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下——那邊風景海上四人展”日前在芊荷藝術空間展出。展覽展出何曦、洪健、白璎、邵仄炯四位畫派藝術家的近期作品。
展覽的主題為“城下”,策展人徐明松解釋:“城下是在傳統與當下之間尋找突圍的岐徑,即‘風景在前’。”在徐明松看來,“大多數聚集在城市的藝術家,他們的都市意識和藝術自覺投射在他們的作品裡,就折射出豐富的創作面向。”
參展藝術家中,何曦的繪畫有着更為廣泛的社會議題以及人文關懷。何曦喜歡大畫面,每天站在作畫的那面白牆前畫上九個小時,幾十年如一日。何曦獨立而敏銳的視角和寓言式的表達,讓他的作品幾乎可以串聯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的轉型與遞變,表達對當下與未來、人生與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何曦 奔雲 絹本水墨 2021
藝評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胡建君評價:“何曦是80年代末90年代國中國畫壇花鳥畫領域的開宗立派者。他沉默而固執地以一己之力,以最深厚的傳統筆墨改變了花鳥畫的觀念和圖示,使之成為思想與精神的載體。”
白璎 漾No.22 紙本設色 2017
在白璎的作品裡,隐喻和象征是畫家曲筆達意的手段,也是畫家獨特的美學追求。白璎筆下的都市女性透出一種與生活的疏離感,她們是城市生活另類的人群,也透出某些獨特的城市氣質。白璎說:“生于上海,受這座城市的滋養,上海的都市生态常讓我着迷。都市人,尤其是女人,成為我多年來關注和表現的主要載體。”
洪健 邑No.6 紙本設色 2021
在洪健的畫筆下,同樣可以看見畫家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深情回望。和白璎不同的是,洪健聚焦于建築本身,甚至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城市最重要的生命表征——人。在他的畫面裡,沒有人,也沒有城市的喧嚣,隻有似乎靜寂的單體或組群的建築立面。洪健把欲言又止的克制和欲說還休的明智巧妙地投射在畫面上,給幹淨利落的畫面渲染了一層情緒色彩和文學意象。他筆端下的老建築、老城廂,有着隐現的屋頂、斑駁的牆面、鏽蝕的門窗以及黃昏時搖曳的光影、深夜裡明滅的燈火,凸顯了這個城市的曆史肌理和質感。
“上海的近代建築曆經百年變遷。這些留存至今的城市記憶,不是一種簡單的标本,它們與當下文化、生活依然融為一體,依然充滿活力。”洪健說,“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意象是我一直在努力尋找的。畫上海的老建築,其實就是畫自己的生活。老建築與當下生活的标志符号所形成的對比,始終充滿趣味,讓你永遠有探索的熱情。”
邵仄炯 雕刻時光(四)紙本設色 2021
相對而言,邵仄炯的繪畫是四人中最遠離城市也是最具傳統意趣的山水畫。他的作品古雅淡然,沉着而内斂。在綿延千年的山水畫的曆史沿革中,又融入了現代繪畫的構成意識。
展覽展出了他的《雕刻時光》1-4、《流光》等,作品的材質為皮紙、水墨設色,繪畫方法以古典山水畫技法為主,傳承了中國畫的勾皴擦染點的繪畫語言。“圖式結構以虛拟的山石、雲氣為主體,淡化地域風景的概念,強調山體的多視角局部結構和平面構造的視覺變化,以抽象性來展現一種幾何的形式美感和内在運動的活力。”邵仄炯說,“有别于傳統山水畫的隐居卧遊,我要表達的是虛拟的天地洪荒之境,這是對傳統山水畫境審美意義上的挑戰。”
展覽将展至2022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