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定江淮、北滅東突厥、65歲高齡遠征苦寒高原……他為中華盛世奠基!

平定江淮、北滅東突厥、65歲高齡遠征苦寒高原……他為中華盛世奠基!
平定江淮、北滅東突厥、65歲高齡遠征苦寒高原……他為中華盛世奠基!

生逢亂世,作為隋朝舊臣,他追随李氏父子東平江淮、南撫嶺南、北滅東突厥,于65歲高齡帶病縱橫青海高原數千裡,力克吐谷渾。

他思維缜密,總能力排衆議、出奇兵制勝;立足于大局,為國家長遠利益違背聖旨、以身犯險;取得大勝之後,能厚德待人,為朝廷穩定民心。

他是李靖,故事,有點傳奇。

文丨蔣亞民

編輯丨李雪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資訊,否則将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平定江淮、北滅東突厥、65歲高齡遠征苦寒高原……他為中華盛世奠基!

陝西三原縣李靖故居的李靖雕像。圖|圖蟲創意

1

從著名暴君的“單程票”說起

616年七月,48歲的楊廣乘坐剛剛竣工的巨型奢華彩船,帶着數萬禁軍,浩浩蕩蕩地開啟了第三次江都之旅。

臨行,他給洛陽宮人留言:

“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

但留顔色在,離别止今年。”

意思很明确:我去去就回來。

當然,他給北方留下的不止這首詩,還有四起的戰火和遍地的瘡痍。

爸爸楊堅死後給他留下了一個相對強盛和穩定的江山,照理說,此時應繼續與民休養生息、搞經濟建設、富國強兵。然而,楊廣之是以如此出名,是因為他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他一上位就開始搞大工程,如大興土木營建奢華版東都洛陽,征數百萬民夫迅速開鑿大運河,修馳道、築長城。在督吏的威逼下,過半數參與工程的老百姓因受凍、饑餓、暑熱和疾病而死。

這還不夠,他要完成爸爸沒做完的大事,建立獨屬于自己的蓋世武功,從610年開始着手進行遠征高句麗的戰備工作:一方面,發天下之兵集于涿郡,兩年後,兵數達1133800人;另一方面,令人在東萊海口造船300艘,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5萬輛以備運輸。

加上承擔運輸等任務的民夫,為皇帝一人之“大業”服務的人數約為350萬,超過當時全國人口的十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導緻“行者不歸,居者失業……邑落為墟”。

612年春,楊廣率百萬雄師遠征高句麗,到夏天,損兵三十餘萬、辎重盡失,铩羽而歸。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不甘心的皇帝相繼開啟了第二次、第三次遠征。

三征高句麗,楊廣得到了3大“負”産品:

軍力受到重創;

越發沉重的徭役和賦稅激起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隋軍内部趁機發動叛亂;

還有,一個“當有李氏,應為天子”的謠言。

平定江淮、北滅東突厥、65歲高齡遠征苦寒高原……他為中華盛世奠基!

圖源: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

四海土崩之勢漸成,這屆皇帝不僅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彌合裂痕,反而猜忌、誅殺大臣,引得人人自危。臨行前,他把隋朝最重要的3座重鎮西京大興城、東都洛陽城、太原晉陽城,分别交給了自己的孫子代王楊侑和越王楊侗,還有表兄李淵。

此時南下江都,無異于給自己買了一張“單程票”,從此再無歸路。

無論自己相信與否,那個著名的謠言都給了李淵興兵自保甚至自立的理由。沿用北朝前輩的發展模式,駐守太原的李氏父子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坐大,擁有上萬士卒。617年五月,李淵殺掉自己的副手王威和高君雅,從太原起兵。七月,3萬人開拔,一路西進,計劃奪取作為關隴軍團基地和重要兵員補充地的關中地區。

李氏兵團一路征戰,沿途不忘開倉赈濟饑民,得到了民心,于是,“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縣長吏、豪族弟兄老幼”紛紛歸附,到十一月攻下長安、立楊侑為傀儡皇帝時,其所部已有20萬衆。

這時,李淵在這裡得到了一個意外“戰果”。

2

抓到一個熟悉的“告密中年”

