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晉書·卷一百十四·載記第十四》,有這麼一段有趣的記載:“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無人。”
上面這段文字用大白話說,就是:東晉永和十年(354年),東晉大将桓溫率部打進關中。“猛”就是王猛,王猛聽說桓溫将軍帶兵到達關中灞上之後,就穿了個破衣爛衫前去拜見。于是,兩人就開始讨論國内、國際大事。有趣的是這個王猛,他一邊捉着身上的虱子,一面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對世事的看法,一付旁若無人的樣子。

桓溫見王猛如此這般談吐從容,覺得這人有點意思,但問王猛:“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讨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意思是,這次我大軍光複了灞上,怎麼不見三秦大地上的有識之士前來慰問呢?
王猛說,将軍不遠千裡深入敵境,長安就在咫尺,你們卻不渡過灞水去光複長安,老百姓不知道你們到這裡來的意義何在,是以就都不來慰勞了。
王猛這一番言談,雖然讓桓溫無言以對,卻讓他眼睛一亮,說了一句“江東無卿比也!”他請王猛南下東晉,然而卻被拒絕了。
王猛是何許人?連東晉驸馬、征西大将軍桓溫的邀請都拒絕了,那他才智有多厲害呢?
王猛,字景略。他是山東壽光人,公元325年生,自小好讀兵書,善于謀略和用兵,文武雙全,按史料記載他人也長得“瑰姿俊偉”,後在華山之麓隐居讀書,等待明主的出現。
王猛生活的時代正處在五胡亂華的亂世,北方各族相繼建國、滅國,時局瞬息萬變,要尋得一位明主的出現,确實是比較熬人的。
公元357年,王猛終于等到了明主的出現,他就是前秦天王符堅。
這一年,由于前秦第二任皇帝符生“猜忌殘忍,行為暴虐,中外離心”,堂弟、東海王符堅在大家的擁戴下替代了符生,成為前秦國君。有一天,尚書呂婆樓向符堅推薦了王猛,他說“仆裡舍有王猛者,其人謀略不世出,殿下宜請而咨之”(《資治通鑒·卷一百》)。
于是,君臣一見如故,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更讓符堅覺得這就象是劉備遇到了諸葛亮。
當然,王猛的才學、智慧也絕不輸于諸葛孔明。
符堅先是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後又派他去一個比較難管理的縣當縣令。王猛當縣令,他不怕得罪人,上任伊始,便明法嚴刑,禁暴鋤奸,雷厲風行。是以,有人就去告他的狀,朝廷就派人把王猛押到符堅前面。符堅責問他,治理國家,要以德治為先,你為何一上任就殺了這麼多人?
王猛回答道:“臣聞宰甯國以禮,治亂邦以法。”意思是,我聽說這麼一句話:治安定之國可以用禮,理混亂之邦必須用法。聽了王猛的一席話,不由于感歎道:“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産之俦也。”(夷吾就是管仲)
随後不久王猛便升任尚書左丞、鹹陽内史、京兆尹,沒幾天又升尚書左仆射、輔國将軍、司隸校尉,加騎都尉,居中宿衛等職,36歲這年他連升五級,權傾朝野。
前秦天王符堅也在王猛的輔佐下,國力日益強盛,十年之間(公元366~376年)便統一了北方,王錳後來也成為前秦的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
前秦因為有王猛的輔佐而強盛,也因王猛的去世而衰亡。
王猛于公元375年6月去世,在去世前,他對符堅說:"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大緻意思是,我死後,大王不要有進攻東晉的想法,東晉畢竟是正統的朝廷,而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國家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鏟除他們,以利于國家。”
然而,最終符堅還是沒有聽從王猛的遺言,八年後發動了南侵東晉行動,并在淝水之戰後不久家破國亡。
論王猛的才學、智慧,能與諸葛孔明比肩,但他卻鮮為人知呢?
不才認為,王猛之是以不如諸葛亮一樣被人樂道,首先是因為他服務的政權不屬于華夏正統,史書一般都稱之為僞政權,是以即便他的才華比諸葛亮高,在曆朝曆代中也不宜鼓吹;二是,諸葛亮有文學作品《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讓衆人世代皆知,而王猛則隻存在于史書之中,傳播面不廣。
讀者諸君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