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會随想:以雲計算+大資料為基礎 實作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服務

6月3日至5日,一年一度的中國雲計算大會如期舉行,此次大會已經走到第七個年頭。但作為第一次參會的菜鳥,還是覺得大會到處充滿了新奇,開闊了眼界。

“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這三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詞語,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而且,它們也并沒有看起來那麼“高大上”,其實它們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以不明顯的方式存在着,并盡全力提供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服務。

無論何時,科技發展的最終目的永遠是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而“人工智能”更是展現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人們對用科技改變生活的美好設想。

如今,專家們發現“人工智能”的實作需要大量資料的采集,然後在針對資料進行相應的分析,進而得到一個“智能”的判斷結果。最後,機器再根據得出的結果自動下達指令,實作為使用者提供其需要的服務。簡單來說,以目前掌握的科學力量,将“雲計算”與“大資料”充分融合并加以利用,便可讓“人工智能”的實作成為可能。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基于“雲計算”、“雲服務”的智能硬體裝置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行業内的專家也都認為智能硬體的出現,将是下一個爆發點。但,這個爆發點的關鍵在于裝置(機器)為使用者帶來的體驗。隻有以人為本,為使用者提供其最需要、最能擊中痛點、解決問題的人工智能服務,智能硬體定會迎來一個春天。

然而,如何将使用者體驗正中使用者的痛點、如何了解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如何推送至産品功能所針對的人群。這些問題便成為智能硬體裝置在開發、設計過程中的關鍵。

一位圈内的友人說過“産品,不能因為功能而提出場景”。我深以為然,尤其針對智能硬體産品的開發,對使用者的使用場景及真實需求的了解,成為決定一款智能硬體産品成敗的必然條件。

在第七屆中國雲計算大會上可以看到,很多傳統的制造業、工業巨頭,也都在追尋“網際網路+”精神,從“雲計算”與“大資料”入手,尋求企業形态與産品的轉變。而代表了網際網路創新精神的智能硬體廠商更應如此。

在如今的市場中,“雲計算”等服務早已成為衆多知名廠商血拼的紅海。于是帶給智能硬體創業公司的便是可輕松尋得成本滿足自身承受能力的“雲服務”供應商。

在智能硬體産品中融入“雲服務”後,企業便可深入的去了解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使用需求等資訊,并将這些資訊與資料記錄在雲端,形成自家企業的使用者資訊庫。然後,利用資訊庫内的海量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大資料分析,進而将得出的結論更好的用于使用者體驗的研究中去,讓産品真正起到幫助使用者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進而實作“人工智能”對人們生活的改變。

基于“雲計算”與“大資料”的“人工智能”,在幫助人們改善生活的基礎上,并不會出現科幻電影中統治人類等反人類的情況出現。因為這種“人工智能”的根本是以人為主,“大資料”的提取主旨在于分析,而并不是讓智能裝置進行獨立的“思考”。是以,基于“雲計算”與“大資料”而産生的“人工智能”在未來的生活中,将成為人類美好生活的服務者,永遠不會是管理者。這才是科技以人為本的真谛。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