這個人就是李靖,出身官宦家庭,舅舅是名将韓擒虎。出道時,他曾任長安縣功曹、殿内直長、駕部員外郎等職。官不大,名聲不小。吏部尚書牛弘稱其為“王佐之才”,我們上一期文章的主角、名将兼宰相楊素判斷眼前這個年輕人終将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前途不可限量。

隋末,李靖任馬邑郡(今山西朔縣)丞,在李淵帳下與突厥作戰。眼見着上司暗中招兵買馬,腦子裡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的李靖覺得這麼幹不對,遂喬裝成囚徒,準備南下江都向楊廣告密。其實,一路上他自己也很沖突:隋帝暴虐,無能平定動亂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又聽說李淵的善舉……

沒想到,在兵荒馬亂之中幾經輾轉,他到了長安,成了老上司的俘虜。眼看着就要掉腦袋,47歲的他終于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大聲疾呼:

“您興起義兵,是為除去暴亂、平定天下,大業未成,您怎麼能因私人恩怨而斬殺壯士呢?”

此言一出,李淵判斷眼前這個早有賢名的老部下是個可用的進階人才,就釋放了他。不久,李靖被其子李世民召入幕府。

618年三月,在江都醉生夢死的楊廣被宇文化及所殺。各方勢力要麼推一個傀儡皇帝上台,如隋朝東都舊臣擁立楊侗,待時機成熟之後再行廢立之事;要麼自立為帝,比如兇手宇文化及和南梁皇室後代蕭銑等。不管具體怎麼操作,大家打的都是一個主意,趁亂掌權、搶地盤。

五月,李淵自立為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制定了一統天下的大計劃。620年,李氏軍團北滅劉武周;621年,相繼平滅洛陽王世充、河北窦建德。随秦王出征的李靖,因在攻滅王世充的戰争中立有軍功被授開府。

趁唐軍在北方作戰,盤踞在江陵的蕭銑政權揮軍溯江而上,企圖攻取峽州(今湖北宜昌)和巴、蜀要地,被峽州刺史許紹擊退,遂退守安蜀城和荊門城。

北方初定,面向突厥的國防線再次成形,來自該方面的壓力下降,李淵調李靖赴夔州(今重慶奉節)籌謀平定江淮。

李靖上任途中,在經過金州(今陝西安康)時,正值廬江王李瑗進讨屯居山谷的蠻人鄧世洛所部,連戰連敗,遂獻計,一舉擊敗蠻兵。

抵達峽州,他發現險要關塞均被蕭銑控制,大軍強攻得不償失,是以按兵不動。李淵認為這個“有前科”的老部下故意贻誤軍機,就密诏許紹殺他。許紹愛才,為其請命,李靖方免于一死。

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叛唐,率衆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出戰失利,李靖率800士卒,在險要處布下伏兵,一戰擊殺冉肇則、俘獲5000多人,終于得到了老上司的信任。

621年正月,李靖分析戰場形勢,送出了攻滅蕭銑十策,得到李淵的重視,二月被擢為行軍總管,兼任李孝恭行軍長史,下旨“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此時,李靖已成為實際上的三軍統帥。

他組織将士操練水戰、命人打造大量戰船。隻在訓練和裝備方面做戰備還不夠,李靖看到新附的巴蜀各部族尚不穩定,勸說李孝恭将其子弟召到夔州授以官職,一方面表現出唐朝對他們的重視,另一方面用以為人質,以防對方在唐軍對蕭銑的作戰中首鼠兩端。

就這樣,唐軍兵強船足,巴蜀政局穩定。

平定江淮、北滅東突厥、65歲高齡遠征苦寒高原……他為中華盛世奠基!

