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鳌拜被除後,康熙對待他的妻兒老小,闆子高高舉起,卻又輕輕落下

自古以來,作為皇帝的奴才,大臣的一生都是在踩鋼絲中度過的,位極人臣是一種抵擋不住的誘惑,但當了大臣得到無盡的榮耀後,是坐卧不安、誠惶誠恐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感覺。說不定一句話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平平庸庸、屍位素餐,君王說你混飯吃;肝腦塗地、竭盡全力、施展才華了又怕皇帝說你賣弄,滿朝文武就是你能,你想怎樣,朕不行了嗎?這個皇帝你來幹算了。

總之,在皇帝老兒跟前,你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是安全的。漢朝的時候蕭何為了消除劉邦的戒心,為了能夠不像韓信那樣被兔死狗烹,然後就自己給自己潑髒水,A錢腐化,搶占民田,混在歡場,是以劉邦才對他放心,覺得不會威脅自己的統治,蕭何才逃過劫難。

同樣的做法到了鳌拜這裡就成了罪狀,這一招不靈了。

鳌拜被除後,康熙對待他的妻兒老小,闆子高高舉起,卻又輕輕落下

康熙說你這樣做是破壞民族團結,玷污我大清的名聲,制造社會不穩定,影響社會和諧,是原則性的錯誤,罪不可赦。反正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真理永遠在皇帝那邊,巧舌如簧。真的就像那首歌裡唱的''不知道怎麼做,怎麼做都是錯。用句文言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曆史上,康熙把鳌拜看作眼中釘,要拔掉的時候,鳌拜膽戰心驚,也非常困惑,曾經向智囊求教。智囊說,主公,你在劫難逃。

鳌拜說:俺老鳌對皇帝赤膽忠心、日月可鑒,怎麼就活不了呢?

智囊說,自古以來,大臣如果犯了三條大忌,就難逃一死。

鳌拜問,哪三條啊?

''一、立功太多,太大,皇帝怎麼封賞都不夠,不賞你不公。賞你,覺得寒碜,難道把江山給你?是以隻能殺。

二、大臣太有能耐,永遠正确不犯錯。做出的事讓所有的人都佩服,老是能搶風頭、讓大家心悅誠服,這時候皇上就恐懼,殺。

三、皇帝沒有啥本事,什麼事都要大臣出面才能擺平。這樣皇帝就一直在擔心中度過,唯恐你哪一天黃袍加身篡位奪權。哪怕你死心塌地,但讓皇帝睡不着就是死罪。''

一番話鳌拜聽得脊背發涼。癱坐在椅子上,說完了。這三條對号入座俺怎麼好像都占了,是不是回家放羊才能避免一死呢?

智囊說,死定了,除非造反奪權。

鳌拜出了一身冷汗,連連搖頭:俺老鳌赤膽忠心,決不做那謀逆之事,壞了一世英名,死也不能造反。

于是鳌拜眼前隻剩下一條路,那就是坐以待斃。

鳌拜被除後,康熙對待他的妻兒老小,闆子高高舉起,卻又輕輕落下

不得不說康熙是個明白人,也是個大度、自信的君王。

康熙心狠手辣除掉鳌拜,是因為鳌拜太有才華了,功勞蓋世。

這樣的人對大清統治反而不是好事,因為鳌拜太自信,太自以為是,總以為自己是正确的,因為自己就沒有犯錯。但治國理念、治國方針總在不斷變化中,也許鳌拜的決策都是有道理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也許還有比鳌拜出的主意更好的、更合适的、更高效的、讓大清更快強盛的治國方略。

皇帝是一國之君,做什麼決策都要考慮鳌拜的意見,幹什麼事都有個陰影在身邊,是以康熙隻能在心裡說:鳌拜對不起了,朕知道你沒有大錯,但為了讓朕當皇帝舒服點,隻能讓你不舒服了。

是以,康熙才下決心鏟除鳌拜,搬掉絆腳石。

既然康熙知道鳌拜罪不至死,隻是無辜的受害者,就沒有加害鳌拜的子孫和家人。這一點來說不得不說滿人比漢人更豁達,更大度。換了一個漢人皇帝,明知道你是冤枉的也要将錯就錯、株連九族,隻有那樣才顯得皇帝是正确的,不那樣做就說明大臣是冤枉的,皇帝是心虛的,就會被人說三道四,降低皇帝的威信。

鳌拜被除後,康熙對待他的妻兒老小,闆子高高舉起,卻又輕輕落下

再說了,鳌拜死後萬一兒子有能耐複仇謀反怎麼辦,即使兒子沒有能耐。還有孫子,還有重孫,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曆史上因為沒有''除惡務盡''而招來禍患的例子比比皆是。

是以曆史上的皇帝殺人都是滅掉九族,斬草除根,以防後患。但是康熙沒有這樣做,說明康熙太自信了。

是以康熙在除掉鳌拜的時候并沒有搞擴大化傷及鳌拜親屬,沒有把事情做絕。

鳌拜死後康熙就開始陸續恢複鳌拜親屬的自由,并交代手下妥善安置。不僅如此,對于确實有才華的,康熙不計前嫌,不問出身,都破格錄用,如鳌拜的侄兒首先被釋放,鳌拜姐夫人家更無辜,也被沒有被關多久就出來了,最後鳌拜的兒子納穆福也走出監獄大門,恢複了自由之身。

鳌拜被除後,康熙對待他的妻兒老小,闆子高高舉起,卻又輕輕落下

多年以後,康熙去世,雍正即位。雍正上台的過程争權奪利、腥風血雨,為了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就變相為鳌拜平反,恢複了鳌拜的爵位并且讓他孫子繼承,以後子孫可以世襲。

雖然鳌拜死得有點冤,但曆史上比鳌拜還冤的臣子數都數不過來。無論怎麼說,鳌拜家屬沒有被株連太厲害,從這點來說,鳌拜還是幸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