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産,到現在儲存的都還比較完整,是堪稱是世界上的奇迹。它在當時是為秦始皇陪葬所修建的,其中用陶土塑造的士兵戰車等都是為了代替曾經用人陪葬而使用的。然而大家在去觀看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每橫排幾個兵馬俑之間就有一個長長的土堆,來遊覽的人之中很多都不知道這個土堆是做什麼用的,而且這些土堆到現在還沒有進行挖掘,這又是為什麼呢?

兵馬俑在建造的時候一共有三個深坑,當時還沒有我們現在普遍用的鋼筋混凝土,是以這三個大坑兩兩都是用土牆相隔開的,牆的兩側都有一場排的木頭柱子,柱子之上又是橫着的木頭,之上還搭了一些蓬草,上面再覆寫上黃土,而這就是兵馬俑的承重牆。
而兵馬俑是作為陪葬用的,是要陪伴秦始皇長埋地下,肯定不會是像現在看到的那樣裸露在外,曾經也是上面有頂的,如果隻有兩遍的承重牆來支撐這個頂一定不會牢固,而這中間的土堆就是當作承重牆使用的。
這中間的承重牆從外面可以稍微的看出是一層層的灰闆和土互相疊加成的,這在當時是一種最堅固的承重技巧,在宋代以前一直廣泛的運用在古代墓葬之中,秦始皇的陵墓當然也是不例外的。這一排排的承重牆将上加的頂高高的頂了起來,而且一直到被挖掘之時也沒有破壞,即使是曾經連年的戰亂之中,可見古人的智慧是如何的高超,如果不是這一排排的土堆兵馬俑早已經被壓成一些殘破的陶土了,我們也就無法見到這雄偉的兵馬俑建築。
有人要說,既然兵馬俑都重制天日了,那為什麼這些承重牆還一直保留着現在的樣子,像一個個沒什麼用的土堆儲存在那裡呢?
這其中的原因當然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的,如果把土堆都挖掘了,那要如何去像别人展現我們古代先賢的智慧和這些陶俑是如何完整的存在至今的。這樣的構造雖然在古代的墓葬之中非常的常見,但是卻不是我們能輕易看到的。陵寝一般都是深埋于地下的,那裡的環境十分的惡劣,普通人當然是不能輕易進入的,而在這裡确實我們能輕易看到的,而且如果過多的挖掘就破壞了原來的樣子,後人所能見到的也不是最初的宏偉景象了。
我們現在見到的兵馬俑都是灰頭土臉的樣子,秦朝之時給陶器上色的技術已經是如火純青,為什麼給秦始皇陪葬用的卻不是最精彩的樣子呢?其實當時在建造的時候這些陶俑都被染上了五顔六色,就如真人一樣,但是在考古學家挖掘出來之後,這些陶俑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後就褪去了顔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這是因為當時所用的色彩之中,有一種元素接觸到空氣之後迅速氧化是以才會這樣,這也成為了大家不敢再對中間的土堆承重牆動手挖掘的一個原因,大家都怕這其中還有珍貴的文物也是以變得黯淡無光,是以就一直保留了現在的形态。
兵馬俑雖然失去了曾經的風采,但如此數量的陪葬陶俑還是世間罕見的,需要後人進行更加細緻的愛護保護,而這些土堆又距離這些陶俑非常的近,想要挖掘承重牆勢必要投入非常巨大的人力,而當這些人進入之後也會對周圍的陶俑可能會有更加嚴重的破壞,是以想要挖掘也十分的困難。
秦始皇兵馬俑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一個非常巨大的智慧結晶,如果在觀賞兵馬俑的時候隻有一些已經褪色了的陶俑看上去也就沒有那麼震驚了,是以為什麼一定要進行挖掘呢?讓他保留着最初美好的樣子難道不是最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