長江三峽。圖|圖蟲創意

3

數次“力排衆議”,平滅蕭銑

九月,李淵诏令調發巴、蜀兵士集結于夔州,分4路進攻江陵:

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李靖兼行軍長史,統轄十二總管,自夔州順流東進;

李瑗為荊郢道行軍元帥,出襄州道,為北路軍;

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為南路軍;

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道,為東路軍。

時值雨季,江水暴漲。長期盤踞南方的蕭銑認為,水勢兇猛、三峽路險,唐軍不可能在這個時候來找自己打仗,是以放松了戒備,并未嚴陣以待。

當然,确實有些唐将望險生畏,提出等天氣好一些、洪水退去之後再出兵。

李靖排衆議,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兩千餘艘唐軍戰艦沿三峽順流迅速東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破荊門、宜都二鎮,十月,兵臨夷陵(湖北宜昌)。

這時,敵方猛将文士弘領數萬精兵,就駐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想乘勝追擊,李靖再次提出了相反意見:“敵軍剛剛失了荊門,派出精兵強将企圖翻盤,戰意正盛,我們現在應戰時機不好。可暫時停船,待其士氣下降再決戰。”

遺憾的是,嘗到了甜頭的李孝恭驕傲起來,命李靖留守,自己揮師出戰,結果被打得慘敗。得勝的文士弘縱兵搶掠财物,将士們忙着手搬、懷抱、肩扛“戰利品”,陣型散亂、無所顧及。

李靖見勢,立即指揮唐軍發起猛攻,重創這支隻顧眼前小利的敵軍,俘獲舟艦四百餘艘,文士弘所部被殺及淹死者近萬人。

這番考慮不難了解,此時唐朝戰事頻繁,北面要防備突厥,山東河南新附、人心未穩,均須分重兵悍将壓陣。李靖所部力量有限,而蕭銑經營江南日久,“東自九江,西抵三峽,南盡交趾,北距漢川”,占盡天時地利,隻有出奇兵,才能在将折損降至最低水準的前提下制勝。

攻下夷陵,李靖率5000輕騎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相繼打敗敵将楊君茂、鄭文秀,俘獲士卒4000多人;接着占領水城,繳獲大批舟艦。

在大家再次認為應乘勝追擊之時,李靖向上級建議,将艦船散棄至江中,任其順流漂走。他向諸将解釋此番用意:

“這裡是蕭銑的地盤,若不能一擊攻城、給敵軍留下召集援軍的時間,将使孤軍深入的唐軍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到了那個境地,縱使擁有這些艦船,也派不上什麼用場。現在,我們将這些船棄置,讓敵軍援兵看到,他們一定以為江陵已經被攻破,不敢輕舉妄動。江陵無援,時間就站在了唐軍一邊,不需要多久即可破城。”

疑兵計效果非常好,不僅長江下遊的蕭銑援兵疑懼不前,南梁交州刺史丘和、長史高士廉在進軍途中聽到蕭銑已敗的消息,幹脆投了唐。

唐軍把江陵城圍了個水洩不通,援軍久等不來,絕望的蕭銑隻好開門投降。李靖率部進城,紀律嚴明、秋毫無犯。

諸将認為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到了——對于吃了敗仗的敵軍将士,應沒收其家産用來犒賞唐軍。

李靖着眼大局,看得更遠:

“荊州、江陵初定,人家已經投降了,若還要被抄沒家産,以後,恐怕其他敵将為避免落得這種下場隻會拼死抵抗。此時寬大處理俘虜才能為唐軍争取民心。”

果然,蕭銑投降數日後,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唐朝寬宏,不戰而降。

僅僅兩個月,就消滅了江南最大割據勢力,李靖受封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兩千五百段。

4

招撫嶺南、平叛江淮,還剩下……

李淵升李靖為檢校荊州刺史,命他安撫嶺南諸州。

這年十一月,李靖到達桂州(今廣西桂林),派人分道招撫當地勢力。大首領馮盎、李光度、甯長真皆派遣子弟求見,表示效忠唐朝,李靖則奉皇帝命對這些歸順勢力授以官爵,連下九十六州、得民戶六十餘萬。

他認為,自隋亂以來,嶺南未受朝廷庇護和恩惠,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親率所部兵馬從桂州出發南巡。所經之處,李靖親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

