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磁盤分區格式化及交換分區

一:對分區格式化,就是建立檔案系統

1:低級格式化:建立磁盤(磁道,扇區)

進階格式化:建立檔案系統

磁盤分區是以磁道劃分的,0磁道為MBR(Master Boot Record),不能被劃分

磁盤最多劃分4主分區;

隻能劃分一個擴充分區:

再次劃分為邏輯分區

Linux:

sda1:第一個主分區

sda2:第二個主分區

sda3:第三個主分區

sda4:第一個擴充分區

sda5: 第一個邏輯分區

        ............

2:fdisk 最多建立15分區

 fdisk -l [DEVICE]檢視裝置劃分分區的相關資訊

 fdisk [DEVICE]

互動式指令:

 d: 删除一個分區

 n: 建立一個分區

 p: 顯示目前的分區資訊

 w: 儲存退出

 q: 不儲存退出

 l:檢視各分區類型所對應的System ID;

 t: 修改指定分區的System ID;

 檢視核心識别的分區資訊:

 cat /proc/partitions

3:RHEL5讓核心重新讀取硬碟分區表:

 partprobe [DEVICE]

 partprobe /dev/sda

 RHEL6讓核心重新讀取硬碟分區表:

 partx -a [PARTITION] DEVICE

如果不能完成,就需要手動添加

 例如添加sda5: partx -a /dev/sda5 /dev/sda

          建立完成後,cat /proc/partitions檢視相關資訊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307/183542408.png"></a>

二:下一步:格式化分區,用于建立檔案系統

1:mkfs -t fstype /dev/part

  紅帽5:ext3

  紅帽6:ext4

 mkfs -t ext4 = mkfs.ext4 = mke2fs -t ext4

 mkfs -t ext3 = mkfs.ext3 = mke2fs -j = mke2fs -t ext3

 mkfs -t ext2 = mkfs.ext2 = mke2fs = mke2fs -t ext2

 配置檔案:/etc/mke2fs.conf,用于設定預設特性,及各檔案系統的特有的特性;

2:mke2fs -t {ext2|ext3|ext4}

 -b {1024|2048|4096}:塊大小

 塊大小取決CPU對記憶體頁框大小的支援,x86系統預設頁框大小為4K;

 -L label: 設定卷标

 -m #: 預留給管理使用的塊所占據總體空間的比例;

 -r #:  預留給管理使用的塊的個數;

 -E: 設定檔案系統的擴充屬性;

3:tune2fs

 -l: 顯示檔案系統超級塊資訊;

 -L label:重新設定卷标;

 -m #: 調整預留給管理使用的塊所占據總體空間的比例;

 -r #: 調整預留給管理使用的塊個數;

 -o:設定挂載預設選項

 -O: 設定檔案系統預設特性

 -E: 調整檔案系統的擴充屬性

 e2label: 顯示或設定卷标;

 e2label DEVICE [Volume_label]

 要顯示塊大小:

 tune2fs -l DEVICE | grep "Block size"

4:blkid DEVICE: 顯示裝置的UUID、檔案系統類型及卷标;

三:交換分區

1:如何檢視記憶體大小:

 free

   -m: 空間大小換算為MB

   -g: 空間大小換算為GB

    shared: 共享記憶體

    buffer: 緩沖

    cached: 緩存

2:建立交換分區:

 mkswap DEVICE

  -L label

 啟用交換分區:

   swapon DEVICE:啟用指定交換分區;

   swapon -a: 啟用所有交換分區

 禁用交換分區:

   swapoff DEVICE

   swapoff -a

3:開機自動啟用交換分區,可定義于/etc/fstab

  DEVICE  swap   swap   defaults 0 0

  挂載點:swap

  檔案系統類型:swap

本文轉自 宋鵬超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qidian510/1251527,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