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統性能監控
top:指令用于監控系統的資源,包括記憶體,交換分區,和CPU的使用率等.
如果想終止top指令按Q鍵.
除了預設的按CPU使用率排列程序之外,還可以按記憶體的使用率(按M鍵)和執行時間(按T鍵)來排序.
監視特定使用者
假如隻想監某位特定的使用者,可按下U鍵,然後指定使用者帳戶名即可.
這裡是指定使用者rpc.按确定後看下面.
可以看到現在顯示的是使用者rpc的程序.
終止執行中的程序
如果發現某個程序占用太多的系統資源,或使用者違規執行規定外的程式,可從top清單中直接将其删除.方法是按K鍵,此時會出現"PID to kill"語句,然後輸入要删除的PID(Process ID,程序辨別符).就如下圖.
按确定
直接按ENTER鍵會删除該程序,一般來說,輸入信号代碼的預設值為15,遇到特殊的程序可輸入信号代碼9将其删除.再按确定
可看見程序被删除了.
2.使用系統螢幕
下面是用圖形界面來看每個程序使用CPU的情況.
選擇"應用程式"!"系統工具"!"系統螢幕"指令.
這裡還可以在"搜尋"文本框輸入某個程序名,檢視其執行情況.
例如選中程序名為"X"的程序.
點右鍵可以進行一些殺死程序等操作.
在資源監控器下檢視目前系統的CPU,記憶體和交換分區的使用情況.
選擇編輯裡面的"首選項"出現上面視窗.可設定更新間隔時間等.
設定圖形的更新速度,背景顔色和風格顔色.
3.捕獲程序狀态
要檢視系統中執行的程序時,ps(process status)是經常使用的指令.
其中PID表示裡程的ID号,供系統辨識和處理,TTY表示使用者使用的終端代号,TIME表示程式所消耗的CPU的時間,CMD表示正執行的程式或指令.
下面看較詳細的說明
執行ps指令,若加上參數U則提供更強的功能,加上參數L是另一種較詳細的格式表示,-LA是檢視其它使用者所運作的程序,看上圖.
下面看檢視背景的程序
單獨使用ps指令所看到的程序清單,都是在前台執行的程序,但并非所有程序都在前台執行,也有不少程序隐藏在背景執行.檢視系統的每位使用者的全部程序,加上參數aux:
下面看将程序清單排序
ps指令中有sort參數,可把程序按照執行的時間,PID和UID等進行排序
上面是按照PID來排序的.
下面來看搭配其它指令查詢程序
由于ps -aux指令會列出系統中執行的所有程序,是以反而不容易找到特定的程序,這時可以搭配其它指令使用,如grep
查詢包含字元串rpc的程序
4.删除程序
要删除某些程序時,除了使用top指令的K鍵功能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文本模式下執行kill指令将程序删除,通常它可以搭配ps指令使用.]
上面是top指令顯示出來的,然後用kill 殺掉180程序.
一般情況下,隻使用kill指令加上欲删除的程序PID即可,但有些時候,某些程序可能無法順利被删除,這時可以再加上參數試試.加上"-15"來強行删除180程序,僅用于KILL指令無法删除的情況.
假若該程序還是不能被删除,可以強制執行.使用參數"-9",一般是在使用參數"-15"都無法删除時采用此法
5.控制程序優先級
程序在系統中執行時,在占用CPU的權力方面有優先級差别.有些程序比較重要需要先執行,以提高整個程式的執行效率.有些程序可能不是很重要,優先級則可低些,遇到重要的程序時,就會空出CPU資源,供優先級高的程序優先級使用,程序使用CPU的權力雖有高低之分,但也可以使用nice與renice指令來改變程序的優先級.
執行方式影響程序的優先級
下面用不同的方式執行者一個程式,可以看看其優先級有什麼不同.
[root@ming]#xxk&
[root@ming]#nice xxk &----搭配NICE指令,但不設定優先級
[root@ming]#nice -19 xxk&---将程式的優先級設定為19
優先級的範圍為-20到19,其中-20的優先級最高,而19的最低,通常執行程序時都不會搭配NICE指令,是以程序預設的優先級為0,加上NICE指令之後,優先級變成10,也就是降低優先級,至于-1到-20的優先級隻有管理者才能設定,是以若無特殊考慮,一般使用者無需搭配NICE指令.
修改執行中程序的優先級
要改變執行中的程序的優先級,可執行RENICE指令.
将程序3882優先級改為-1.可見更改成功.
改變某位使用者擁有的程序的優先級
可按下面的指令執行
#ps -IU root ---檢視使用者ROOT的程序
#renice -10 -u root
#ps -IU root
6.管理日志檔案
日志檔案都存入在/var/log目錄中,可以先檢視此目錄下有哪些檔案.
如果要先檢視某個日志檔案夾的内容,用文本編輯器打開該日志檔案即可,後面再介紹.
管理系統日志
下面用圖形化的管理方式.選擇"應用程式"/"系統工具"/系統日志"指令.
這裡有所有的日志檔案.還可以過濾資訊.
7.配置以太網連接配接
這裡用圖形界面來配置,選擇"應用程式"/"系統設定"/"網絡"指令.
這裡有兩塊網卡.選中一塊網卡,點編輯.
我這裡是利用DHCP.一般配置靜态IP.
如果計算機要通過路由進行通信,就要在這裡配置位址和網關.
這裡系統将自動顯示出該計算機上所安裝的網卡類型和網卡的MAC位址,如果沒有顯示,可以單擊"探測"按鍵來進行MAC的探測.這個功能比WINDOWS中的網絡配置先進得多了.
按編輯
這裡是對擴充卡進行資訊配置.
這裡是配置IPSEC隧道和主要到主機的連接配接,
配置DNS
配置靜态主機名到IP位址映射.
LINUX運作級别
redhat linux 有0-6等幾種運作級别。一般預設安裝,系統啟動後進入的運作級别是3。要切換到别的運作環境要輸入#init <runlevel> 。下面列出各個運作級别的功能:
1、 運作級别0:關機操作。
2、 運作級别1:單使用者維護模式。這種模式隻能是使用者root,更改 root 密碼要在這種模式下進行的。另外,有時檔案系統損壞時進行修複,也要在這種模式下進行。
3、 運作級别2:多使用者模式。所有配置檔案系統被挂裝,但nfs資源不可用。
4、 運作級别3:這是linux伺服器的正常模式,系統資源完全可用。
5、 運作級别4:使用者自定義。
6、 運作級别5:多使用者帶網絡服務加圖形界面(init 3加圖形)。這相當于ms windows的正常模式。如果沒有安裝xwindow就不能啟用這個級别,用指令#startx也可從運作級别3切換到運作級别5。
7、 運作級别6:重新啟動計算機。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需要linux伺服器工作在運作級别3下,偶爾為了操作友善會使用5這個級别。linux還有另外一些運作級别,但不多用。熟練掌握上述幾個運作級别對于系統維護是很有幫助。
本文轉自yangming1052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ming228/105417,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