至此,嶺南皆平。

623年七月,投降唐朝的起義軍将領杜伏威入朝,其部下輔公祏乘機竊據丹陽(今江蘇南京),舉兵反唐。李淵再次祭出李孝恭-李靖組合,讨伐叛軍。

輔公祏遣将馮惠亮率3萬水師駐守當塗、陳正道率2萬步騎駐守青林,用鐵索從梁山橫鎖長江并築建月城,以成掎角之勢。

李孝恭部下諸将見狀,認為馮、陳憑險築壘固守,想要強攻難度很大,應将兵鋒對準輔公祏巢穴,丹陽一破,敵将自然不戰而降。

這都是李靖熟悉的招數。這次他又提出了反對意見:我們要是連馮惠亮等駐守的城栅都打不下來,何談去打固守石頭城的輔公祏?如果我們直接去打丹陽,短期攻不下來,唐軍将兩面對敵。先擊破馮、陳才可繼續進兵。

李靖判斷依然準确,很快平定叛亂。朝廷賜物千段、奴婢一百口,良馬一百匹;設立東南道行台,任命他為行台兵部尚書。

此時,唐朝之大患就剩下了李靖的老對手:突厥。

北朝後期,趁着中原混戰,突厥勢力發展迅速,第一代君主為伊利可汗,其弟室點密可汗執掌西域。554年,突厥滅柔然,成為蒙古草原霸主,随後“東走契丹,北并契骨(今吉爾吉斯斯坦),威服塞外諸國”,其版圖東起大興安嶺、西至撒烏爾罕和布哈拉的鐵門、南到長城、北括貝加爾湖。

不過,在無法實作有效治理的前提下,戰線拉得越長,意味着給後來埋下的隐患越大。

突厥處于早期奴隸制階段,“世行暴虐”,統治手段異常殘酷,民族沖突日益激化。加上“硬傷”——繼承制度的混亂,統治階層内部奪權之争此起彼伏,“叔侄兄弟,各統強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是一種常态。

并且,遊牧民族經濟結構單一,一旦遇上嚴重的自然災害(旱災、蝗災、雪災等),生計的艱難便會激化内部沖突。要解決問題,就隻能興兵搶劫。582年,伊利之孫沙缽略可汗揮師40萬分道進犯隋邊,到次年四月,大敗,“棄所服金甲,潛草中而遁”。

搶劫失敗,大大加劇了突厥的分裂,從此東西兩部并立。與中原更近、打交道更多的是東突厥。

到隋末唐初,趁中原混戰,北方的東突厥崛起,“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不斷南下擄掠人口、财物。内戰中的各割據勢力,如梁師都、劉武周等,皆為其兵威所懾,竟然“俱北面而稱臣,受其可汗之号”。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為避免多線作戰的情況發生,曾派人出使突厥示好,前後送上金帛不可勝數。然而,突厥并沒有講道義、守信用的傳統,越發貪婪。

619年,野心勃勃的颉利可汗上位,對唐朝發起了猛烈攻勢。在李氏父子定鼎中原之後,為阻遏中華再度統一、形成不可撼動的力量,颉利加快了南侵步伐。

5

對敵人低頭,比赴死更艱難

從619到625年,東突厥頻頻進犯唐土,如:

622年,萬餘騎到達豳州(今陝西彬縣),距長安不到二百裡。李淵甚至想要燒毀都城、遷至樊(今湖北襄陽)、鄧(今河南鄧州)。李世民主張堅決抗擊敵人,率軍作戰,暫退強敵。

625年,十餘萬人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太原。唐軍諸部多失利,任瑰全軍覆沒,唯李靖軍得以保全。不久,李靖任靈州道行軍總管。

在這一階段,李氏兄弟的繼承權之争日趨白熱化。

626年六月初四,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發生。3天後,李世民代替自己爸爸,掌握了唐王朝的最高權柄;八月初九,正式登上帝位。

有趁火打劫傳統的侵略者怎會坐失良機?

