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華語樂壇頂級存在的周傑倫,最近似乎開始“逃離”KTV了。
查閱天眼查可知,西安真愛範特西餐飲娛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真愛範特西”)近期發生工商變更,原在公司持股15%的周傑倫退出了股東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周傑倫退出的同一天,李家烈、尹沛然、曾賢毓三位高管也離開了該公司主要經營人員行列。
周傑倫和真愛範特西的合作由來已久。早在2012年,他就入股該公司,并與其合作在西安當地開出名為“真愛範特西”的KTV——名字取自周傑倫2001年釋出的專輯《範特西》。但即便是挂着周傑倫的名頭,這家KTV時至今日也沒能走出西安,經營狀況更是難言美好。長此以往,它或許也會和K歌之王等傳統KTV們一同沉淪在時代之中。

圖檔來自馬蜂窩
從親自站台到“雨我無瓜”,周傑倫與真愛範特西的十年愛恨情仇
将時間撥回到十年前,那時周傑倫還非常在乎這家以他專輯命名的KTV,入股後,他不僅多次在日常活動中宣傳真愛範特西KTV,還深度參與了其店面設計,從飾品選擇到包廂命名無所不包。這讓真愛範特西KTV的周傑倫元素變得極其濃厚,也引得很多粉絲慕名而來。
真愛範特西首店在西安開業時,周傑倫曾親赴當地造勢,還稱“希望将真愛範特西KTV開成連鎖店,五年後在A股上市”。後者倒也不負期待,趕在三年後——即2015年——向股轉系統遞交了公開轉讓說明書,計劃登入新三闆。不過,由于其遞交的檔案中出現多處财務資料前後沖突等錯誤,真愛範特西的上市申請被駁回,此後便不了了之。
從這份公開轉讓說明書中為數不多的财務資料來看,2013-2015年間,它的營業收入分别為2818.7萬元、1748.4萬元,呈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歸屬股東周傑倫的損益則為9.3萬元。值得注意的是,真愛範特西彼時仍處于虧損狀态,其淨虧損額分别為255.4萬元,61.7萬元。
或許是對自己的财務資料不太自信,首次上市失敗後,真愛範特西再也沒嘗試過闖關A股。與此同時,它與周傑倫間的關系也日漸疏遠,雙方數年内都未能達成像樣的合作。
盡管如此,真愛範特西仍借着周傑倫的名頭吸引顧客,後者對此則一直保持沉默。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了數年,直到去年的一次侵權事件,雙方的實際關系才首次為衆人所知曉。
圖檔來自Yandex
當年11月,真愛範特西被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一紙訴狀告上法庭,稱其未經授權使用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著作權的200多首音樂電視作品,被侵權作品中包括3首名為《彩虹》的MV,分别是由梁靜茹演唱阿信填詞,阿信和梁伯君譜曲的歌曲,以及由羽泉、杜德偉分别演唱,羽泉作詞作曲的歌曲。
這件事本和周傑倫毫無關系,但因為“周傑倫的KTV不能放周傑倫的歌”(周傑倫正好也演唱過一首名為《彩虹》的歌曲)傳言發酵,周傑倫個人公司傑威爾音樂不得不站出來辟謠。除了澄清侵權MV所屬外,傑威爾還在公開聲明中提到,自身并未參與真愛範特西實際經營,且因為周傑倫與該公司大股東經營理念差距過大,是以早在2017年就已表達放棄股份退出投資意願,但未能獲得對方同意,故此後雙方再無業務往來。
傑威爾在公衆面前挑明真相的那一刻起,真愛範特西與周傑倫近十年的合作就已經畫下休止符,本次的股權變更則是二者在分手一事上達成共識的标志。對于周傑倫而言,甩掉一個随時可能帶來麻煩的包袱總歸是神清氣爽,但在真愛範特西這邊,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沒有周傑倫光環覆寫的它,要如何挺過KTV行業的絕命寒冬還是個問題。
行業寒冬降臨,KTV們集體化身老年俱樂部
與線上K歌App們的欣欣向榮相反,線下K歌市場近些年的情況完全可以用“慘淡無光”來形容——幾乎是在唱吧、全民K歌等App崛起的同一時段,KTV們走上了閉店、歇業的不歸路。一個典型例子是,老牌連鎖KTV錢櫃在2015年就連續關閉了北京朝外、首體與雍和宮的三家門店。2016年,在中關村營業十多年的麥樂迪KTV也迎來了撤店的命運。
圖檔來自麥樂迪KTV官網
就像當年實體商家對淘寶、京東的怨恨一樣,不少KTV經營者也會習慣性地将行業衰退這口大鍋扣到線上K歌App頭上。但實際上,KTV行業内部的諸多亂象同樣值得人們重視。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KTV,曾經憑借飲品、茶點以及周到的服務取代歌舞廳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休閑聖地”。然而經過數十年發展後,KTV行業内本身已經出現了不少問題,例如人員專業能力不足、企業缺少培養差異化品牌意識、低價競争擾亂市場秩序、經營模式與場所娛樂方式缺少變化、基礎設施更新維護不及時影響使用者體驗等。
