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品中正制不是維護門閥世家的選拔制度嗎?為何還會有高官反對?

我們中國對人類曆史上做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科舉制度”,直到今天世界各國都在使用的“考試制度”就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的。可是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用那種制度選拔人才的呢?

了解我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人都知道古代有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西晉的選才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中所謂的“選拔人才”其實就是在貴族子弟中選拔人才,可是身為“貴族”就一定是“人才”嗎?“九品中正制”從一開始就是選拔貴族子弟為官嗎?

接下來搜史君就來帶大家看看西晉初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不是維護門閥世家的選拔制度嗎?為何還會有高官反對?

九品中正制又被稱為“九品官人法”?,是曹魏時期建立的一種制度,當時曹魏初期急需選拔各類人才。而戰亂之後,人口流動和社會變遷使得鄉裡選舉這種制度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中央不能通過鄉裡選舉制度獲得充足的人才,于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應運而生了。

對于九品中正制,搜史君也整理出了它的一些特征:

給各州、郡、縣都設立“中正官”,在自己所在的地區走訪、考證、評議比較有責任和影響力的人,并以此作為可以評選為國家官吏的資格。“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付尚書選用。”

中正官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解決了當時戰亂對國家人才選拔的影響。而魏晉兩朝的更替并沒有造成像東漢末年那般混亂,是以“九品中正制”也很完好的被西晉所承襲。魏文帝正式設立的“九品中正制”在經曆了近五十年的運轉後,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因為随着時代背景的變化,九品中正制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西晉前期,統治階層中一些掌握實權的大臣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進行了抨擊。

九品中正制不是維護門閥世家的選拔制度嗎?為何還會有高官反對?

搜史君在《晉書》中翻出史料發現,對九品中正制的抨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九品訪人,唯問中正”

關内侯、議郎段灼于武帝踐阼不久,即上疏力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九品”的确定權隻由中正官一人掌握,而中正确定品級的唯一依據卻是“門資”也就是門第?,根據門第确定品級,其結果就成了“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之昆弟也。”

(2)尚書仆射劉毅認為九品中正制有“八損”?,其核心是“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

榮辱在手”。中正官對于吏部的候選官員有着最終決定權,而吏部卻沒有權利對候選官員進行核查,隻能按照中正官的決定來,而中正官的選擇呢?也隻是“唯能知其閥閱,非複辨其賢愚”。

(3)太康初年,朝中權臣衛與司馬亮上疏武帝,指責九品中正制使“中間漸染,遂計

資定品,使天下觀望,唯以居位為貴,人棄德而忽道業,争多少于錐刀之末,傷損風俗,其弊

不細”。

(4)當時也有人寫書譏諷九品中正制。

《崇讓論》稱:“官職有缺,主選之吏不知所用,但案官次而舉之。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勢家之子,則必有勢者之所念也。觀在官之人,政績無聞,自非勢家之子,率多因資次而進也。”

王沈《釋時論》記載:“當斯時也,豈計門資之高卑,論勢位之輕重乎?……談名位者以谄媚時勢,舉高譽者因資随形。”

九品中正制不是維護門閥世家的選拔制度嗎?為何還會有高官反對?

而搜史君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中發現西晉初期統治政治中存在的四個問題:

(1)地方上各級中正官把持了官員選拔管道,并通過源源不斷地向國家輸送預備官吏進而把持了政權。

(2)中正官在選拔官員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選拔的,而中央上的官員對于選拔上來的官員沒有稽核和劃分等級的權利。

(3)資品獲得的标準隻看“門資”、“勢位”,而不看才、德,這就使得世風日下,人們谄媚附資,棄才德而重家姓。

(4)提出廢九品中正制而恢複舊時的鄉舉裡選:“今除九品,則宜準古制,使朝臣共相

舉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厲進賢之公心,在位之明,誠令典也。”

九品中正制不是維護門閥世家的選拔制度嗎?為何還會有高官反對?

九品中正制運作近半個世紀的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統治政權在選拔、任用官吏方面事實上根本沒有多少餘地可以選擇,是以搜史君認為盡管九品中正制并不是唯一的一種官吏選拔途徑,但卻是一種主要的選官方式。其使得封建政權政治結構凝固化,死氣沉沉,缺乏一種積極向上、吐故納新的活力。

難道司馬氏不知道“九品中正制”發展到現在,選拔人才的作用早已經不如當初了嗎?如果知道為何還要這麼做?

九品中正制不是維護門閥世家的選拔制度嗎?為何還會有高官反對?

“泰始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晉書》

九品中正制不是維護門閥世家的選拔制度嗎?為何還會有高官反對?

車騎将軍陳骞為高平公,衛将軍賈充為車騎将軍、魯公,尚書令裴秀為巨鹿公,侍中荀勖為濟北公,太保鄭沖為太傅、壽光公,太尉王祥為太保、睢陵公,丞相何曾為太尉、郎陵公,禦史大夫王沈為骠騎将軍、博陵公,司空荀顗為臨淮公,鎮北大将軍衛瓘為菑陽公。其餘增封進爵各有差,文武普增位二等。——《晉書·武帝》

這一段《晉書》中提到的這些大臣就是他們構成了西晉政權中異姓大臣的核心骨幹。而從他們家族成員入仕的曆程來看,晉朝的中央高官和對地方軍鎮的派出官吏憑藉門資用世襲的方式遞補。門閥子弟的人數和所占據的職位構成了西晉官吏的主體。這種以門資入仕的方式實際上符合九品中正制下以資定品的原則。是以搜史君以為把持中央政權的士族激烈抨擊九品中正制的内容隻是州郡中正舉薦出來的人物名實不符,并不是責難中央士族子弟憑門資嗣位。

九品中正制不是維護門閥世家的選拔制度嗎?為何還會有高官反對?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高官抨擊“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的受益者恰恰就是高官子弟,就暴露了西晉建立以後世家大族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的表現形式就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沖突。搜史君認為晉武帝之是以深知其奧妙但是又不采取行動,原因在于他為的就是能夠利用門閥士族之間的沖突沖突,使他們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中。

司馬氏在漫長的稱帝之路上,已經揭示了門閥士族自身獨立、分權的政治品格還有最終取而代之的基本規律。晉武帝從中吸取了深刻的經驗教訓,并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得心應手地使用了出來。他決不允許其他門閥士族再走自己曾走過的道路。

九品中正制不是維護門閥世家的選拔制度嗎?為何還會有高官反對?

晉武帝的統治手段在西晉初期的具體表現是,一方面,還以九品中正制的官吏選拔方式滿足門閥士族入仕的普遍要求,這種優惠條件滿足了朝中高官顯貴壟斷政權的願望,還造成居官中央的士族和把持地方選擇權的豪強勢力的沖突和沖突;而另一方面又讓皇族成員全面進入西晉政權,形成以司馬氏為代表的門閥士族與其他士族的強烈對峙。這是西晉統治政治中的一種重要的權力配置設定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