新君剛剛上位、政局未穩,觀望已久的颉利立即揮師十餘萬(号稱百萬)再次進犯泾州(今甘肅泾川),長驅直入,二十八日,兵臨長安城下。

在危急存亡之刻,李世民一面備兵自守,一面向李靖問策。國家還沒有完全安定,老百姓還沒有過上富足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輕易跟強大的突厥正面交戰,于大局有害而無利。應該等到其内部沖突加劇,再設法孤立,然後用兵征伐,可一舉消除大患。

對此,李靖提出兩個建議:

其一,“請傾府庫賂以求和”,重金賂敵使其暫時退兵;

其二,為了防範突厥出爾反爾,自請率軍由靈州南下,在突厥歸路上布兵以備意外。

要知道,面對強敵,對于這對鐵骨铮铮的君臣而言,相較于捐軀沙場,低頭,是更艱難的選擇。他們要做的是為剛剛成形的新政權争取到最寶貴的禮物——時間。

李世民出玄武門與敵酋隔渭水講好條件;三十日,雙方斬白馬盟于便橋之上。

于是,颉利滿載戰利品與獲勝的驕傲回到草原。

李靖所部行至豳州,聽聞城下之盟已結,遂歸。

果然,沒多久,突厥故劇重演。

先看東突厥,颉利日益驕縱,不僅與侄子突利(小可汗)鬧翻,還聽任趙德言改變舊俗;為防止自己手中的權力被奪走,他委任外族權貴、疏遠親族,使得部族各勢力非常不滿。更要命的是,628年到629年,突厥發生天災,大雪深數尺、六畜多死、人皆凍餒。

颉利的辦法就是拆東牆補西牆,加大對各部族的搜刮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毫無意外,内外離怨、諸部族多反叛,大大削弱了東突厥的實力。

西突厥這邊情況也不樂觀。627年,統葉護可汗被自己的伯父所殺。這位伯父自立為莫賀咄俟屈利毗可汗,不服的部落立前可汗之子,開啟了互相征伐模式。

唐朝趁勢扶持叛出突厥、漸有雄起之勢的薛延陀部,629年,封其頭領夷男為可汗。李世民将象征權力的寶刀和寶鞭賜予夷男的弟弟:“卿所部有大罪者斬之,小罪者鞭之。”

已處弱勢的颉利大懼,遂向唐遣使稱臣。

一雪前恥的時機,終于到了!

6

大敗東突厥,打出來的和平才可靠

李世民令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進讨突厥。

聽到大唐要出兵的消息,原來依附颉利的部族紛紛前來投降。又驚又怒的颉利決定先發制人,分兵攻入河西各州。

630年正月,冒着刺骨紮心的寒風,李靖率3000骁騎兵從馬邑(今山西朔縣)挺進惡陽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打得對手始料未及。

與先前的蕭銑如出一轍,颉利完全沒有料到對手會選在天氣如此惡劣的時節出兵,“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他斷定李靖定是帶來了舉國之兵,“一日數驚”。

在出兵的同時,李靖還密令間諜說服颉利的心腹康蘇密為己所用。準備工作做足,李靖揮師夜襲定襄,迅速破城,俘楊政道(隋齊王楊暕之子)和楊廣的蕭皇後。颉利倉皇逃往碛口(今内蒙古二連浩特西南)。

3000人馬的确不多,但是用到妙處,可一舉左右戰局。李靖正是在充分掌握和分析敵情的前提下,把握住了運用精兵的關鍵時機,在東突厥的兵馬尚未準備充分的情況下臨陣破敵,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此戰,不僅使突厥損兵折将,還打垮了侵略者的精神。突厥兵将并不知道後面還有多少兵力,是以,很快失去了鬥志,隻想逃跑。

颉利退守鐵山,隻剩幾萬殘兵。眼看着山窮水盡,颉利再次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派人向唐朝皇帝請罪,請求舉國歸附。

這是突厥的老把戲了,中原王朝強勢,他們就稱臣示好,反之則大舉進犯、燒殺掠奪。颉利在為自己争取喘息時間,等到青草充足、牛馬肥壯的時節,再圖卷土重來。

二月,李世民派鴻胪卿唐儉、将軍安修仁去撫慰颉利可汗。

李靖認為,這是出戰的絕佳時機:

“朝廷使者一到,突厥必會放松警惕。我們選拔精騎一萬、攜帶二十天軍糧從白道進攻,可大獲全勝”。

張公瑾一聽這話,十分擔憂:皇上已經下旨同意他們歸降,此時出兵無異于抗旨,而且我們的使者都還在那裡,恐怕性命不保。

李靖決心已下:

“機不可失,稍縱即逝。與國家利益相比,唐儉等輩何足惜!”