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影響下,KTV行業早已陷入了客源流失的窘境之中——它們曾經的主力閱聽人是年輕人,而年輕人卻越來越不喜歡KTV。根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77.3%的年輕使用者減少了去KTV的次數,33.9%的使用者覺得“唱膩了”,而另外47.2%的使用者則表示,自己有其他娛樂項目能夠取代KTV的地位。
而彼時正逢智能手機普及,移動網際網路風潮爆發,一衆線上K歌App的出現加劇了KTV們的困境。2014年後,咪哒、友唱等線上K歌App又殺入線下賽道,于商場、影院等地段開設“迷你KTV”,進一步削弱了傳統KTV們的優勢。
2020年的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則更為嚴重,很多撐過2015年關店潮的KTV都受到了影響,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北京的“K歌之王”——2020年初,K歌之王總經理曾釋出内部信稱,因公司承受巨大的财務壓力,不得不計劃與全體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否則就将面臨破産清算。
圖檔來自Canva可畫
如今,活過疫情的KTV們幾乎完全化身“中老年俱樂部”,龜縮在下沉市場尋找增量。一位KTV從業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目前接待的顧客基本都是退休在家的老頭老太太。“白天家裡人不是上班就是上學,他們閑着也是閑着,不如呼朋引伴唱歌解悶來的自在。”
至于線上業态對線下的沖擊,這位從業者表示并不擔憂。“線上有線上的便利,但線下有冷氣、供暖,有WiFi上網,能坐能躺還能容下一大幫朋友,這總比一個人對着手機K歌強。”
如何奪回年輕人的心?
不可否認,國内中老年群體依然蘊含着巨大的娛樂消費潛力。據艾媒咨詢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老年社交娛樂市場總規模已經達到7180億元,2021年預計将達到8820億元。随着老齡化趨勢加劇,KTV們未嘗不能依賴這一市場,憑借自身優勢與線上業态共存。
但缺少變化的行業終究隻是一潭死水,依賴老年人也并非KTV們的終極解決之道。這些年,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公司都在聚焦新崛起的Z世代(1995-2009出生的年輕一輩),如果KTV們不抓住這一潛力無限的新消費群體,行業整體的持續衰弱依舊在所難免。
追根溯源後不難發現,年輕人們對于KTV的不滿多半都集中在娛樂形式的單一上——會唱歌的顧客在KTV固然能玩的很High,但那些沒有這項天賦,或是不善表達的參與者就會感覺索然無味。如果沒有更多的選擇,年輕人們很難對KTV産生依賴性。
既然如此,擴充娛樂項目,讓顧客“更有存在感”絕對是KTV們的第一要務。設計創意主題包廂,加入電影點播裝置讓KTV變身影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主機遊戲、直播、桌球、桌遊、劇本殺這些更讨年輕人喜歡的社交娛樂模式同樣應被列入考量之中。
此外,不局限于線下門店,打通線上與線下市場也是KTV們應該去做的。
若是僅僅線上下K歌,顧客的互動和交流手段都有限制,而線上+線下則意味着更多樣化的互動方式,例如跨包廂之間的K歌挑戰等,線上操作也能夠讓消費體驗變得更加透明便捷,增強消費者的體驗感。同時,傳統KTV們還能夠通過線上資料判斷使用者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進一步迎合各種消費群體的需求。長遠來看,這對企業的經營而言百利而無一害。
總的來說,KTV被線上App們取代的可能性不大——聚會+歌唱的“剛需”,以及娛樂手段的多樣化,決定了這門生意總是離不開衆多的線下店面。但另一方面,底層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消費者群體的變化也總是會催生新的娛樂方式,努力跟上千變萬化的市場環境,是KTV們在新時代求存的唯一道路。最終誰會倒在半途,誰又會笑到最後?我們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