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差點步北宋後塵,這位大臣站了出來,穩住了朝堂

人的一生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總是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困難與挑戰,與大家的人生軌迹相似,王朝從誕生到覆滅,也會經曆風風雨雨。面對困難,都城中的統治中樞若處置不當,輕則喪權辱國,重則國都淪陷、乃至王朝傾覆。

比較典型的如北宋王朝,從其建立便有着巨大的缺憾:未能收複北方要地燕雲十六州。在北方防線無險可守的情況下,承受着遊牧民族一波又一波的沖擊,最終,在立國僅僅167年之後,便被後金攻滅。

北宋之是以會如此,除了後金的強大之外,與當時統治中樞的應對措施有極大的關系。畢竟,此時的北宋并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後來,皇室成員趙構在建立南宋後,與後金爆發了數次大戰,最終,迫使對方承認了南宋的存在。

明朝差點步北宋後塵,這位大臣站了出來,穩住了朝堂

編輯

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檔描述(最多18字)

盡管,南宋在後金面前依然十分屈辱,但,也算穩固了岌岌可危的外部環境,鞏固了自身在南方的統治。

與上述情況相似,後世的明朝也曾面臨王朝傾覆的危局,隻不過,明朝的統治中樞有一位大臣站了出來,依靠自身的威信穩住了人心惶惶的朝堂,避免了明朝步北宋後塵,這位大臣便是曾寫下名篇《石灰吟》的明代的于謙。

當時,明朝因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朝堂精英被一掃而空,此外,跟随皇帝出征的都城精銳全軍覆滅,整個明朝的北方地區再無強兵守護!

之是以會這樣,與明朝的統治權配置設定有關。

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曾自稱“淮右布衣”,後逐鹿群雄,拿下了天下建立了明朝。為了保證自己手中的權力,朱元璋對延續千年的官僚制度進行了改革,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廢除丞相,将相權收歸皇帝之手。

明朝差點步北宋後塵,這位大臣站了出來,穩住了朝堂

隻不過,朱元璋過高地估計了後世帝王的精力,到朱棣時期便因無力處理各地事宜,建立了内閣制度。之後,内閣的權力迅速膨脹,甚至開始威脅皇權,為了制衡内閣,明宣宗引入太監進入統治核心,使得太監擁有了左右君王意志的可能。

也正是因為太監的介入,才導緻了土木堡之變的出現。當時的明英宗寵信大太監王振,在得知也先入侵之時,這兩個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最高決策人,僅僅準備幾天便率領二十萬軍隊出征,結果,全員折在了土木堡。

此戰剛結束之後,明朝都城在得知戰敗的消息後,朝堂衆臣包括暫代帝位的郕王朱祁钰,都感到如同天塌一般。在共同讨論下一步如何時,面對無兵、無将可守的情況下,一部分大臣主張向南遷都,以躲避可能的戰敗。

如果明朝中樞南遷,則明朝必然步北宋後塵,因為除了燕雲地區外,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區再無險可守,明代必然會丢失半壁江山!

明朝差點步北宋後塵,這位大臣站了出來,穩住了朝堂

萬幸的是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以北宋為例駁斥南遷之詞,最終,确立了原地固守的政策。經過認真、足夠的準備,在于謙的帶領下在都城守衛戰中赢得了最後的勝利,避免了明朝步北宋的後塵。

感謝各位的關注支援,歡迎點贊、評論與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