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頁方式打開郵箱報錯,如下圖:
Warning: Unknown: open(/usr/local/testmail/data/php/session/sess_4gqdbs5f9839ifa6jpp5n7d9m2, O_RDWR) failed: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28)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files). Please verify that the current setting of session.save_path is correct (/usr/local/testmail/data/php/session) in Unknown on line 0
2、第一時間意識到磁盤滿了,但是df -h檢視并沒有滿。
1
2
3
4
5
<code>[root@localhost /]</code><code># df -hl</code>
<code>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code>
<code>/dev/mapper/VolGroup-lv_root</code> <code>83G 27G 53G 34% /</code>
<code>tmpfs 3.9G 0 3.9G 0% </code><code>/dev/shm</code>
<code>/dev/sda1</code> <code>485M 32M 428M 7% </code><code>/boot</code>
3、檢視inode資訊,發現根分區滿了。
可以看到每個分區的inode總數量,已使用的,空閑的。
<code>[root@localhost ~]</code><code># df -i</code>
<code>Filesystem Inodes IUsed IFree IUse% Mounted on</code>
<code>/dev/mapper/VolGroup-lv_root</code> <code>5472768 5472768 0 100% /</code>
<code>tmpfs 1007672 1 1007671 1% </code><code>/dev/shm</code>
<code>/dev/sda1</code> <code>128016 38 127978 1% </code><code>/boot</code>
4、檢視根分區的inode大小:
<code>[root@localhost ~]</code><code># dumpe2fs -h /dev/mapper/VolGroup-lv_root | grep "Inode size"</code>
<code>dumpe2fs 1.41.12 (17-May-2010)</code>
<code>Inode size: 256</code>
5、檢視根分區檔案數量,其中有一個目錄有542萬個檔案,一個檔案占用一個inode,差不多占滿了(可以删除多個小檔案)
<code>[root@localhost new]</code><code># ll | wc -l</code>
<code>5423219</code>
6、删除這個目錄下檔案後好了。
7、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伺服器硬碟容量滿了,清理後沒有真正釋放空間,這個時候用這個指令看看lsof |grep deleted。最好重新開機下伺服器看是否釋放。
了解inode(轉自阮一峰: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12/inode.html)
一、inode是什麼?
了解inode,要從檔案儲存說起。
檔案儲存在硬碟上,硬碟的最小存儲機關叫做"扇區"(Sector)。每個扇區儲存512位元組(相當于0.5KB)。
作業系統讀取硬碟的時候,不會一個個扇區地讀取,這樣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連續讀取多個扇區,即一次性讀取一個"塊"(block)。這種由多個扇區組成的"塊",是檔案存取的最小機關。"塊"的大小,最常見的是4KB,即連續八個 sector組成一個 block。
檔案資料都儲存在"塊"中,那麼很顯然,我們還必須找到一個地方儲存檔案的元資訊,比如檔案的建立者、檔案的建立日期、檔案的大小等等。這種儲存檔案元資訊的區域就叫做inode,中文譯名為"索引節點"。
每一個檔案都有對應的inode,裡面包含了與該檔案有關的一些資訊。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檔案的元資訊,具體來說有以下内容:
* 檔案的位元組數
* 檔案擁有者的User ID
* 檔案的Group ID
* 檔案的讀、寫、執行權限
* 檔案的時間戳,共有三個:ctime指inode上一次變動的時間,mtime指檔案内容上一次變動的時間,atime指檔案上一次打開的時間。
* 連結數,即有多少檔案名指向這個inode
* 檔案資料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指令,檢視某個檔案的inode資訊:
6
7
8
<code>[root@localhost ~]</code><code># stat install.log</code>
<code> </code><code>File: </code><code>"install.log"</code>
<code> </code><code>Size: 7995 Blocks: 16 IO Block: 4096 普通檔案</code>
<code>Device: fd00h</code><code>/64768d</code> <code>Inode: 521219 Links: 1</code>
<code>Access: (0644</code><code>/-rw-r--r--</code><code>) Uid: ( 0/ root) Gid: ( 0/ root)</code>
<code>Access: 2016-05-10 03:57:46.451999978 +0800</code>
<code>Modify: 2016-05-10 03:59:44.609999896 +0800</code>
<code>Change: 2016-05-10 03:59:47.574999894 +0800</code>
