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剃發易服”能夠成功實施,為何推廣滿語卻失敗了?

當年的清朝統一全國後,為了擴大滿族對于中原的影響力,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内推行剃發、易服和滿語。後來,這剃發和易服都成功了。不過,唯獨這滿語不但沒有推行成功,反而還随着時間的流失被弱化了,因為就連滿人自己也逐漸開始說中原話了。同樣出台的指令,為何前兩者就可以成功,後者就不行呢?

清朝“剃發易服”能夠成功實施,為何推廣滿語卻失敗了?

其實,剃發易服之是以能成功,主要是因為這清朝對于剃發易服的懲罰力度較大,而且剃發易服需要的技術含量很低。清朝入關以前,中原地區的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而清軍入關以後,就頒布了“剃發令”,給出的懲罰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具體要求就是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十日之内必須換成滿族的标準發型。

要不然就等着挨刀子吧!試想,發型和性命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況且,隻要有一個剃發的出現,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是以,這個沒有操作難度的指令,就可以順利執行了。而易服也是如此。首先,換服飾的難度并不大;其次,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吃喝遠比穿着更重要,大家對于這個指令的執行意願也比較高。是以,這兩個指令就這麼成功地推廣了。

清朝“剃發易服”能夠成功實施,為何推廣滿語卻失敗了?

但是,滿語就不一樣了,滿語之是以會推廣失敗,主要是因為清朝統治者自身的原因,以及老百姓身上的問題。從清朝統治者的角度出發,既然要以少數人去統治多數人,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融入到多數人中去。比如曆史上漢化較為成功的北魏,北魏在實作大一統以後,就開始積極地推行漢化,不僅實作兩族之間的聯姻,而且北魏君主強行要求大臣在朝堂上說漢語,遵守漢族的禮教,在這樣政策的推廣下,北魏很快在中原地區立穩了腳跟。

而元朝的統治時間之是以那麼短,就是因為元朝在進入中原以後,不僅沒有放平心态積極和漢族實行大融合,反而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來奴役漢人。是以,強大如元朝,在統治了中原不到一百年以後,就被明朝推翻了。有了這樣的例子作比較,清朝進關以後,也是積極向漢人靠攏。是以,清政府不僅僅是廣泛地招募漢人官員,而且日常用語也是越來越漢語化。

清朝“剃發易服”能夠成功實施,為何推廣滿語卻失敗了?

從清朝的政策就可以看出,朝廷雖然也頒布了推廣滿語的指令,但是力度遠遠沒有剃發易服那麼大,而且清朝統治者自己都開始說漢語了,底下又能有多少官員認真學滿語呢?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沒學會滿語的原因就簡單了,簡化成一個字來說就是:難!比如換發型和換衣服,隻要理發師和服裝店的師傅們稍微學一學,滿人的那一套東西還是很簡單就可以學會的,但是滿語就不一樣了。

從語言角度來說,滿語對漢人來說本就是一種新語言。就拿現在的英語來說,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都這麼廣了,但是全國範圍内又有多少人能把英語日常化呢?更不要說,在文化普及遠不如現在的清朝了。對于老百姓來說,一沒語言氛圍,二沒大量的滿語老師。面對這樣的情況,滿語又怎麼會像剃發易服那般成功推廣呢?畢竟學習一門新語言,不僅需要學習者的努力學習,也需要教育者的耐心指導,而這些要求在清朝時候都沒有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