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鳌歸來談感受:逆境中的上司力

這是我第五次來到博鳌。在“經濟寒冬”中舉行的2009博鳌亞洲論壇年會,意義特殊,備受矚目,論壇總接待規模達到2700人,為曆年之最。來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官員、商界領袖、專家學者相聚在一起,圍繞 “挑戰與展望” 的主題,就亞洲如何應對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機谏言獻策。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我談到經濟可能呈現U形發展,仍有進一步下滑的可能。這就是說低迷的經濟景況仍将持續一段時間,企業将持續面臨嚴峻的挑戰。逆境正在考驗決策者的上司力。企業領袖需要對宏觀經濟環境和企業業務前景作出更準确的判斷,制定戰略規劃;還要保持對未來的信心,并将這種信心有效地傳達給企業員工、投資人、合作夥伴乃至最終使用者。

17号的青年領袖圓桌會議是閉門會議,我們就“危機中的上司力”這一話題展開了探讨,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實際經曆出發,用講故事的方式,分享曾經的困境與挑戰,探讨危機時刻最重要的上司力共性。

在經濟發展遭遇嚴峻挑戰的時刻,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我們需要肩負起重振經濟、共克時艱的使命和信念,以非凡的韌力和樂觀、清醒冷靜的頭腦以及務實的态度,引領企業向前發展。我認為,這是逆境中上司力的三個關鍵因素。

首先,卓越領袖要有使命感,有更長遠的眼光和責任,對未來進行投資。隻有着眼長遠的根本性變革,才能引領我們真正走出危機。

曆史的經驗表明,大的困境總是伴生着一輪新的繁榮,對于那些有資金、有想法的企業,經濟衰退可以為它們提供巨大的戰略機會。我們要在危機時刻作好準備,以抓住難得的機會,在充滿不确定性的時期率先崛起。我想,這也正是微軟即使在這樣的困難時期,每年仍投入超過90億美元專注研發的原因。

“大蕭條”時期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強調了經濟衰退的正面影響:業績不佳的企業會被淘汰;資金從衰敗的行業撤出,轉而投向新興行業;高素質的熟練勞工也會向更有實力的雇主流動。我相信,未來将有更多的人才會從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金融工程轉向生物基因工程、軟體和清潔能源領域,實作人才結構的轉型。是以,未來幾年很可能成為創新成果豐碩的時期。

第二,樂觀和堅韌是上司者扭轉困境、走向成功的關鍵。“韌”代表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要有持久堅持的毅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耐心,一個是信心。

美國學者Paul G. Stoltz曾經提出“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s)這個概念,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應對方式,是衡量某人在挫折面前解決麻煩、超越困難的能力的一個标準。逆商高的人往往擁有遠比一般人強的韌力和樂觀精神。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遭遇到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企業自身戰略的調整。作為企業領袖,對産業的發展要有長遠的眼光,根據變化作出應對。輝煌時不浮躁,遭遇逆境時保持信心。

企業的成功從不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積累、企業管理的完善、企業文化的塑造,市場環境的改善、品牌的聲望都需要在時間中積澱。沒有經過冬天考驗的企業,不會是一個成熟的企業。正如一個人隻有經曆寒暑考驗,才有生命力,能夠适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才能健康地生存。

第三,偉大的上司者還要抱有務實的态度和求實的精神。青年領袖們通過論壇發出呼籲,青年人要盡自己的責任與本份,為社會出一份力,放棄幻想,專心如一,創新求實。同時懷抱樂觀的和務實的态度是不容易的。樂觀易于使人盲目,而面對困境的現實又使人容易沮喪,能夠将樂觀、堅韌和務實的态度結合起來是逆境中上司力能夠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

我們敬仰的鄧小平正是兼具這些特質的傑出領袖的典範。他一生中曾三落三起,卻始終保持堅韌和樂觀,成為人們眼中“永遠打不倒的人”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國兩制”,“韬光養晦”等一系列切實的原則,讓中國在經濟、政治和外交上赢得了發展的機遇和空間。

中國網際網路産業的發展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來看一下過去的十年間網際網路的變化,在兩次經濟危機中的表現,可以獲得很多的啟示。2000年的危機源自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引發納斯達克崩盤。網際網路是“罪魁禍首”,是問題的根源。但是上次危機帶來的影響更集中在高科技領域。這次情況卻不同,金融危機影響了整體經濟運作、波及諸多行業,而網際網路有幸成為這個寒冬中的一個亮點,是最抗跌的,而且網遊還逆勢上漲。這折射出經受過十年前大震蕩而獲得重生的網際網路強大的生命力。看看中國的網際網路在這十年中變化也很有意思。在2000年的時候,隻有三個比較大的網站,當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納斯達克從5000多點應聲而下時,百元中國概念股跌到了一美元,一度網易幾乎要被摘牌。另外一些企業還沒有嶄露頭角,百度的李彥宏還在寫程式,阿裡巴巴的馬雲可能正在尋找商業模式,馬化騰還在漢化ICQ,而當年更是沒有網遊。但是這些企業從逆境中挺過來,通過創新模式獲得成長,成為行業的上司者,同時還催生了新的業務形态,成為主流。

雖然危機具有破壞性,但也有它積極的一面。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經濟經曆了持續的增長,我們已經習慣于從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中分享價值和機遇。這次危機首先将喚醒人們的危機意識,從危機中學積累如何讓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更加平衡的發展,如何讓經濟重上健康發展快速道的經驗,對于我們的未來都是彌足珍貴的财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