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打仗就打經濟實力,在侵華之時,日本的經濟實力是強過中國,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坐收漁利,趁歐洲各國無力東顧之時,日本抓緊侵略中國。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大發戰争财,日本的貿易出口激增,制造業也在拼命發展,日本逐漸由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轉變,進入了工業化,其鋼鐵産量大增,國民經濟一片繁榮。
不過這樣的好景并不長,随着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日本經濟也出現大幅下降,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農産品,在歐美各國出現了傾倒牛奶的現象,在日本雖然沒有出現這一幕,但危機卻更嚴重。
日本的農民最倒黴,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怪現象,越是豐收的農戶反而越吃不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稻谷賣得太便宜了,賣的錢還不夠交稅,是以才出現了越豐收越吃不飽的怪事。
據日本《社會現象史》中的記載,“種稻谷的人們,平常很少能吃稻米,吃稻米的日子非常少,一年也就隻有四五十天的時間可以吃稻米飯。”那麼在吃不起大米的日子裡日本農民吃什麼呢?
村中年輕力壯的青壯年一般吃粟子、山芋等,稻米隻有小孩和生病的老人才能吃大米,對農村的青年而言,要想吃一碗大米,就必須要參軍,隻有在軍隊才能免費吃到大米飯。
除了這個怪事之外,還有一件怪事,那就是日本的農村裡面沒有妙齡少女,以至于村中幾乎都是男人,村中的妙齡少女去哪了呢?由于窮,這些女孩都會被賣掉,價值是100日元左右。
賣女孩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養不活,把這些女孩賣掉,總好過她們在家中挨餓,這些被賣掉的少女多數淪為了妓女,下場很凄慘,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也反應日本經濟出現了大問題。
日本經濟出現危機,為了轉移國内沖突,日軍發起了全面侵華戰争,把危機轉移到了中國,日軍在占領區大肆搶奪物資,日本國内則民生凋敝,“武士道”精神卻得到了宣傳。
許多被“武士道”精神洗腦的日軍士兵誓死,他們這些士兵哪裡知道,其實從這些奇怪的現象出現後,就表面日本經濟出了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外侵略,注定是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