他率軍進至陰山,路上俘虜突厥斥候千餘帳,命其與唐軍同行;派前鋒蘇定方率兩百餘騎乘大霧悄然疾行。

另一邊,颉利見到唐使臣,就松了口氣。直到看見如從天而降的唐軍,颉利繼續大驚失色,慌忙騎馬逃跑。

李靖率大軍迅速趕到,殺敵1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約十萬。

突厥軍四散,颉利領着剩下了的萬餘殘部,打算逃往漠北,在碛口受阻,麾下大酋長皆率衆投降。不久,颉利本人被擒後押送長安。

至此,東突厥滅亡。草原上的各部族酋長共推李世民為“天可汗”,表示效忠大唐。唐朝出重金贖回之前被擄走的數以萬計的漢族人民,使他們重回家園、過上了安穩日子。

此役,不僅洗刷了李淵、李世民父子兩代向突厥屈尊的恥辱,更重要的是,大大緩解了自北朝以來頻仍的西北邊患,是唐王朝實作全國統一的重要一環,給“貞觀之治”恢複生産、發展經濟打出了穩定環境。

李靖被封為代國公,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

對這一戰,一代英主李世民作出了高度評價: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身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渭水之役。”

李淵欣喜萬分,把兒子和親貴召至淩煙閣,設宴慶祝。太上皇彈起琵琶、皇帝起舞、大臣們舉杯,歡宴至深夜。

7

65歲高齡,披甲遠征青海高原

634年十月,在擔任宰相4年之後,李靖因足疾辭職。這位位高權重的老将在戰争之外,始終保持厚德、謹慎的作風,“每與時宰參政,恂恂然若不能言”。李世民下诏,加授特進、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如果腳的毛病稍好一些,每兩三天可到中書、門下二省參與政事。

次年正月,吐谷渾進犯涼州,唐朝決定興兵反擊。

自北魏中期,吐谷渾控制着由玉門關經鄯善、且末、于阗、疏勒,度蔥嶺到中亞的通路。隋朝曾出征吐谷渾,打出了短暫的和平。趁隋末混亂,吐谷渾卷土重來,再次控制了青海草原;到貞觀年間,不斷進犯唐朝的洮(今甘肅臨潭)、岷(今甘肅岷縣)、涼(今甘肅武威)等州。

小規模出兵沒有解決問題,李世民決定大舉征讨。

那麼,誰來當主帥?

名震邊地的李靖顯然最為合适,然而青海地處高原、環境惡劣,他已經65歲高齡,且足疾未愈。皇帝猶豫了。

李靖聽說此事,主動求見宰相房玄齡,請求挂帥上陣。李世民大喜過望,任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又分别任命兵部尚書侯君集等5人為各道行軍總管,統歸李靖指揮。

在又一個極寒的時節,年逾花甲的老将出征高原,一路風餐露宿,備嘗艱辛。翌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與吐谷渾交戰,李道宗部大敗吐谷渾,首戰告捷。

吐谷渾可汗向西敗退,為了阻斷唐軍,放火燒光了沿途野草。

唐軍諸将認為不可長途追擊,而侯君集覺得這是“取之易如拾芥”的大好戰機。兵貴神速,李靖決定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兵分兩路:李靖與薛萬均、李大亮等從北道,侯君集、李道宗從南道,一起發動攻勢。

北路軍進展順利,李靖部将薛孤兒于曼頭山擊敗吐谷渾軍,繳獲大批牛羊;接下來,先後于牛心堆、赤水源兩次大敗敵軍。南路軍深入荒漠兩千餘裡。

高原溫差大,有時酷熱、有時嚴寒。斷水時,将士們隻能刺馬飲血解渴。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李靖率軍克服重重困難,長途奔襲數千裡,到了五月終于在烏海(今青海興海)大敗敵軍可汗。

唐軍乘勝進軍,經過積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部将契苾何力追擊吐谷渾可汗,破其牙帳,殺數千人,繳獲牛羊二十多萬,俘虜其妻子。

敵酋率一千多騎兵逃到碛中,不久,被部下所殺,其長子大甯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衆降唐。

經過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李靖所部終于攻滅吐谷渾,向京師告捷。

平定江淮、北滅東突厥、65歲高齡遠征苦寒高原……他為中華盛世奠基!

