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清晨時分,當你躺在床上思索着今天該坐公交還是地鐵去上班,你的智能手機上出現了一條新的提示——半小時後交警會對你常走的那條路線進行臨時交通管制,智能助手建議你還是乘地鐵,雖然乘客多一些,但至少能保證一路暢通。
下班路上,你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沒有絲毫猶豫,你上前為老人實施了簡單的急救——你沒有打電話求助,因為你知道在老人倒下的那一刻,求救信号以及老人的病曆号碼已被自動發送到最近的醫院。幾分鐘後,救護車到了。你放心地離開,而附近用于公衆安全事務預警的攝像頭記錄下了這一切。過了幾天,你發現你突然成了微網誌小紅人,因為公安部門釋出了資訊,表彰了你見義勇為的行動;
月底了,你又收到銀行發來的電子對賬單。賬單上不但給出了賬戶餘額和本期收支狀況,還可以自動付帳,以清晰美觀的圖表分析了你最近6個月以來的收入與支出趨勢,并提出個性化的消費方案和推薦……
上述場景是微軟“智能城市iCity”的幾個簡單例子——對大多數人來說,“智能城市”或許是個頗具吸引力但卻遙不可及也難以了解的概念,不過微軟公司正在與合作夥伴攜手,緻力于把一個“建構在雲端之上的智能城市”,由藍圖轉化為現實。
概括地說,“智能城市”是以一個規模巨大的雲計算平台來支撐和驅動整個城市的公用設施與服務、經濟體系與生産力、管理機制與部門,并由此實作環境的智能化、經濟的智能化和生活的智能化。相對于所謂的“傳統城市”,“智能城市”的進化特征展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由智能城市管理系統輔助甚至替代人力管理,進而填補了“人治”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二,城市基礎設施的智能化——以“持續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為出發點,包括交通、電力、能源、環衛、建築和安保在内的各領域設施都将迎來重大更新。眼下來自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研究小組就正在嘗試跟蹤北京市計程車的地理位置,來發現城市交通運輸網的潛在問題,幫助孕育新的城市規劃方案,以進一步緩解大都市的交通擁堵問題。
三,經濟組織的智能化,智能企業、智能銀行和智能商店的出現會給整個城市經濟體系帶來革新,進而使研究、開發、生産與營銷的流程變得更緊湊、更有效。
四,社會民生的智能化,随着家庭、社會化網絡、醫療和教育變得更“聰明”,每位城市公民的生活會是以而更輕松、更美好。
很明顯,“智能城市”的建設是一個系統而艱巨的工程,在部署和實施這一工程的程序中,勢必會産生海量的資料和應用,惟有雲計算技術能夠為其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平台。将整座“智能城市”架構在雲間,這不僅需要想象力,還要有紮實完備的計劃和實力強大、富于經驗的技術隊伍。
舉例來說,為“智能城市”提供依托的雲平台的基礎是超大規模的資料中心,而持續性和安全性是資料中心建設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兩大原則:持續性是說,要盡可能減少産品及其營運與維護過程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資料中心的總體擁有成本(TCO)和能源利用效率(PUE)。這就對“智能城市”的“建築承包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應統一使用節能型伺服器,并把極大的精力用于如何通過自然的方式(如空氣和水)來進行制冷;在雲計算設施中配置大量的傳感器,對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做出迅疾的反應;以優化的設計、精确的選址和領先的節能技術使資料中心所使用的每一度電都能貢獻出最大化的價值,也就是要實作合理的PUE值——此前,微軟公司已經在自有資料中心達到了1.2的PUE,預計在2012年,我們還将把這一比值進一步降至1.125。安全性是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大體上,“智能城市”的“建築承包商”須有能力從深度防禦、基礎資料安全和應急機制三個方面確定雲平台在任何時候都穩定可靠。
對于國内有條件的城市如何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智能化建設,我的看法是:
第一,要實作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雲計算的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規模,往往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競争力越強。但IT産業本身的高速發展又決定了軟硬體汰舊滌新的速度很快,是以在開始“智能城市”基礎雲平台的建設之前,要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确立階梯化的實施模式,以保證最佳的投入産出比,随時應對新産生的需求。此外,為充分利用資源、避免浪費,應以市場為導向,不斷開發有實用價值的内容、應用和服務,以充分釋放資料中心的潛能。
第二,雲基地必須是綠色的——在過去十多年的雲計算營運過程中,微軟發現傳統雲計算基地營運成本中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用于保障能源供應,但實際上約50%的能源并未被用于伺服器,而是耗費在了輔助設施上,如制冷和通風裝置、發電機、UPS、電池等,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會直接降低雲計算基地的營運成本。為了保證雲計算資料中心的可持續性,在設計過程中應該考慮以下3點——能源、碳排放、水。
第三,管理水準影響雲基地乃至“智能城市”的成敗——如何将伺服器的使用率最大化、怎樣選擇正确的硬體組合、平衡負載、優化性能,這些都需要專業技能和豐富經驗。例如,雲計算資料中心的災難恢複需要對容災備份有深刻地了解,兼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成本控制;科學計算和工程計算要求超高速的浮點計算能力;金融計算則要求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精确的結果……由此可見,合适的平台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對雲計算基地的營運極為關鍵。
第四,要有明确的目标業務模式,也可借鑒國際公司成熟的建設和營運經驗——誰是雲計算的消費者?哪些行業會應用雲計算?私有雲還是公有雲?不同的企業和使用者,關注的重點也不盡相同:線上支付業務最關注安全性,而Web遊戲會更在意系統響應時間。産業的區隔決定了雲計算基地應該有不同的性能側重點。應基于不同行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不同行業定制個性化的配置方案,以集中資源,建立競争優勢。在這方面,可以同有建設和營運雲平台經驗的國際公司合作共建和營運,進而少走彎路,并在短時間内積累足夠經驗。
總而言之,矗立于雲間的“智能城市”能夠助力政府部門提升其對下轄居民的服務水準及居民生活品質,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確定可持續發展,打造安全健康的社群;能夠支援醫療、食品安全、物流、運輸、教育、商業、能源和安全等多個行業完成資訊化更新,并加速人才培養;能夠以完善的資訊通信技術(ICT)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區域生産力、不斷創造創新的、有競争力的應用平台——而這些也都是微軟創立的iCity架構所希望達成的目标。從長遠來看,随着政府職能和公共服務需求的不斷演變,随着城市化與全球化等因素驅動着更快的創新,以雲計算為基石的“智能城市”将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并促進國民經濟的更新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