總之,除了檔案名以外的所有檔案資訊,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為什麼沒有檔案名,下文會有詳細解釋。
三、inode的大小
inode也會消耗硬碟空間,是以硬碟格式化的時候,作業系統自動将硬碟分成兩個區域。一個是資料區,存放檔案資料;另一個是inode區(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資訊。
每個inode節點的大小,一般是128位元組或256位元組。inode節點的總數,在格式化時就給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設定一個inode。假定在一塊1GB的硬碟中,每個inode節點的大小為128位元組,每1KB就設定一個inode,那麼inode table的大小就會達到128MB,占整塊硬碟的12.8%。
檢視每個硬碟分區的inode總數和已經使用的數量,可以使用df指令。
檢視每個inode節點的大小,可以用如下指令:
由于每個檔案都必須有一個inode,是以有可能發生inode已經用光,但是硬碟還未存滿的情況。這時,就無法在硬碟上建立新檔案。
四、inode号碼
每個inode都有一個号碼,作業系統用inode号碼來識别不同的檔案。
這裡值得重複一遍,Unix/Linux系統内部不使用檔案名,而使用inode号碼來識别檔案。對于系統來說,檔案名隻是inode号碼便于識别的别稱或者綽号。
表面上,使用者通過檔案名,打開檔案。實際上,系統内部這個過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統找到這個檔案名對應的inode号碼;其次,通過inode号碼,擷取inode資訊;最後,根據inode資訊,找到檔案資料所在的block,讀出資料。
使用ls -i指令,可以看到檔案名對應的inode号碼:
<code>[root@localhost ~]</code><code># ls -i install.log</code>
<code>521219 </code><code>install</code><code>.log</code>
五、目錄檔案
Unix/Linux系統中,目錄(directory)也是一種檔案。打開目錄,實際上就是打開目錄檔案。
目錄檔案的結構非常簡單,就是一系列目錄項(dirent)的清單。每個目錄項,由兩部分組成:所包含檔案的檔案名,以及該檔案名對應的inode号碼。
ls指令隻列出目錄檔案中的所有檔案名:
ls /etc
ls -i指令列出整個目錄檔案,即檔案名和inode号碼:
ls -i /etc
如果要檢視檔案的詳細資訊,就必須根據inode号碼,通路inode節點,讀取資訊。ls -l指令列出檔案的詳細資訊。
ls -l /etc
了解了上面這些知識,就能了解目錄的權限。目錄檔案的讀權限(r)和寫權限(w),都是針對目錄檔案本身。由于目錄檔案内隻有檔案名和inode号碼,是以如果隻有讀權限,隻能擷取檔案名,無法擷取其他資訊,因為其他資訊都儲存在inode節點中,而讀取inode節點内的資訊需要目錄檔案的執行權限(x)。
六、硬連結
一般情況下,檔案名和inode号碼是"一一對應"關系,每個inode号碼對應一個檔案名。但是,Unix/Linux系統允許,多個檔案名指向同一個inode号碼。
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檔案名通路同樣的内容;對檔案内容進行修改,會影響到所有檔案名;但是,删除一個檔案名,不影響另一個檔案名的通路。這種情況就被稱為"硬連結"(hard link)。
ln指令可以建立硬連結:
ln 源檔案 目标檔案
運作上面這條指令以後,源檔案與目标檔案的inode号碼相同,都指向同一個inode。inode資訊中有一項叫做"連結數",記錄指向該inode的檔案名總數,這時就會增加1。
反過來,删除一個檔案名,就會使得inode節點中的"連結數"減1。當這個值減到0,表明沒有檔案名指向這個inode,系統就會回收這個inode号碼,以及其所對應block區域。
這裡順便說一下目錄檔案的"連結數"。建立目錄時,預設會生成兩個目錄項:"."和".."。前者的inode号碼就是目前目錄的inode号碼,等同于目前目錄的"硬連結";後者的inode号碼就是目前目錄的父目錄的inode号碼,等同于父目錄的"硬連結"。是以,任何一個目錄的"硬連結"總數,總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錄總數(含隐藏目錄)。
七、軟連結
除了硬連結以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
檔案A和檔案B的inode号碼雖然不一樣,但是檔案A的内容是檔案B的路徑。讀取檔案A時,系統會自動将通路者導向檔案B。是以,無論打開哪一個檔案,最終讀取的都是檔案B。這時,檔案A就稱為檔案B的"軟連結"(soft link)或者"符号連結(symbolic link)。
這意味着,檔案A依賴于檔案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檔案B,打開檔案A就會報錯:"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這是軟連結與硬連結最大的不同:檔案A指向檔案B的檔案名,而不是檔案B的inode号碼,檔案B的inode"連結數"不會是以發生變化。
ln -s指令可以建立軟連結。
ln -s 源文檔案或目錄 目标檔案或目錄
八、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碼與檔案名分離,這種機制導緻了一些Unix/Linux系統特有的現象。
1. 有時,檔案名包含特殊字元,無法正常删除。這時,直接删除inode節點,就能起到删除檔案的作用。
2. 移動檔案或重命名檔案,隻是改變檔案名,不影響inode号碼。
3. 打開一個檔案以後,系統就以inode号碼來識别這個檔案,不再考慮檔案名。是以,通常來說,系統無法從inode号碼得知檔案名。
第3點使得軟體更新變得簡單,可以在不關閉軟體的情況下進行更新,不需要重新開機。因為系統通過inode号碼,識别運作中的檔案,不通過檔案名。更新的時候,新版檔案以同樣的檔案名,生成一個新的inode,不會影響到運作中的檔案。等到下一次運作這個軟體的時候,檔案名就自動指向新版檔案,舊版檔案的inode則被回收。
本文轉自 sailikung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net881004/2069690,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