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T老外在中國》第19期:來中國延續工匠精神的大學雄也

一個笑話在坊間流傳:從衛星上,夜裡“看”不到北韓,因為電力不足;而白天“看”不到中國,因為霧霾太重。當月北京PM2.5指數沖到976,逼近英國倫敦1956年那次最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

空氣淨化器幾乎是人們唯一的救星,但從價格到性能,整個空氣淨化器市場乃至家居産品市場卻被披上層層迷霧。大學雄也想要做一個撥開迷霧的人。

一直在日本從事産品設計研發的大學雄也去年5月份加入小米,擔任北京智米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經理,參與設計研發了前兩代小米空氣淨化器。在小米公司見到大學雄也,遠遠看見他辦公室正開着一代小米空氣淨化器,他獨自閉着眼睛,仔細辨識機器發出的聲音。

圖為大學雄也和一代小米空氣淨化器

做産品也可以 “感動人心”                                             

“什麼是設計的終極目标?好東西一定能給人們帶來幸福感和愉悅感”,大學雄也自帶一種日本人特有的禮貌和謹慎,每句話都深思而後答。 

正如美容師見不得髒花臉,大學雄也不能容忍的是:傳統空氣淨化器的一些缺陷已是痼疾,久受诟病,卻依然泛濫,原因僅僅是市場急需。這些缺點包括:1、淨化能力弱,一個風機同時抽風和送風,導緻小循環;2、換濾網太頻繁,費用高昂;3、噱頭不斷。更關鍵的是,空氣淨化器市場中間有很多暴利、很多黑幕。 

為解決這些诟病,小米空氣淨化器已經前後推出兩代産品。大學雄也對空氣淨化器有着另一個祈願,在金字塔的消費結構中,價格越低,使用者更廣泛。成本效益是小米的優勢,智米可以通過小米的供應鍊管道,把這些利益壓縮到比較低的狀态,消除暴利黑幕。 

“我們要做感動人心的家電産品”,大學雄也說,“包括價格”。

柴火飯折射出的工匠精神

在日本,工匠精神代代相傳,有人畢其一生,隻為鑄好一隻鐵壺,或繪好一隻漆器,日本尊之為“國寶”。筆者在和大學雄也的交談中,明顯感覺到他對這種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傳承。

"為什麼大家去搶購日本的電鍋?"大學雄也舉例說,“因為日本的電鍋在模拟柴火飯的煮法“。按東方人口味,用柴火燒的飯是最香的,決定因素有三個——火候、米、水。而日本的工匠精神在于,用了數千次的實驗,才最終找到了三者最佳融合的秘訣,展現在了電鍋的工藝上。

大學雄也開玩笑說,實際上,就算日本電鍋拿到中國來,依然做不出日本道地的口味,因為水和米不一樣。

在日本工廠,沒有做出好的東西,是不會出廠的,會反複檢讨實驗。如果産品的不良率很高,那就先減少出貨量,再解決不良率問題,不會為了應付訂單量而把品質不好的東西出手;而中國工廠,是大量制造,會盡量先滿足客戶需求,如果中間有不良品就挑出來,做出東西來再去研究問題。這應該算是中國制造和日本制造一個大的差異。

同樣1000個訂單,如果産品不良率是50%,那麼日本工廠就會把其中一半的不良品減掉,隻出另外500個。在中國,有可能會生産2000個,來保障這1000個良品的出貨。

“當然這是發展不同階段”,大學雄也解釋說,“日本也經曆過快速生産消費品的時代,工業成熟後就不需要追量;而中國依然處在前一階段而已。”

大學雄也認為,工匠精神在中國大有空間。因為日本的傳統家電市場已經很成熟,市場相對較小,創新空間有限,研發成本高的産品賣不好:“很難做出創新,或者說很難花很大的成本去改良之前的産品,而且如果做出來的産品賣不了就會面臨很大問題,這是目前日本市場的狀态”。

相對來說,中國的家電市場的狀态完全相反。中國還有很多空位置,領域未飽和,反而機會更大,最有可能做出颠覆性産品,可以做一些在日本沒法完成的事情。

中國人生活更輕松

從日本到中國,除了吃的“日本料理”更像“中華料理”外,大學雄也逐漸把自己融入中國。

在内心裡,他讓自己暗暗放下一個包袱,他說在這裡,人與人之間比較primitive,工作一天雖然辛苦,但一下班,就開心吃飯睡覺,不需要與人對比或者争個高低。

“在日本則不同,人與人會暗暗對比較勁”,大學雄也苦笑說,在日本,要出人頭地才獲得尊敬,人際關系讓人疲累。

談到文化對比,他說,一個國家的文化是由每個人的想法彙聚而成,細化到每個人的行為。比如,日本人普遍表現得有計劃性一些,想法比較成熟,通常會去考慮5年、甚至10年後的事情,然後按規劃一步步去做。但在中國,人們更多享受當下,通常更多關注眼前的效益,在可持續發展上面目光沒有那麼長遠。

而這個日本人這句無意之語,恰好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這麼需要空氣淨化器。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