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使用ifconfig指令</b>
<b> 檢視主機活動的網絡接口裝置:</b>
<b> </b>
<b> 檢視主機指定的網絡接口的基本配置資訊:</b>
<b> HWaddr:實體MAC位址 Bcast:廣播位址</b>
<b> inet addr:IP位址 Mask:子網路遮罩</b>
<b><b> </b></b>
<b></b>
<b> 檢視系統中所有網絡接口的資訊(包括處于非活動狀态):</b>
<b>2.使用ping指令(ctrl+C終止執行)</b>
<b> 發送指定個數、指定大小的資料包進行網絡連接配接測試:</b>
<b> -c 指定個數 -s 指定每個資料包大小</b>
<b>3.檢視及測試路由記錄</b>
<b> -n 以數字形式顯示位址</b>
<b>4.使用traceroute跟蹤資料包的路由途徑</b>
<b>5.使用netstat指令檢視網絡連接配接狀态</b>
<b> -a 顯示主機中所有活動的網絡連接配接資訊</b>
<b> -n 以數字形式顯示相關的主機位址、端口等資訊</b>
<b> -r 顯示路由表資訊</b>
<b> -l 顯示處于監聽狀态的網絡連接配接和端口資訊</b>
<b> -t 檢視tcp協定相關資訊</b>
<b> -u 顯示UDP協定相關資訊</b>
<b> -p 顯示相關程序号、程序名稱資訊(需root權限)</b>
<b> 檢視路由表:</b>
<b> 檢視Webmin服務程序、顯示PID号(通常組合使用 -anpt)</b>
<b>6.使用ARP指令檢視位址解析記錄</b>
<b> -n 以數字形式顯示位址 </b>
<b>使用指令調整網絡參數(修改的參數臨時使用,無法儲存,重新開機系統後還原參數)</b>
<b>7.使用ifconfig指令調整網絡接口配置參數</b>
<b> 設定網卡的ip位址、子網路遮罩:</b>
<b> 禁用或激活網絡接口:</b>
<b> 設定虛拟網絡接口:</b>
<b> 修改網卡的MAC位址(先禁用網卡):</b>
<b>8.使用route指令設定路由</b>
<b> 添加路由:</b>
<b> add 添加路由 </b><b>gw 指定下一跳IP位址</b><b> </b>
<b> -net 指定一個目标網段 </b><b>-host 指定一個主機 </b>
<b> 删除到指定網段的路由:</b>
<b> 删除、添加預設網關路由記錄:</b>
<b>9.使用hostname指令設定主機名稱(使用bash指令開啟新的shell)</b>
<b>10.使用arp指令設定靜态ARP綁定</b>
<b> arp -s IP位址 MAC位址</b>
<b> </b>
<b>通過修改配置檔案修改網絡參數(修改後需重新加載網絡服務或重新開機系統,配置才生效,是永久性的)</b>
<b>11.網絡接口配置檔案</b>
<b> 路徑為:/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b>
<b> 配置eth0網卡參數:</b>
<b> vim </b><b>/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b>
<b> DEVICE:網卡名稱</b>
<b> ONBOOT:是否在linux系統啟動時激活</b>
<b> BOOTPROTO:網卡配置方式,static靜态ip,dhcp動态擷取</b>
<b> IPADDR:ip位址</b>
<b> NETMASK:子網路遮罩</b>
<b> GATEWAY:預設網關位址</b>
<b> </b>
<b> 停止或啟用指定的網絡接口(以重新讀取網卡配置檔案的方式):</b>
<b> </b>
<b>12.主機名稱配置檔案(重新開機才能生效)</b>
<b> 路徑: /etc/sysconfig/network</b>
<b>13.本地的主機名稱解析檔案(僅對目前主機有效)</b>
<b> 路徑: /etc/hosts</b>
<b> 測試:</b><b> </b>
<b>14.域名伺服器配置檔案(最多使用記錄中前三個DNS伺服器位址)</b>
<b> 檔案路徑: /etc/resolv.conf </b>
本文轉自kindIT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kindit/1095421,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