李靖畫像。

637年,李世民改封李靖為衛國公,授濮州刺史。

643年,朝廷将李靖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立圖像于淩煙閣,尊奉為功臣。

644年,李世民親自到李靖府第問候病情,賜絹五百匹。

皇帝準備遠征高句麗,召李靖入閣内問策,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将表示願意從軍克敵。在長期的征戰之中,這對君臣形成了深厚的情誼和默契,這次,李世民憐惜他衰老多病,沒有準許他再度披甲統兵。

649年,李靖病情惡化,李世民親臨病榻慰問,涕淚俱下。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九歲。

皇帝冊贈司徒、并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谥曰景武;陪葬昭陵,墳墓形如突厥燕然山、吐谷渾積石山模樣,“以旌殊績”。鄉間百姓,多有建廟供奉。

附:李靖履歷

姓名

李靖,字藥師

世稱“李衛公”

生卒

571年至649年

籍貫

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

性格

勇武、仁德、果敢、缜密、謹慎

職業

軍事家、謀臣

職務

上柱國、永康縣公、刺史、行軍大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左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等

功績

平定蕭銑、招撫嶺南、北滅東突厥、西征吐谷渾等

封号

代國公、衛國公

谥景武,陪葬昭陵

著作

《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韬钤秘書》1卷,《韬钤總要》3卷,《衛國公手記》1卷,《兵钤新書》1卷等(大都失傳,後人編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

參考資料:

⒈ ﹝後晉﹞趙瑩等編著《舊唐書》(二十四史之一).中華書局1975年5月出版

⒉ ﹝北宋﹞宋祁、歐陽修等編著《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2月出版

⒊﹝北宋﹞阮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在和平時期,戰争的教訓一次又一次地被人們集體忘卻,直到又一次戰争猝然到來,才會在付出血淋淋的代價後猛然警醒。兵家,在中國曆史上一次又一次興旺發達,然後,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壓和忘卻。

一個成熟的國家,一個成熟的民族,一定不能忘記戰争的災難和教訓,即使是在國家長久和平、興旺發達的時候,仍然需要發揚重視國防和軍事的傳統,做到警鐘長鳴、武備常新。

中國兵家學說的世界性研究熱潮經久不衰,站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曆史節點,重新挖掘與發現中國古代兵家價值意義重大。是以,庫叔邀請軍事科學院原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蔣亞民研究員推出“中國古代兵家”系列文章,每周一篇,以飨讀者。

本系列跨越4600年,講述從中華文明起源時期到清末對我國軍事乃至曆史進步發揮重大影響的38位兵家代表人物的故事,解讀那些被後人奉為圭臬甚至神化了的傳世兵書和古代陣法。

注:依次為玄女、伊尹、武丁、姜子牙、先轸、鬼谷子、田穰苴、孫武、孫膑、墨翟、樂毅、李牧、吳起、白起、尉缭、王翦、張良、韓信、衛青、班超、諸葛亮、韋睿、楊素、李靖、薛仁貴、郭子儀、耶律休哥、嶽飛、成吉思汗、拔都、朱元璋、徐達、戚繼光、邢玠、鄭成功、施琅、福康安、左宗棠。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得到圖書為庫叔提供25本《科學思考者》贈予熱心讀者。人的一切能力都建立在對頭腦的錘煉之上。可是,你真的在思考嗎?你真的會思考嗎?萬維鋼将帶你從思維的“滅嗨”開始,體驗明辨是非的樂趣。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将得到贈書。

平定江淮、北滅東突厥、65歲高齡遠征苦寒高原……他為中華盛世奠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