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檔案系統:
在Linux中支援許多的檔案系統,我們不必要全部掌握:
ext2:最常用的Linux檔案系統,支援256個位元組的長檔案名;
ext3:ext2的更新版,相容ext2,帶日志功能,稱為日志式檔案系統;
NFS:網絡檔案系統,由SUN發明,主要用于遠端檔案共享
iso9660:大部份CD光牒所用的檔案系統
swap:這是一種特殊的分區,用于在記憶體和硬碟間交換資料的檔案系統;
vfat:Windows95/98采用的檔案系統
2、分區類型:
主分區:主分區最多可以有四個;
擴充分區:擴充分區隻有在劃分成邏輯分區後才可一使用;
在實際應用中,一般采用3個主分區,一個擴充分區,然後擴充分區下包含有邏輯分區;
主分區是可以被引導的。
邏輯分區的作業系統是不能被引導的
3、分區中都有什麼内容: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083fO12.png"></a>
分區中包含:引導塊,塊組1,塊組2,塊組n;
塊組中包含:超級塊,GDT,塊位圖,索引節點位圖 ,索引節點表,資料塊;
4、為什麼要分區?
分區可以把不同資料,分别放入不同分區中管理,降低風險;
大硬碟搜尋範圍大,效率低;
5、如何檢視可用檔案系統:
[root@localhost ~]# cat /proc/partitions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092P0Xx.png"></a>
新建立的分區是不被檢索到的,是以不能被使用;
6、如何分區:
檢視分區清單:
[root@localhost ~]# fdisk -l
對某塊硬碟進行分區,比如:sda ;
[root@localhost ~]# fdisk /dev/sda
進入分區操作:
常用的操作有:
m :幫助。
n :增加分區。
w :儲存并退出。
p :顯示分區表資訊。
d :删除一個分區。
t :改變分區類型或id。
q :不儲存,然後退出。
7、如何不用重新開機來讀取分區:
上文,新建立的分區是不被檢索到的,是以不能被使用,是以需要從新檢索硬碟;
檢索硬碟角色使用個partprobe指令:
[root@localhost ~]# partprobe /dev/sda
8、如何給分區添加卷标:
檢視分區的卷标:
e2label [分區]
更改分區的卷标:
e2label [分區] [卷标名]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00zKyL.png"></a>
//卷标更改需要在分區格式化後才可以進行;
9、如何格式化:
Mke2fs :隻能格式化ext2檔案系統;
-b塊的大小。
-c檢測磁盤壞道。
-g每一個塊組中能融入多少個塊。
-j 建立一個檔案系統的日志。
-J 表示日志選項。
-m設定保留百分比。
-L格式化時可以建立卷标。
-T設定檔案類型。
Tune2fs:【可以無損壞的改變一個檔案系統】
-l 用于檢視分區資訊。
-c 最大的挂載次數。(達到了會進行相應的操作)
-i 每兩次掃描的時間間隔。
-j(給檔案系統添加日志選項)改變ext2分區的檔案系統到ext3。
-m調整保留塊的百分比。
Mkfs能格式化ext2和ext3的檔案系統。
-t :指明格式化得類型。
10、如何使系統自動挂載相應的分區:
在開機檔案系統自動挂載的檔案中添加挂載條目;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08Vb9g.png"></a>
第1列:第2列:第3列 :第4列 :第5列:第6列
描述塊裝置:挂載點:挂載類型:挂載參數:備份的頻率:檔案系統檢測的順序
為了描述分區的詳細過程,再次奉上一則案例,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實驗案例
1、實驗要求:
建立一個邏輯分區,sda5;
2、實驗步驟:
1)分區:
1&gt;對sda硬碟進行分區: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14uvZX.png"></a>
2&gt;添加一個擴充分區: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14avhf.png"></a>
3&gt;添加一個邏輯分區: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23Os56.png"></a>
4&gt;檢視sda硬碟分區資訊: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26gR94.png"></a>
2)檢視可用分區: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31idAn.png"></a>
//此時,sda5是不可用的;
3)讀取分區:
4)再次檢視可用分區: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33wR2J.png"></a>
//此時,sda5是可用的;
5)格式化分區: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36MArV.png"></a>
6)給分區添加卷标: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50QHkG.png"></a>
7)挂載分區:
1&gt;建立挂載點: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60bu1S.png"></a>
2&gt;挂載: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sda5 /mnt/sda5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74cNax.png"></a>
8)實作分區開機自動挂載:
[root@localhost ~]# vim /etc/fstab
<a href="http://cexpert.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209/10/5251990_1347290178kTrl.png"></a>
本文轉自 cexpert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cexpert/98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