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中前期,隻有皇帝的至親才能封王,異姓大臣無論功勞多大都不可能成為王爺。淩煙閣最早的24位功臣中,沒有一個異姓王。那個時候,凡是王爺,不是姓李就是姓武,都是皇帝的子侄。
唯一例外的情況是終結了武則天的統治、把唐中宗李顯扶上台的張柬之等五位功臣,被封為郡王,但他們的封王情況特殊,是政敵為了殺他們,并沒有享受什麼王者榮耀。
其後幾十年,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勵精圖治,歌舞升平,沒什麼大事發生,也沒人立什麼不世之功,自然也沒什麼異性王産生。

安史之亂葬送了盛世大唐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開元之末、天寶之初,一個地處東北的小混混強勢崛起,不僅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異性王,還是一個異族王,更是一個後來登上皇位的王。
這個小混混不僅是個胡人,還是個雜種。這樣說并非這位對後來成為皇帝的大人物的不敬,因為《舊唐書》上就是這樣說的:
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荦山
——胡人稱戰神為軋荦山,是以他的父母以戰神名之,大概是希望他将來也能有戰神的氣魄吧——類似于政老爹讓寶玉做的抓周。
他父親本來是康國人,康國即康居國,位于現在的中亞,康國對中國的文化貢獻很大,三國名僧康僧會就是康國人,淨宗經典《無量壽經》的翻譯者康僧铠也和康國有關。因為曆史上也把康國稱為粟特,是以如果要填寫人口普查表的話,這個小混混的民族應該是粟特族。
顔彼得在《唐明皇》中塑造的安祿山形象
粟特小混混有一個康國的老爸,但老媽卻是突厥族的,職業是生命科學研究員(巫師)。是以,小孩一生下來就兼具老爸的經商天賦、坑蒙拐騙的特殊技能和老媽的神神叨叨,這還不算完,後來他身上還具備了好勇鬥狠、一言不合就拔刀的優良品質,因為他老媽後來又嫁給了突厥将領安延偃。因為這層原因,原來叫戰神的小混混改了名字,搖身變成一個青史留名大人物(可惜留的不是什麼好名):安祿山。
安祿山的童年生活其實挺凄慘,先是死了親爹,接着後爹的部落又被打散,成了整天到處遊蕩的失學兒童,他的朋友也自然不是什麼三好學生,都是和他一樣整天偷雞摸狗坑蒙拐騙的問題少年。和他關系最好的是一個叫史思明的小孩,兩人一拍即合,幹什麼都在一塊兒。
五胡亂華:大動蕩、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之前是中國一段大分裂、大混亂也是民族大融合的四百年曆史,各種民族各種種族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五胡亂華很是讓異族政權威風了一段。後來的北朝則完全是異族的天下,北魏和東魏西魏都是鮮卑人的王朝,北周的宇文家族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北齊的高氏家族雖然是漢人,卻已經100%胡化。到了隋唐,盡管楊李兩家都是漢人,卻有胡人的血統,隋炀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的外公是同一個人,即名震中國曆史的軍事貴族關隴門閥八柱國之一的鮮卑大貴族獨孤信。唐高宗李治的母親,就是隋朝著名的民族問題專家長孫晟之女、大唐開國第一功臣長孫無忌之妹長孫皇後,而這個長孫家族也是一個傳統的鮮卑貴族。
而且,以大唐之盛,萬國來朝。長安到處是各色胡人,做生意的,進貢的,朝拜的,觀光的,來學習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要評選中國史上開放最包容的朝代,一定是唐朝奪魁。是以,滿大街都是胡人,朝廷有胡人官員,陪酒的有胡姬,喝醉了還說胡話……
當時世界的中心:大唐帝都長安
可惜年輕的安祿山還沒有機會見到國際大都市長安的繁華,他正在為生計發愁。好在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安史二人憑着會察言觀色和精通多國外語,當上了互市牙郎。所謂互市,就是唐朝在邊境設定的和周圍少數民族做生意的場所,互市牙郎就是談判桌上的翻譯,不過沒有那麼高大上,充其量就是倆掮客。精通多國外語也沒幫上多大忙,唐朝胡化那麼嚴重,是個人都會說好幾國英語。是以,小哥倆活得很艱難,既沒活可幹,也無老可啃,怎麼辦呢?經過冥思苦想,兩人想出一個正當管道:偷羊。
從此,安史二人過上了白天當翻譯、晚上當偷羊賊的幸福生活的。兩人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安祿山又白又胖,像頭大白豬;史思明又黑又瘦,像隻小黑猴,兩人像黑白無常一樣出沒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
時任幽州節度使張守珪
可幸福生活總是短暫的,偷羊賊的最終命運一定是被抓住打個半死,然後送官,這是偷羊賊的宿命。安祿山就是這樣,被一頓胖揍後送到了衙門,而史思明因為瘦,不管是身體還是腦筋都比較靈活,是以跑掉了,而安祿山被押到了當地最高長官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面前。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安祿山一個賊娃子要這麼大一個節度使來審,唯一的可能是他偷了不隻一隻羊。
張守珪沒打算和他廢話,準備按律殺掉。安祿山突然來了勇氣,大聲說:“張大夫你不是正要消滅兩蕃嗎?為什麼要殺掉壯士?”
