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由新華網、江蘇省委宣傳部、南京市委宣傳部共同承辦的“第十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南京舉行,締元信CEO秦雯受邀參加了此次會議,并在會上發表了《網際網路傳播:從文本世界到人本世界》的演講,深刻剖析了技術創新對網際網路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網際網路傳播從文本世界演化為人本世界的曆程、特征與未來趨勢。
秦雯就網際網路如何從文本世界演化為人本世界的問題談到,今天,中國已經有4.28億網絡人口,成為名副其實的網際網路大國。這其中,以社會化網絡系統(SNS)為代表的新技術,已經開始推動網際網路應用産生革命性變化,其主要特征,就是使網際網路從文本為核心的架構轉型到以人為核心的架構,表現在網絡媒體應用層面,無論在網站資訊結構組織,還是資訊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網站的文本資訊架構的主要特征包括:以内容資源為主體;樹狀結構;在資訊傳播上以一對多的随機傳播為主;而在互動功能上,以人機互動為主,人人互動為輔。SNS網站的人本資訊架構的主要特征正好相反:以使用者為主體,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間構成網狀結構,在資訊傳播上以一對一定向傳播為主,而在互動功能上,以人人互動為主,人機互動為輔。不難看出,人本世界下的網際網路,較之文本世界的網際網路,更接近現實社會的組織形态。
接着,秦雯就人本網際網路世界在未來的發展做了三個猜想。猜想一:現實中的每一個實體在網上都有一個完整的鏡像,即一個與現實社會基本對應的網絡身份和地位,因為網際網路的人本世界架構,是以使用者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為基礎的。猜想二:原創力越強的媒體,網上競争力越強,她認為,當網際網路,包括手機和未來的電視終端形成的廣義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一個分散化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網,有豐富多樣化的、可供媒體選擇的傳播通道和平台,那麼媒體的價值,就在于内容創造。猜想三:全行業的制播分離,社會分工更加細緻,即制播分離可能成為全社會資訊生産行業的機制。
最後,秦雯強調指出,人本網際網路世界的資訊生産和傳播機制,對内容和版權保護監管将帶來極大的挑戰。這一點需要有關部門予以高度重視。
本文轉自于明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shayu/411902,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