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分點董事長蘇萌:大資料落地有五大要素

國内大資料市場正在迅速升溫,百分點集團宣布獲得由光大證券領投的4億元人民币D輪融資,同時釋出全球首款企業級大資料作業系統(BD-OS)。

百分點董事長蘇萌在今天的融資釋出會上透露,百分點在在為衆多行業和企業提供大資料技術與應用的過程中,總結了讓大資料落地的五大要素,這構成了百分點的“+大資料”百思可(BASIC)模型。這個模型由BASIC五個字母組成。

首先是核心信念(Belief)。資料是企業的“核心資産” – 這必須成為企業最高層決策者的核心信念。未來,資料=生産資料;資料技術=生産力;資料+資料技術=核心競争力。如果企業的最高決策者沒有這樣的核心理念和戰略,企業的“+大資料”之路必将失敗。馬雲在三、四年前就開始提出:阿裡巴巴并非是一家電商或網際網路公司,本質上是一家資料公司。他的核心信念是:阿裡最值錢的是資料。這幾年來,他在不同的場合反複地宣揚,讓資料資産這一理念在公司内外都得到傳播和強化,逐漸成為企業的核心信念。

第二個要素是是架構設計(Architecture)。對資料價值的信念隻有通過設計和調整相應的組織架構才能得以滲透和傳遞到企業的各個層級。資料驅動的管理和營運的思想應該充分展現在面向資料業務的組織架構中。這并不是說要把原有的組織架構完全推倒,需要的隻是局部的精心設計和調整。政府成立大資料管理局或大資料辦,企業開始設立首席資料官。很多企業的未來接班人将來自這些能夠帶來新思想和新架構設計的資料業務管理者。據說這是太子崗位,當然,這個備受矚目的崗位也充滿了艱難和不确定性。

第三個要素是專業團隊(Staff)。搭建專業的資料團隊不難做到,但問題往往發生在團隊建起來後。一個常見的錯誤就是把資料團隊孤立起來,或者與業務完全隔離,或者僅僅讓他們被動地提供資料。業務決策者往往因為不懂資料的處理過程或作用而不重視與資料團隊的協作,導緻資料價值無法發揮。隻有讓資料團隊直接與其他業務團隊溝通,主動思考業務機會,參與和支援業務決策,才能增加整個公司的資料利用效率。美國有一家自己沒有一棟樓一個房間的酒店服務公司Airbnb,可能大家都聽說過。它成立七年後估值就超過萬豪,達到200多億美金。這是一家重度營運的公司,他們大量使用資料科學家對營運效率進行優化和提升,在資料團隊的管理和協作方面做了長時間的嘗試,驗證結果是嵌入式遠遠優于集中式管理。這與百分點在實踐中得到的結論高度一緻。

第四,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為了實作 “+大資料”戰略,企業需要建設從資料的采集、存儲和處理到分析和應用的軟硬體設施。整套基礎設施對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的要求是較高的,由于技術的進化,還需要持續的投入。不論出于節約成本還是專業化管理的原因,基礎設施雲化,交予專業的雲平台公司全部或部分代管代營運,是大趨勢,隻是不同企業實作雲化的程度有所不同。無論是本地化還是雲端,基礎設施的缺失将導緻“+大資料”成為空中樓閣。在和實體企業家的座談中,他們常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快速獲得資料資産和進行資料變現。我回答: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沒有一個容器,如何能承載和存留下來水呢?

最後,機構能力(Capability)。對于實體企業而言,大資料能力是一種新型的綜合能力。如果隻有少數的高管和資料團隊能夠了解和運用,它還不能成為一種機構能力;隻有資料核心信念從組織架構的頂層滲透和傳遞到了底層、且專業的資料團隊嵌入式地參與和支援了各業務團隊和決策流程,機構能力才有可能形成。一個企業是否具備了大資料這項機構能力,取決于它是否持續地運用大資料創造的新的商業價值。在百分點服務過的企業中,把資料能力融入到整體機構能力,并創造額外價值的成功企業典範是華為公司。資料驅動與技術驅動已進入華為的血液中,無時無刻不在通過資料發揮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第三方來進行大資料的搭建和挖掘工作,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據悉,百分點已為2,000家企業提供大資料技術平台搭建和大資料驅動的SaaS應用,客戶涵蓋多個行業:家電制造、高科技、政府機構、電商企業、實體零售、汽車制造、現代服務業、電信和金融。百分點服務的企業包括華為、長虹、TCL、王府井百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1号店、中航信、建設銀行等。

消息稱,百分點正在拆分VIE結構,業内人士認為這是為上市做準備,不過百分點戰略副總裁劉钰稱:“上市沒有時間表。”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