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戰略頂級設計核心要素在于四點:取勢、明道、優術、踐行。

取勢,遠見也;明道,規律也;優術,政策也;踐行,實施也。

四者之間,取勢為最,明道次之,優術為三,皆為踐行服務。而踐行的最終結果,才是評估戰略設計者真實水準的關鍵要素。

以此論推,汪郎以為,在謀臣輩出的三國時代,能被稱為頂級戰略家的,除了蜀漢丞相諸葛武侯外,首推東吳橫江将軍,魯肅魯子敬!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而魯肅,也許還比諸葛武侯更勝一籌!

為何這麼說呢?且聽汪郎一一道來!

魯肅的戰略頂層設計

作為東吳繼周瑜之後的實際操盤手,魯肅對“勢和道”一直保持着超高的敏感度。而這種敏感度,在他還沒有加入東吳集團之前就已經具備了。

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各地豪強以鎮壓黃巾為契機,拉起軍馬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

在黃巾民亂和軍閥混戰的雙重沖擊下,東漢王朝的中央統治被嚴重削弱,漢室名存實亡。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肅完成了“取勢”,為後來剛加入東吳就身居高位打下了基礎。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1、魯肅的“取勢”。

魯肅樂善好施,十幾歲的時候就喜歡在家鄉廣施恩惠,積累自己的名聲。

如果在太平年代,憑借着這種好名聲,他也許能謀得一官半職,然而在亂世,卻是成為豪強的基本素養。

但魯肅沒有成為豪強,是因為他的性格不适合做豪強,隻适合做謀士。而且他在“取勢”的過程中,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資本風投。

“魯肅……家富于财,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财貨,摽賣田地,以赈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周瑜為居巢長,将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劄之分。袁術聞其名,就署東城長。”---《三國志.吳書》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看到沒有,魯肅秉着一顆悲天憫人的心态,通過廣散家财方式,得到了江淮世家大族出身的周瑜真心相待(彼時的周郎已經是居巢縣的縣長了,而魯肅隻能算是民間的富家子弟,在東漢講究出身的世家門閥思想下,周魯能夠相交是難能可貴的)。

除了周瑜外,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驕傲得一塌糊塗的袁術,居然也放下身段,想要把魯肅納入自己的體系中來,封他為東城(今安徽定遠,魯肅的家鄉)縣長。

一個籍籍無名的民間富家子弟,在亂世之秋,先後得到兩大世家子弟的青睐。

可見善于“取勢”的魯肅,心中也是燃燒熱烈火焰的。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2、魯肅的“明道”。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周瑜的推薦下,加入東吳集團的魯肅,時年二十八歲。而老闆已由二十五歲的孫堅換成了十八歲的孫權。

年齡大了近一輪,如果說完全沒有代溝肯定是不現實的。

是以70後的魯肅,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必須拿出一套符合東吳集團的戰略規劃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以此打動80後的孫權,才能在江東以戰略家的身份站穩腳跟。

故而,他除了會“取勢”之外,還得“明道”,而且必須是老闆孫權最喜歡的“道”。

那麼,孫權最喜歡的“道”是什麼呢?

這一點,魯肅早已在心中打了一萬次以上的草稿。在接受孫權的面試時,他提出了史上著名的戰略規劃範本,即:《榻上策》。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将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吳書》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這位東吳,甚至可以說是,足以位列東漢末年頂尖戰略家行列的中年男人,清晰地指出了“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的天下形勢。

他在着重分析了天下大勢後,又樹立了孫權一統江東,并牢固江東的信心。

因為

“北方誠多務也”,

孫權可以避開曹操的鋒芒,借機滅黃祖,伐劉表,盡可能的占據長江以南的城池,進而實作帝王霸業。

但如果孫權還是傻乎乎地打着恢複漢室的旗幟,那麼等待他的就隻有一條,父兄基業毀于一旦!

