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判斷信用卡有沒被盜刷 幾分鐘到幾秒鐘的差距是從哪省出來的

很多人出國都有信用卡被盜刷的經曆,銀行可能會在刷卡過後差不多幾分鐘的時候,緻電信用卡持卡人,确認是不是有這樣一筆交易。但是,現在,國内某商業銀行的持卡客戶,在刷卡的過程中,就可能會接到該銀行的确認電話,确認是否有這樣一筆交易。

從刷卡幾分鐘之後,到刷卡的過程中,這中間發生了什麼?這就是華為FusionInsight實時決策平台在其中做的功課。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IT雲計算産品線總裁任志鵬介紹,基于FusionInsight的實時決策平台,實作基于全量資料的毫秒級決策響應,幫助客戶實作業務實時決策。

<a href="http://img.zdnet.com.cn/4/842/lieabUQGL6rMM.jpg?rand=74"></a>

大資料的發展經曆了幾年的曆程,最初的大資料基本都是給使用者做推薦,是營銷手段,這種應用場景就像網際網路應用,金融、保險、證券行業都有,是大資料最基礎的應用。

但是這樣的大資料應用,沒有解決生産經營問題,沒有解決實時決策和輔助決策的問題。做推薦如果不準确,客戶可以不看。但是做決策時,如果決策出現錯誤,那麼企業就要承擔成本。是以做決策分析時要確定精準。每個決策有非常複雜的規則支撐,確定決策是精準的,不會出錯。整個決策系統非常複雜,特别是用大資料做的時候,大資料是有條件用全量資料做。所有的企業,尤其各大垂直行業,包括制造、金融、營運商、平安城市等做決策系統的時候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就是這個決策平台怎麼做成實時的。

“比如在金融行業,大家出國刷卡的時候,刷完卡要過幾分鐘才會收到銀行電話,确認是否被盜刷。現在在刷卡的時候,甚至刷卡确認之前就會接到銀行的确認電話,這幾分鐘的差距,就是背後大資料實時決策技術的巨大進步。”

這就是從亡羊補牢式的風險控制,變成了預警式的風險控制。

過去,幫助決策的技術是BI商業智能,是因果關系,而現在到未來,是從BI走向AI,機器做機器擅長的事情,人做人擅長的事情,當機器的長處發揮到最大的時候,就會讓企業更智能。

華為在大資料的版圖中,給自己的定位,是資料應用的使能者以及資料平台的提供者,任志鵬強調,華為的政策是上不碰應用,需要合作夥伴一起開發。華為的FusionInsight平台是完全開放的,歡迎各種各樣的合作夥伴,歡迎金融、制造、政府、醫藥等行業合作夥伴加入華為生态大家庭。為此,華為推出了認證體系,與OEM、合作夥伴一起提供解決方案。

得益于中國廣大的市場,華為大資料技術也随之快速提升。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FusionInsight總經理朱照生指出,大資料的進步最終與資料量有關,盡管大資料技術并不誕生于中國,但是,精準判斷所要求的産品、算法放在企業裡計算,與放在google裡計算是不一樣的。這個過程中拼的不是技術,不是算法本身,而是依賴資料本身的體量。

<a href="http://img.zdnet.com.cn/4/843/liTpHDTiyVCPw.jpg?rand=107"></a>

圖:華為技術有限公司FusionInsight總經理朱照生

“大資料是個實踐工程,中國的證券交易、交易密度全球第一。全球最大銀行在中國,交易産生的資料最多,要求最複雜,是以,中國天然就變成了産生資料最多的國家,這些龐大的資料,就變成了華為大資料進步的沃土。”朱照生說。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