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說秦朝在統一過程中,秦昭襄王的功績要大于秦始皇?

夢歸隴原東,文史盡辰

(夢歸秋辰:第295期)

秦朝,西方一個小諸侯國,起初因為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後來在秦穆公時期,秦朝不斷壯大,而現在的秦晉之好就是指秦朝和晉朝的關系。後來,楚國被吳國攻破都城,秦朝助其恢複故土,從此也開始了秦國與楚國漫長的聯姻生涯。

為何說秦朝在統一過程中,秦昭襄王的功績要大于秦始皇?

東遷洛邑

而伴随着三家分晉和魏國的崛起,魏國在吳起的統帥下,在陰晉之戰中以5萬魏武卒打破50萬秦軍,從此秦國一蹶不振。而秦國真正的興起在秦孝公時期,準确來說是商鞅。商鞅的軍功爵位讓秦國戰力迅速強大,而按軍功授爵也是當時最先進的體系,畢竟其他諸侯國還是宗族統兵制度。

最終經過曆代的努力,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天下。而秦始皇的功績有:消滅嫪毐、成嬌之亂維持秦朝穩定,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才、統一六國,車同軌,書同文。但秦始皇也有缺點:耗費巨大财力修建阿房宮、長城和陵墓,秦國統一天下後沒有休養生息繼續秦國以前的嚴苛刑法體系。是以,在秦始皇死後第二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這也推開了秦朝滅亡的号角。

為何說秦朝在統一過程中,秦昭襄王的功績要大于秦始皇?

秦始皇

而我個人認為,秦始皇的偉大在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統一華夏。但真正如果論對秦朝統一過程中發揮決定作用的則是秦昭襄王,在他的統治時期,秦朝由原來的強國變成實力碾壓其他諸侯的王霸。

下面我們就看說說秦昭襄王的功績:

一、削弱三晉。

在秦昭襄王之前,魏國雖然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失掉霸主地位但其實力依然不可小觑。而南韓也曾在韓昭侯時期以申不害進行變法,雖然後來遭到魏國包圍,但其弓弩也讓秦國不得不畏懼三分。但伊阙之戰讓韓魏徹底衰落,最終徹底沒有了與秦國抗衡的實力。

為何說秦朝在統一過程中,秦昭襄王的功績要大于秦始皇?

秦昭襄王

在戰國後期,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下迅速崛起,趙國也名将輩出像廉頗、趙奢還有名士蔺相如。曾經趙國一舉滅掉中山國讓大家震驚,馬夫子趙奢也因擊敗秦國而聲名大振。然在秦的邦交下,趙國被孤立,同時内部用計謀換掉廉頗并密調白起。最終長平之戰,徹底讓趙國失去争霸天下的機會,同時也吹響了趙國滅亡的号角。

二、弱齊弱楚。

齊國曾是東方大國,在齊威王時期成為天下雄主,曾經也有孫膑、田忌這樣的大才。後來齊闵王好大喜功,與秦國并稱東西二帝的同時派兵消滅宋國。而這就是這一行為引發了五國伐齊,從此秦國一家獨大,這是秦國很巧妙借助其他諸侯國滅掉自己的對手。

為何說秦朝在統一過程中,秦昭襄王的功績要大于秦始皇?

秦昭襄王時期

在曆史上,楚國一樣也是不弱的,楚莊王時期曾經與晉國有一戰之力。但楚國有兩個緻命缺點:

1.楚國宗族林立,尤其是屈、景、昭三族,是以這也決定楚國很難變法圖強。

2.楚國君王就像黃鼠狼生豆鼠子,一窩不如一窩。

是以,白起在鄢郢之戰一戰而削弱楚國,從此楚國再也難以與秦國争鋒。即使後來項燕大敗李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昌平君的倒戈斷了秦軍退路。

三、重用範睢。

春秋與戰國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原來的争霸戰轉變為滅國戰,這時候範睢向秦昭襄王建議殺傷敵人有生力量。這也是秦國戰争的一個轉變,雖然這個戰略比較殘忍但也确實比較有效。

為何說秦朝在統一過程中,秦昭襄王的功績要大于秦始皇?

範睢

那麼範雎提出這個理論的原因:一方面如果俘虜了回去要浪費糧食不說,時間久了他們也會因思鄉心切而跑回去,這樣又是一支生力軍。而更恐怖的是在戰場上那些降卒一看對面全是親戚,于是不打紛紛逃往對面兵敗如山倒,這樣往往會毀掉一場戰役。

如果說秦孝公是崛起、秦惠文王是奮強,那麼秦昭襄王就是雄起。秦昭襄王後期秦國滅掉周王室自立為帝,天下六國皆沒有與秦抗衡的實力。而從此開始,六國的滅亡也隻是時間問題。

為何說秦朝在統一過程中,秦昭襄王的功績要大于秦始皇?

秦始皇vs秦昭襄王

隻不過由于秦國的君主比較短命,像秦始皇的爺爺和爸爸。一個當了三年,而另一個隻當了三天,然後就是大權旁落,大秦帝國忙于新君上位無暇顧及。其實在秦國是從來不會缺名将的,因為他們的軍功授爵制度注定了有才能的人會被挖掘出來。

其實,我們縱觀曆史:像秦始皇和秦昭襄王這樣的人物哪個最偉大已經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秦“奮六世之餘烈”,這樣的創業曆程在曆史上都是比較少見的。每一個君主都為大秦帝國的統一添磚加瓦,每一寸土地上都譜寫着他們的故事,不是嗎?

為何說秦朝在統一過程中,秦昭襄王的功績要大于秦始皇?

奮六世之餘烈

用文化點亮生活,用曆史回顧人生。我是夢歸秋辰,謝謝大家的閱讀和鼓勵。如果大家喜歡,請給個關注,謝謝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