這是魯肅的謀身之道,其戰略性不亞于七年後,諸葛亮提出的可三分天下的《隆中對》。

由此,魯肅站穩了在東吳的腳跟,以“明道”的實力進入了東吳的權力核心。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3、魯肅的優術。

魯肅有沒有野心?有的!是以他才會向孫權提出了《榻上策》的稱帝戰略,但魯肅不是一位固執、蠻幹,不知變通的戰略家。

相反,他最大的優點是,在堅持既定的戰略總目标下,可以根據時勢的變化,随時調整政策,以符合東吳的實際需要,但前提必須是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立足江東,以觀天下之大勢,再去圖謀天下一統的豐功偉績,看似保守,卻是最切合實際的。

他不要求孫權渡江北上,去和曹操争奪江淮之地,但要求孫權堅持“劃江自保”的底線,這樣的政策既符合江東士族的利益,也使得孫權加強對江南的政治影響力滲透,發展江南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這一點,相比于諸葛亮一心堅持“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理念,不顧西川軍民疲憊,反而更具戰略性、實際性、可操作性。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死後,魯肅改變了自己保守的政策,要求孫權揮軍西進,乘劉表的兩個兒子互相不服,導緻荊州内亂之際,以吊喪為由奪取荊州。

因為荊州是建立帝王偉業不可或缺的地方。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三國志.吳書》

同時還可以和劉備建立戰略同盟,共抗曹操!

“劉備天下枭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共治曹操……天下可定也。”---《三國志.吳書》

不說奪取荊州,就說聯劉抗曹的政策,就是魯肅最高明之處。

按照東漢門閥世家制度,出身對于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孫劉二人,雖然孫權勢大,但劉備聲顯,曹操對劉備的評價是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是以聯劉抗曹,最大的目的就是将曹操的注意力全部引到劉備的身上,以減輕曹軍對江東的軍事壓力。

而赤壁一戰後,在面對占據荊州大部分的劉備,提出要借剩餘的荊州之地,包括周瑜在内的東吳臣僚一緻反對的情況下,魯肅堅決支援借荊州。

為何?因為他真正站在了東吳的全盤戰略上去考慮問題。

“呂範勸留備,肅曰:[不可。将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漢晉春秋》

借荊州之地給劉備,固然無法預知未來可否收回荊州,但就當時的情景來說,是十分有利于東吳的。

劉備在荊州之地的威望遠超孫權,而曹操又視劉備為最大的心腹之患,借荊州給劉備,可以牽制已經統一北方的曹操,進而為東吳換取第二次發展國力的時間,以增強抵抗曹操的力量。

事實上,當曹操聽得東吳同意借荊州給劉備後,心中的慌亂又有誰知道!

“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于地。”---《三國志.吳書》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魯肅的這種用空間換取時間的頂級戰略規劃,如果沒有對天下大勢的微妙認識,沒有對社會規律變化的細緻感覺,沒有靈活跳躍的理性思維,是不可能做到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劉備以荊州為跳闆,西取川蜀,并在漢中對曹操進行鉗制的後續來看,借荊州的這條戰略無疑是非常高明的!

看似孫權丢失了可以成就帝王偉業的荊州,但其在沿江的控制之地,包括江南在内,大都得到了相對祥和、安甯的發展空間。

否則曹軍渡江南下,東吳能否抗得住很難說。

正是魯肅的聯劉抗曹,并在必要時對劉備實行養狼計劃的戰略思想,使得東吳有時間可以在江南大搞開發,孫權才有精力去降伏百越土著,以增強吳軍的戰鬥力!

這同時也為三國的鼎立奠定了基礎!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4、魯肅的踐行。

順勢而為是“明道”的基本原則,也是“踐行”的正确打開方式。

取勢、明道的第一步就是有勇氣跟随着時代的步伐不停地往前走,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即:洞察勢的變化,摸清勢的規律。

掌握了這兩點,在過程中合理利用内外部資源,堅定自己的目标不動搖,不斷地調整和優化政策,才能完成最後的踐行,實作既定的目标。

魯肅的一生就是朝着

“建号帝王以圖天下”

的目标去輔佐孫權,是以他能聯劉備以抗曹,他敢借荊州以資劉備,為東吳長達數十年的霸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可惜的是,他沒有看到孫權稱帝的那一天。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魯肅不幸病逝,年僅四十六歲,一代頂尖的國家級戰略規劃師就此駕鶴西去。

他死後,東吳舉國哀悼。

和他惜惜相惜的蜀漢丞相,同是戰略規劃高手的諸葛亮,也發出了來自川蜀的哀悼。

黃武八年(公元229年)四月十三日,早已收回荊州的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也就在這一刻,孫權才真正感受到了魯肅戰略設計的高超。

由此,他留下了一句

“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于事勢矣”

的感歎,也算是為魯肅這位忠厚的國家級戰略規劃師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注: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曆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被《三國演義》貶低的頂級戰略家魯肅,勢在必行的實踐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