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過渡到三國這段曆史,相信很多人耳聞能詳,不僅在課本上,影視戲劇中,此段曆史被多次演繹,關于東漢後期分為三國的原因,其實大部分人心裡也有答應,坦白一點來說,便是互相僵持,三方沒有哪一方有碾壓實力,故而隻能暫時分裂。可今天我們所說的統一,并非國土面積上的完整,統一天下的本質,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猶如當年始皇帝頒布的,車同軸書同文,三國時期想統一,要面臨以下幾個難點,首先解決自漢元帝一來,社會上形成的豪強地主階級,曆史上有幾個朝代,都在此階級上吃過虧,最為嚴重的,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直接亡國。

隻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實作真正的統一,自戰國開始,古人一直在嘗試變革,主要的改革成果,是打擊封建固化貴族,對底層百姓帶來利益,建立扁平化社會。戰國有個著名改革家李悝,在國内進行一系列變革,賦予群眾掌控規則,以及解讀、運用的能力,同時撰寫《法經》,在魏國實行開,魏國後來能夠跻身進入強國行列,李悝功勞可以說非常高。魏國出了幾位知名改革家,除去李悝之外還有吳起,李悝撰寫的書籍,也影響到秦國法律體系,秦律與其說是秦國的,不如說是集戰國改革之大成的産物。後來這套體系被西漢所繼承,蕭何在秦律原有基礎上加以修改,添加了三條适合本國的法律,于是形成了漢朝的《九章律》。
說起西漢曆史,便不得不提劉邦,劉邦在未造反之前,是個十分合格的秦吏,秦朝依法治國,律法尤為嚴苛,漢朝則不同,他們更親睐于黃老之說,以孝治天下,漢文帝更是主張無為而治。秦漢兩朝之是以可以威震天下,得益于當時國家先進的社會制度,但凡想要在亂世中立國,社會制度絕對是重要的一環。不過一旦變革,便會從其中誕生出不好的一面,在漢文帝時期,已經出現了混亂,在漢文帝統治的時候,經常有人假造祥瑞,說有惶恐出現,此事還導緻丞相張蒼失掉官職。漢武帝從太後手中奪權後,不斷重用儒家,最終采用董仲舒的提議,想進入官場的讀書人,首先要考察儒學。于是儒家治國的時代開始了,直至漢元帝的皇後,把玉玺交給了王莽,由劉邦一手建立的西漢王朝自此消亡。
建立東漢的劉秀,雖說是個宗室子弟,但本質上是個豪強地主,縱觀曆史,農民起義摘得的勝利果實,大部分是被貴族享用,劉秀能夠稱帝,一部分是因為他恢複了原有制度,坐上皇位以後,他設法通過度田法來抑制豪強兼并土地,這下觸動貴族地主的利益了,他的兒子漢明帝更大膽,以至于被官僚集團攻擊诽謗。縱觀中國上下三千年封建曆史,出身草根的皇帝們,更容易傳出殺功臣的言論,劉邦是一個,朱元璋也是一個,當然了史書上的真假,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從戰國到東漢,社會制度一直在改變,壞處也相應而生。三國之是以無人站出統一,是源于沒有軟實力,魏國作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無法一國之力碾壓兩國,人類曆史上有許多昙花一現的帝國,比如說知名的亞曆山大帝國,以及橫掃歐亞的元王朝。
這兩個國家,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礎之上,與其說是國家,不如說是軍政結合體,曹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同樣如此,曹丕稱帝後,于是派臧霸南征,其目的是為了消耗臧霸在青州的實力,從這裡可以看出,即使到曹操死後,曹魏還沒有統一江山的實力,連一些地區都沒有征服,哪怕是以武力。曹操生前對此有清晰認識,内部缺乏深度整合,身邊有謀士提醒,可被曹操所拒絕了,劉廙曾經建議,在軍事方面可以暫時先守要害之地,集中精力放在内政,曹操則回應說,自己不是修文德的人,意思是不以文奪天下。之是以這麼想,是因為曹操本質上還是個軍閥,對兵權看得很重,任何人不可以染指,對身邊人無論是兒子還是将領,都十分防備,除此之外,曹操對于戰争喜歡掌控之中的感覺,喜歡留錦囊給下屬,著名的有張遼、李典、樂進等人。
同時他對自己的将軍們也不信任,即使知道誰與誰不合,他仍要安排一起作戰,甚至要遙控指揮,外軍還要安排家人當人質,曹操以上的行為,被很多人認為是疑心病太重,其實個人認為這隻是其中小部分原因,根本原因是他的内政一團糟,曹操在外打仗,内政實際上是效忠漢獻帝的文官集團在治理,他們雖為曹操做事,但其實是為了漢獻帝,呂布沒死之前,漢獻帝還很安分,直至呂布死後,文官們開始密謀造反,身後的文官們,是懸在曹操頭上的劍,可他不得不使用,内部的不穩定,使得曹操無法長期在外作戰,也不放心将領在外領兵作戰。再者說,東吳與蜀漢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要想完全的擊敗,就要派出精銳的部隊,還要配上一個有實力有名氣的将領,不然非常難成功,鑒于曹操的疑心,這根本不可能。
曹操不具備統一的可能,他是時下最強軍閥,他都無法做到的話,那其他人更加困難。東吳也有麻煩的地方,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東吳的将領們,大多有自己的部曲,還隻是個小國家,軍閥化比曹魏還要嚴重,東吳的軍事力量,極度依賴各大将領的私人軍隊。連皇帝都無法指揮全軍,等于把權力放給别人,但凡有将領不同意,那麼東吳方面是無法出兵的,最起碼不能夠大軍壓境。蜀漢的情況更加差了,劉備去世之前,把國家權力分為兩份,内政交給了諸葛亮,軍事則交給魏延、李延等,以軍事權力來說,劉備沒有完全交給某個人,同時不能做到賞罰分明,魏延掌握險要之地,同時作戰經驗豐富,是個不可多得的老将,但劉備沒有給他任何封賞,反倒是沒多少軍事經驗的李嚴,被授予中都護的職位,可以掌管内外軍事,不過李嚴也被嚴防死守,永遠留在長安,沒機會進入中央機構,更沒機會去接近劉禅,失去向上爬的機會。
劉備在政治上小心謹慎,對軍事權力以分為主,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去世以後,布局竟被人打破,這個人便是深受他信任的諸葛亮,諸葛亮掌權後,軍事與政治的權力,從皇帝手上過渡到丞相樹上,文武群臣的權力,被丞相一個人掌控,導緻整個政治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總的來說,無論是從軍事,還是從政治上來看,魏蜀吳都沒有統一的能力,直到司馬氏出現,由于司馬氏屬于貴族世家,司馬懿在内政治理更有一手,穩住國内後,在外平定叛亂,再部署三路大軍,平定東吳,司馬氏壓制住軍閥,終結了三國分割時代。
參考:
《漢書》班固
《三國志》陳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