“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舊唐書安祿山傳》
張守珪的中央官職是禦史大夫,節度使隻是“使職”,即兼差。唐朝的節度使都是兼職,類似欽差大臣,沒有品級。兩蕃即契丹和奚兩個少數民族,經常在東北做亂,範陽節度使設定的目的即在于防範這兩蕃。
唐王朝北方邊境示意圖
張守珪一愣,仔細看了看安祿山,隻見安祿山又白又胖,憨态可掬,小夥兒挺招人喜歡。于是做了個決定:放了安祿山,并且讓他當捉生将。捉生将,顧名思義,就是抓舌頭的偵察兵,屬于特種部隊。
安祿山這一招,頗像當年的李靖,他被李淵俘獲之後要殺頭,也是憑着“你不是要得天下嗎?怎麼能殺壯士”一句,獲得了李淵的贊賞,也為自己赢得了流芳百世的機會——隻是,安祿山這一舉動換來的,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遺臭萬年。
話說因禍得福的安祿山費了半天勁,找到了史思明,後者正在東躲西藏逃避官兵的追捕。正準備給安祿山辦理後事的史思明一見老朋友,眼睛都直了,這小子幾天不見,怎麼突然抖起來了?軍裝也穿上了,軍刀也跨上了,這還是那個前兩天差點被砍了頭的安胖子嗎?安祿山并沒有計較關鍵時刻史思明把他一個人扔下不管的不仗義行為,而是也讓史思明當了捉生将。
唐朝邊防軍,以騎兵為主
兩個人的職業生源發展非常順利,憑着多年的互市牙郎兼偷羊賊練就的人脈和本領,職位不斷高升,職權不斷擴大。期間安祿山還做了一件事,獲得了張守珪的歡心:張大帥作為封疆大吏,本人風度翩翩,是以特别看重一個人的風度和氣質,安祿山為此下決心咬牙堅持瘦身,終于把體重控制在了300斤以内。這一舉動讓張守珪特别感動,把安祿山破格提拔為自己的幹兒子。
安祿山被重用之後,逐漸被成功沖昏了頭腦,終于在一次戰鬥中遭遇空前的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張守珪把他捆起來,送交中央處理。當朝首相張九齡審問過安祿山之後,決定判處死刑,他在卷宗上寫了一句評語:
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司馬光《資治通鑒》)
——這本來是你張守珪應該審理并判處死刑的,幹嘛費這麼大勁送到中央來!
