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olaris10 x86的安裝

系統環境:Intel Pentium T4300,VMware server2.0,,1G記憶體,18G硬碟。

幾個概念:

主機上面如果是IDE 插槽, 每個插槽所連接配接出來的排線可以連接配接兩個 IDE 裝置,這兩個裝置稱為 Master 與 Slave , 而他們在 Solaris 當中的代号是這樣的: 

IDE插槽                   Master                  Slave 

IDE 1                  c0d0s[0-15]         c0d1s[0-15] 

IDE 2                  c0d2s[0-15]         c0d3s[0-15] 

? c :意義就是控制器 (controller) 的縮寫,c0 就是第一個控制器; 

? d :意義就是磁盤 (disk) , d0 就是第一個磁盤; 

? s :意義就是分割區 (slice), s0 就是第一個分區,最多由 0~15 号! 

如果是 SATA 的硬碟 (與 SCSI 相同!) 的話,通常主機上面應該也是隻有一個 SATA 的控制晶片, 而這個控制晶片在主機上面可以提供多個 SATA 硬碟連接配接的插槽,每個插槽都有其代号, 是以他的硬碟代号則為: 

SATA               插槽裝置代号 

sata1            c0t0d0s[0-15] 

sata2            c0t1d0s[0-15] 

sata3            c0t2d0s[0-15] 

...

? c :控制器 (controller); 

? t :插槽代号 (target number) ,例如 SATA 第一個插槽 (stat1) 就是 t0 ; 

? d :在該插槽上的第幾個磁盤,第一個磁盤就是 d0 ; 

? s :同樣的,分區! 

是以,第一個 SATA 控制器所提供的第一個 SATA 插槽,上面接的硬碟的第一個 solaris 分割區就是 c0t0d0s0 !第二個 SATA 的插槽代号則為: c0t1d0s0 ! 不同點在于 target number !

實體硬碟的MBR能記錄4個分區資訊,而Solaris 僅會使用到 MBR 裡面的四個磁盤分割記錄的其中一個,而該記錄其實是指向 solaris 的磁盤分割定義區, 在 solaris 的扇區内需要再被分割成為更多的磁盤分割槽。我們用底下這張圖來介紹一下: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032KXvb.png"></a>

如果你的 x86 個人計算機當中想要安裝多重作業系統的話,而你的剩餘空間是放置在 Linux/Windows partition 的 Logical partition (邏輯分割區),那很抱歉, Solaris 是無法安裝的!

? 硬碟的架構内,由于 MBR 僅有 512 bytes 的關系,是以最多僅能有四筆 partition 的紀錄, 是以你當然可以看到上圖左邊的介紹當中,就隻有四個主要的紀錄區塊了! 

? Solaris 在 x86 上最多僅能使用到一個區塊,在上圖的例子當中,我們的 Solaris 使用掉第一個區塊; 

? 在該區塊當中, Solaris 可以繼續的進行磁盤分割,分割出來的區塊就是 Solaris 可以使用的磁盤分割槽了。 在這樣的磁盤分割槽當中,以 IDE 硬碟為例,最多僅能分割出 16 個區塊,亦即是 c0d0s0, c0d0s1..., c0d0s15; 但實際上,可以使用的分割僅有 c0d0s[0,1,3,4,5,6,7], 也就是說, Solaris 目前并不提供大于 s7 以上的分割區 (slice)! 

? 在所有的分割槽當中需要注意的是 c0d0s2 ,那個磁盤分割槽不可被移除或修改, 因為那個就是來自 MBR 的記錄,被稱為 overlap !

開始安裝:

1.擷取Solaris鏡像檔案,刻錄成CD光牒或選擇網絡或硬碟安裝。

2.我這裡是CD光牒安裝,從光驅啟動系統。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033y9tf.png"></a>

選擇第一項。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035GDNd.png"></a>

選擇第一項,稍等。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037ZUbQ.png"></a>

選擇鍵盤類型,方向鍵移動,空格鍵選擇,F2鍵繼續。之後按Enter鍵進入圖形界面,若沒出現圖像界面則說明顯示卡沒有被正常識别,隻能在文本模式下安裝。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038kx8H.png"></a>

這時快速按下Enter鍵,否則會自動跳到文本安裝模式。回車後選擇語言。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04029dO.png"></a>

下一步,

如圖,完成對網絡的設定。

選擇時區,設定時間。

設定root密碼。

選擇“否”,隻開啟ssh服務。

如圖。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128zTep.png"></a>

如圖,選擇自定義安裝。

選擇語言包,設定環境語言。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137DVPF.png"></a>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140Moi6.png"></a>

選擇安裝的軟體套件内容:

o Reduced Networking Core System Support: 算是 Solaris 的最小安裝吧,裡面僅有開機所需資料以及有限的網絡服務功能, 但依舊可提供多人的文字接口終端機以及系統的管理工具等; 

o Core System Support: 包含 Solaris 的開機資料以及最小化的 Solaris 設定資訊等,但一些伺服器常見的應用軟體則沒有安裝。在網絡功能方面主要含有 telnet, ftp, NFS, NIS 等服務,桌面方面則包含有 Sun 自家的 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 (CDE) 的桌面環境,不過桌面的應用軟體則沒有安裝,也缺乏很多的線上檔案資料 (online manual pages); 

o End User System Support: 包含了 Core System Support 的内容外, 還有常見的桌面應用軟體等功能; 

o Developer System Support: 包含了 End User System Support 的所有内容外,主要還提供了程式與系統發展者所需要的函式庫與相關資料 (library, include file, onlin manual pages) ,還有一些發展維護的工具等等; 

o Entire Distribution: 包含了 Developer System Support 的所有資料外, 也添加了其它主機所需要的相關軟體,這也是 Solaris 預設選擇的安裝軟體方式;至于 Entire Distribution plus OEM support 則更添加其它的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原始裝置制造) 所需要的硬體驅動程式等資料。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144jHwa.png"></a>

選擇安裝的硬碟。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148PFLZ.png"></a>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152RE7H.png"></a>

在此指定Solaris安裝在那個分區,即選擇MBR中4條分區記錄中的一條記錄。

<a href="http://luotaoyang.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02/20/545649_1266627155R55S.png"></a>

選擇自定義分區。

自定義分區, 在文本模式下你還可以看到c0d0s2 ,即overlap。

點立即安裝。

本文轉自 d185740815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luotaoyang/277064,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