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化傳下去
浮雲登仙有高樓
在滄州博物館二樓曆史展廳中,有一座東漢時期的綠釉陶樓。陶樓有三層,每層均可拆卸,頂部密排瓦攏,卷雲紋瓦當。一至三層垂脊尾端彎曲上翹。每一層又細分上下兩層,上有護欄,下有欄牆,層檐下有鬥拱承托。
陶樓流行于東漢中晚期,至西晉逐漸衰落,屬于墓葬禮儀用品,即明器。為什麼東漢會出現且流行陶樓這種明器呢?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是現實的建築技術和趨向發展。漢王朝處于封建社會的上升期,人們營造高大建築的熱情推動了建築技術的發展。秦漢時期流行高台建築,堆土為台,台上起堂;至西漢時期,高台建築逐漸向樓閣建築發展;至東漢時期,完成了從高台建築到樓閣建築的過渡。現實的樓閣建築為明器陶樓的制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縮微型”的明器理念。《荀子·禮論》曰:“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凡禮,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在喪禮中陳放貌而不用的明器是為了“重哀”“明死生之義”。微縮的明器藏于墓葬内是溝通生、死,表現“事死如事生”喪葬思想的媒介,也折射了漢代人的生死觀。
三是事死如事生的行孝觀念。東漢時期士人階層的儒家思想已經逐漸内化為社會各階層的道德修養,并外化為行動上的自覺。《鹽鐵論》指出“雖無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則稱以為孝”。孝道是以葬禮中物質的豐盛來表現的,而車服、禮器等又有對墓主人本身等級的嚴格要求、無法逾越。是以,表現士人階層财富、權勢、閑居生活場景的陶樓等明器便開始大行其道。
四是“仙人好樓居”的宗教思想。春秋及前的仙人形象,多是離群索居的先天神祇;戰國時期,方士多以不死、長壽作為仙人的标志;漢代以來,修仙、升仙及死後成仙的想象開始大行其道。漢武帝好求仙,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缑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緻。且仙人好樓居。”可見高樓是招引神仙、接近神仙、成為神仙的工具。是以,可“登高望遠”,又“上與浮雲齊”的陶樓成為死後靈魂到達神仙世界的藏身之所,寄托了古人死後成仙的宗教願望。
以陶樓為代表的漢代建築明器的流行,是古代墓葬禮儀文化的轉折。從早期以生活實用器具發展到專為陪葬而制造明器階段,這一風俗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時至今日,在部分地區舉行葬禮時仍會焚燒“紙樓”,不得不說漢代陶樓正是其濫觞。
作者 呂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