開元名相、著名詩人張九齡
憑着過人的直覺,正派耿直的張九齡本能地覺察面前這個安胖子不是什麼好東西,于是決定處斬。但安祿山再一次因禍得福,如果上一次他的貴人是張守珪的話,這一次的貴人則是當朝皇上李隆基。李隆基喜歡安祿山白白胖胖憨态可掬的樣子,就赦免了他。他沒有想到,多年之後,正是他赦免的這個大白胖子,掀起滔天巨瀾,不僅逼着自己以老邁之軀逃往蜀中亡命天涯,而且失掉了千古傳頌的愛情,連帶上百年幾代人努力造就的大唐盛世也被安祿山的硝煙和戰火埋葬。
有了皇帝的喜愛和信任,安祿山從此青雲直上。經曆過了形形色色的事,見識過了林林總總的人,安祿山明白了,有學問,有政績,有戰功,那都沒用,關鍵是要懂做人,懂得皇上的心。
突然開了悟的安祿山從此祖墳冒煙,皇帝被他伺候得舒舒服服,官員被他恭維得暈暈乎乎,是以他的官職噌噌上漲,到公元742年的春節,即唐玄宗改元天寶的第一年,朝廷在西北、華北和東北萬裡戰線設定九大節度使鎮守邊疆,安祿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成為封疆大吏,這一年,安祿山隻有40歲。四十不惑看來是真的,因為安祿山從此不再霍霍自己,他要霍霍大唐了。
天寶十節度位置分布和兵力比對圖
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的第二個年頭,安祿山來到相當于當時的紐約的帝都長安晉見皇帝,這是他第一次來長安,第二次見到唐玄宗,上次被綁到中央是在洛陽。這一次他再度獲得了皇帝的極度信任,因為他給皇上講了一個故事,說因為自己對皇上的忠誠,感動的那些本來鋪天蓋地準備來吃莊稼的蝗蟲都消失了。唐玄宗聽了極度興奮,立即采信,記諸史冊,晉封故事大王安祿山為骠騎大将軍(從一品大員)。
之後的兩年中,安祿山繼續在職場上高歌猛進,公元744年,朝廷任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兼任範陽節度使,公元747年,又攝禦史大夫(副宰相),天寶十年,又任安祿山兼任河東節度使。這意味着,算上嶺南,在天寶十節度中,安祿山一人獨占三份,現在的遼甯、河北、内蒙中部和山西,全成了安祿山的地盤。唐王朝在邊境共屯紮邊防兵五十多萬,安祿山一人獨占三分之一,達18.5萬人。
安祿山地盤示意圖
不僅如此,安祿山還獲得了一個對大唐來說空前的爵位:東平郡王。
以一個胡人、一個手握重兵的邊防軍統帥、一個守土有責的封疆大吏而封王的,安祿山是唐朝第一個。
志得意滿的安祿山從此在朝廷橫行,見了太子都假裝不認識不肯下拜,新任宰相楊國忠更是不放在眼裡,全長安除了唐玄宗李隆基外,安祿山隻服首相李林甫一人,因為老李的狡猾程度更在安祿山之上,安祿山張張嘴,李林甫就知道他要講什麼話,簡直就是他肚子裡的蛔蟲!安祿山最敬的人是李隆基,最怕的人是李林甫,最瞧不上的是楊國忠,最恨的人則是與他同為邊将、同樣得寵、後來被封為西平郡王的哥舒翰。
《唐明皇》中李林甫影視形象
東平郡王安祿山,在長安還認了一個幹媽,此人就是比他小許多歲的楊貴妃,認楊貴妃為幹媽隻有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取悅唐玄宗李隆基。野史小說裡大量描寫安祿山和楊貴妃的不堪往事,正史卻沒有記載一個字,因為根本就沒有,記無所記,最多是猜測和臆想。連《資治通鑒》裡也隻是說:
“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聲聞于外,上亦不疑也!”
如果日漸老去的唐玄宗認為東平郡王+三鎮節度使是安祿山職涯的頂峰的話,那未免也太小看安胖子了。事實上,在安祿山封王的第五個年頭的大年初一,安祿山在洛陽坐上了皇帝寶座,成為大燕帝國的開國君王,在下面拜舞的群臣中,就有當年大唐的幾位重臣:宰相陳希烈、驸馬張垍以及他曾最痛恨的大唐西平郡王哥舒翰。
楊玉環藝術形象
不過,就在安祿山登上皇位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不行了,不僅體重過重,視力也急劇下降。第二年就駕崩了,當然不是死因不是肥胖和眼瞎,而是被兒子給殺死的。
他發動的安史之亂,一共八年,其中真正歸安祿山上司的才一年,其餘都是以史思明為主。是以我們不妨給他正個名,安史之亂,不如叫史思明之亂,這樣安祿山才可能于九泉下瞑目,史思明也好心裡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