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曆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曹操始居邺,劉備據成都。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曹丕是曹魏的開國之君,本來命運是很好的,最大的競争對手曹昂、曹沖都死了,父親曹操也給他鋪好了路。但是曹丕即位以後,僅僅執政七年就去世了,四十歲正值壯年的時候死了。而在這七年之間,曹丕對東吳的軍事行動還是很頻繁的,有三次比較大規模的伐吳。第一次伐吳雙方打得很激烈,而後面兩次伐吳可以說是草草收尾,甚至沒有和東吳交上手。下面小編就來說說後面兩次伐吳的經過。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第一次“廣陵之役”

第一次“廣陵之役”發生于魏黃初五年、吳黃武三年(即公元224年)。這個時候距離曹丕三路大軍伐吳,其實僅僅一年多。曹丕三路伐吳的時候,有幾個進攻目标:江陵、濡須、洞口、京口,從江漢到江淮,幾乎可以說是面面俱到。而在之後發動的第一次“廣陵之役”中,曹丕親自率水軍到徐州廣陵,偏重于東線,威脅東吳的建業、京口。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黃初五年)八月,為水軍,親禦龍舟……九月,遂至廣陵。”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早在曹丕三路伐吳的時候,負責東線的曹休、臧霸、張遼等人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戰果。這次曹丕親自到廣陵來,給東吳非常大的壓力。面對這個情況,東吳的安東将軍徐盛提出一個建議:從建業到建業東北方的江乘之間,建築一道“疑城”。所謂的“疑城”,就是用木頭柱子一個個插好,中間披上蘆葦編織的席子,再進行一些僞裝,變成一道綿長的“城牆”;另外在一些險要地勢也紮起很多草人,套上盔甲,壯大自己的軍威。這個建議得到孫權的采用。

《三國志·吳書·徐盛傳》:“盛建計從建業築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

《建康實錄·吳太祖上》:“于山險而又縛草為人,衣以甲胄。”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由于曹魏軍隊是在江北,對江南的東西可能看不太清,這個“疑城”就可以起到迷惑對手的目的。一是城牆可以有效地抵禦曹魏軍隊的進攻;二是城牆靠近江邊,不利于曹魏大軍在長江南岸集結,發揮不出人數的優勢。曹丕看到這道“城牆”建立起來,就感到很棘手。另外東吳的水軍也在長江活動,屏障建業;加上江水有上漲的趨勢,曹丕也就無奈撤軍了。

《晉紀》:“乃臨江為疑城……魏人自江西望,甚憚之,遂退軍。”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第二次“廣陵之役”

第二次“廣陵之役”與第一次相隔也不長,發生在魏黃初六年、吳黃武四年(即公元225年),也是相隔了一年左右。這次曹丕還是來到了廣陵,與孫權隔江相望。按照《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的記載,這次“廣陵之役”曹丕動用了十多萬兵力,盔明甲亮,旌旗百裡。曹丕搞了一個閱兵,還當場寫了一首詩,頗有些《三國演義》中其父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橫槊賦詩的風姿。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賦完詩就倒黴了。曹丕這邊也不例外。第二次“廣陵之役”是在冬天,當時的天氣太過于寒冷,水面上結起冰層。曹丕這些水師都沒有作用了,下不了水啊。于是曹丕拉着這十萬大軍來了一次公費旅遊,然後就回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東吳的表現似乎不錯。在曹魏撤軍的時候,吳将高壽率領一支五百人的敢死部隊夜襲曹丕。曹丕也分不清多少人來,心裡還以為東吳發動大規模的反攻,于是驚慌失措。高壽獲得了曹丕的從車和車蓋。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黃初六年)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馀萬,旌旗數百裡……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吳錄》:“帝大驚,壽等獲副車羽蓋以還。”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兩次“廣陵之役”背後的幽微之處

