為強悍的防禦工事了。

不得不說,閻錫山和晉綏軍雖然進攻不行,但是在防守方面卻極為擅長,早在抗戰勝利、閻錫山從晉西回到太原的第一時間,就太原地區的守備人員進行了一次軍事會議,研究太原的防守方案,最終制定了著名的“百裡圈”計劃。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就是在太原城周邊百裡範圍内,構築5000~6000個碉堡,以此來形成一座完善的防禦網。

這些碉堡不僅内部裝載了強悍火力,而且還配備了糧食、水以及休息設施,被閻錫山掌握了“地利”,我軍打起來自然就會困難。

除了閻錫山有意堅守、占據了太原的地理優勢之外,蔣介石的支援也是閻錫山能夠支援那麼久的主要原因。

雖然我軍早早地就搶占了太原地區的兩個機場,但是有一個機場正好位列于太原城門前,我軍無法攻占,進而直接導緻蔣介石給閻錫山送來了一大批物資和裝備。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而其實早在平津戰役開始之前,我軍就可以發起猛攻,有很大機率可以攻克太原,但一旦實行了這個計劃,鎮守在北平地區的傅作義,極有可能會感覺到孤立無援,進而選擇撤退,這不利于平津戰役的展開。

是以,從全局的角度考慮,我黨最終決定先不要進攻太原,反而在該地區先争取和平談判,這也是太平戰役第三階段會持續那麼久的主要原因。

雖然經曆了将近半年的鬥争,也付出了相當高昂的代價,但好在太原戰役最終還是以我軍的勝利而告終了。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1949年4月24日,太原戰役正式結束,而讓人覺得不勝唏噓的是,閻錫山這些軍閥倘若能夠将解放戰争裡的這股勁發揮在抗日戰争裡,恐怕日軍會更早走入敗亡。

隻可惜這些軍閥注定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為他們将自己的切身利益看得高過人民的利益,是以他們不可能願意去做這種無謂的犧牲。

是以他們也不會不明白,正是這種“無謂”,決定了他們必然會迎來失敗,決定了我黨必然會走向勝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