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萬軍隊打敗傭兵100萬的大國,這是戰争奇迹還是曆史奇迹?

鴉片戰争是近代中國恥辱曆史的開端。每每回首,即痛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又惋惜清軍隊的節節敗退。人們時常說,政治昏庸、武器落後導緻清軍不堪一擊,竟然打出了40:1的傷亡比,遠高于抗日戰争時期的中日傷亡比5:1。

可當時的武器差距,滑膛槍對火繩槍的優勢并不是不可彌補,清軍的大炮也不是毫無反擊之力;當時的清軍在全國範圍内傭兵百萬,其中八旗20萬、綠營80萬,對比2萬英軍,那是占足了優勢。可為什麼清軍還是敗了?

抛開政治原因不說,但從軍事上來分析,主要原因就是英軍在每一場局部戰役中,兵力上基本與清軍相差無幾,有時甚至會超過清軍。造成這樣一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2萬軍隊打敗傭兵100萬的大國,這是戰争奇迹還是曆史奇迹?

一、軍事體制落後使得清軍調兵困難

從總數上來講,清軍雖然有百萬之兵。可這一百萬軍隊分布在全國各地,具體到各省可能不足五萬。而這五萬清兵,又要分散駐守各個郡縣,承擔守城之責,防止亂民土匪。各地清兵的任務除了對外作戰之外,更多的任務是承擔警察職能。在英軍進犯之際,清軍難以有效調集數倍于敵人的兵力進行防禦。

比如防守北京的軍隊就有10萬。這10萬軍隊在清軍攻打大沽口的時候,都沒有調遣前往禦敵。因為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守衛北京,根本不敢調動。再比如當時的浙江省,能夠調集的軍隊不足全省五分之一,面對機動性強的英軍,根本沒有任何本土優勢。

軍事體制的落後,導緻清兵也沒有組建常備軍團,在對外戰争中毫無抵抗。

2萬軍隊打敗傭兵100萬的大國,這是戰争奇迹還是曆史奇迹?

二、運輸效率低下導緻清軍調兵過慢

兩軍對陣,時間很重要。如何料敵先機,如何集中優勢兵力,如何提前設定戰場等等可以決定戰争勝負之一半。

工業革命後,英軍裝備的都是蒸汽艦船,機動性非常強。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擁有制海權的英軍,基本可以說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打哪裡就打哪裡。整個戰争的主動性全部掌握在英軍手中。英軍的兵力雖然最開始隻有四千,可靠着機動作戰,每一場戰役的人數都不比清兵少太多。

反觀清政府,沿海各省都要防守,兵力再多也是處處不夠,對英軍根本形成不利人數優勢。同等人數下,武器相對落後的情況下,自然打不赢英軍。而且當時清軍沒有現代化車馬,面對英軍的快速機動作戰,根本無法迅速調動兵力防守,隻能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

2萬軍隊打敗傭兵100萬的大國,這是戰争奇迹還是曆史奇迹?

三、财政壓力導緻清軍兵力無法持續

清朝雖然名義上GDP很高,創造了大量财富,可這些都是表象。從财政收入來看, 1840年的清政府,國庫隻有不到700萬銀子,不到乾隆時期的一半,可謂面臨着巨大的财政危機。

征兵打仗都是要錢的,沒錢沒人會給你賣命。清朝的軍事制度是這樣規定的,打仗之前需要提前支付一年的俸祿,打仗之時每天還要領取飯錢菜錢,再加上其他開支,巨大的軍費壓力讓地方政府無法承擔。當時的民族意識、家國意識并沒有覺醒,導緻很少有人主動參軍、反擊侵略。

比如英軍停止進攻後,很多沿海城市就會撤回援軍,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減少軍費開支。這樣也導緻當英軍再次進攻之時,往往兵力不足,贻誤戰機,每戰必敗。

總而言之,在鴉片戰争中,清軍雖然兵多將広,實則兵力嚴重不足;英軍兵力雖少,可每一場戰役都能占據全方位優勢。孫子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兵力多多益善。如果我們生在那個時代,縱然有天大謀略,也許依然無法挽回敗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