曹丕兩次駐軍廣陵,打算渡江攻打孫權,但是兩次都顯得虎頭蛇尾,沒有發生什麼交戰就灰溜溜地回去了。這就讓人感到很奇怪,曹丕兩次伐吳明明動用了很多的兵力,為什麼意志如此不堅定呢?曆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提出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想法:即曹丕以伐吳為借口,借機加強對青州、徐州的控制。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在曹操執政時期,青州、徐州交給臧霸負責。臧霸的出身是一個豪帥,在青、徐境内有不小的影響力。曹操取得徐州之後,也是對臧霸進行了拉攏和合作,給予了一定的優待。除了臧霸以外,還有孫觀、吳敦、尹禮等人,都是地方豪帥,也是臧霸曾經的部曲。這些人也被曹操安置在青、徐。可以說臧霸在這片地區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三國志·魏書·臧霸傳》:“使霸招吳敦、尹禮、孫觀、觀兄康等……太祖以霸為琅邪相,敦利城、禮東莞、觀北海、康城陽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本來臧霸擁有這些影響力,已經有一點尾大不掉的傾向;何況曹操去世的時候,有一支臧霸的部隊公然産生嘩變,擅自離開洛陽。這件事成為新的統治者曹丕心頭的一根刺;在曹丕三路伐吳的戰役中,臧霸向曹丕請求率領萬人“橫行江表”。這不由得不引起曹丕的猜嫌。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試想一下,一個在右靠大海,左依泗水、泰山的青州、徐州地區有相當影響力和名望的臧霸,希望能夠率領部隊進入與徐州相鄰的江東。那他到江東以後,開拓的疆域是姓曹呢?還是姓臧呢?上一個類似的人物是陳登,結果馬上被曹操從廣陵調到東郡去了。曹丕也不例外,于是把臧霸調入朝中做執金吾,奪取了臧霸的兵權。

《魏略》:“帝疑霸軍前擅去,今意壯乃爾!遂東巡,因霸來朝而奪其兵。”

雖然把臧霸給處理了,但是曹丕仍然不放心,畢竟還有其他豪帥出身的青、徐長官。于是曹丕借口進攻東吳,帶着大軍來到了廣陵,把青州、徐州的地方官員守将來了一次大換血。這個在《三國志》中是有記載的。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赦青、徐二州,改易諸将守。”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而後在次年,黃初六年六月,利成郡,就是曹操當時收攏臧霸等人時設立的一個郡,在青、徐境内,這個郡發生了兵變。雖然這次兵變被鎮壓,但也反應出青、徐地區的統治确實不算是特别安穩。

在“利成兵變”不久,曹丕就帶着十萬大軍來到廣陵。這也存在一種可能。曹丕表面上進攻東吳,實際上是為了穩固徐州的局勢,加強對青、徐的控制。也就是說,按照這種觀點,曹丕兩次“廣陵之役”表面上是對付孫權,實則都是為了穩固自己對青、徐的統治。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曹丕是否有伐吳的考慮

田餘慶先生的觀點給小編很大的啟發,小編也認為曹丕确實有借助兩次“廣陵之役”來削除青州、徐州存在的豪帥勢力的動機和實際行動。不過小編認為除此之外,曹丕可能也有伐吳的考慮。曹丕本身與劉備、孫權、曹操乃至後面的司馬氏有所差別,他是純粹的官二代,曹操已經給他鋪好了路。這固然讓曹丕非常順利地成為開國之君,也讓他缺少足夠的個人威望。威望從何而來呢?外面兩個割據政權就是很好的選擇。其實在曹丕還沒有登基稱帝的時候,曹丕就已經進行了一次南征;而在黃初三年,曹丕又是發動了三路大軍南征,規模不可謂不大。雖然這次南征沒有傷及東吳的筋骨,雙方互有勝負,曹魏的軍力也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

聊一聊曹丕的兩次“廣陵之役”

我們看曹丕兩次“廣陵之役”的時期,分别是公元224年和公元225年。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去世,蜀漢陷入混亂之中,根本無暇顧及北伐的事情,諸葛亮本人也在努力鎮壓南中地區的叛亂,曹魏沒有在西線投入太多的守備力量。事實上曹丕已經有主動對蜀漢用兵的傾向(具體時間不太清楚,但能反應出曹丕想要建功立業的心态),但是被中書令孫資勸止,畢竟蜀漢封閉的地理環境确實是易守難攻;東吳這邊根據《吳書》的記載,“比年災旱,人物彫損”,成為曹丕進攻的對象,是很好了解的事情。即便曹丕有穩固青州、徐州的動機,但這并沒有耗費曹丕太多的精力,曹丕的軍力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仍然有對東吳用兵的能力。隻不過曹丕伐吳的意志并不堅定,加上惡劣自然環境,導緻兩次“廣陵之役”均告失敗,無功而返。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建康實錄》、《漢魏之際的青徐豪霸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