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對于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兵俑好說,馬俑,或者秦軍的戰馬到底用的是公馬還是母馬啊?重新加強裝修後的軍博一樓《中國曆代軍事陳列》展出了早年從陝西兵馬俑坑征集來舊藏轅馬俑及鞍馬俑(複制品)。一般認為,秦俑坑出土馬俑馬種為現存中國原始馬種河曲馬。陶馬俑通首高1.72米,蹄至鬐甲高1.33米,體長2米左右。依現代馬體型劃分為小型馬種。
▲軍博展陳陶馬俑實拍
對于高度寫實的秦陶馬俑,我們不光可以看某些被複原的不可描述部位,還能從牙齒來判斷。經常看到有經驗的馬醫、馬工掰開馬嘴檢視馬年齡,可你也許不知道掰開馬嘴還能看出成年馬的公母。這是究竟是什麼操作呢?馬的性别在馬齒上是有展現的,大多數情況,公馬有40顆牙,母馬隻有36顆。馬齒分切齒,臼齒和犬齒三種。切齒上下颌各6顆。按中線分為門齒、中間齒和隅齒三對。切齒象鍘刀一樣切割草料。馬的生理結構決定了馬門齒是天包地,即馬上門齒傾斜角度較比下門齒突出,隻有馬低頭吃草時上下門齒才能完全齧合,同時友善分泌唾液消化草料,如果你看到馬廄裡的馬槽不是放在地面上而是挂的過高或與馬肩平行放置,這樣的情況多半說明飼養人員不懂馬的生理結構,長期這樣喂養會導緻馬齒畸形,影響馬的健康。
▲馬的切齒結構
馬臼齒上下颌各12顆,象石臼一樣,咀嚼馬草料全靠它們了。俗話說:“寸草鍘三刀無料也上膘”。舍飼馬草要鍘得細,馬再用臼齒嚼碎磨爛,吃下去才能消化。
▲馬臼齒剖面圖
公馬4.5歲-5歲時才會長出犬齒,上下各2枚,共4枚。母馬則很少有犬齒或者隻有犬齒的痕迹。
▲公馬的頭骨
請注意:下面圖裡上颌臼齒前的小牙并不是犬齒是而是狼齒,狼齒是不計算在36或40顆牙齒數中的。大概有70%的馬會長狼齒,已知最早的狼齒是在馬出生後6個月,但一般在2歲時出現,一般公馬較多。狼齒會因馬咀嚼硬物或咬壓而消失。狼齒嚴重影響馬的受銜,導緻馬不易駕馭而影響戰馬的表現,是以戰馬的狼齒應該拔除。
▲另一具帶上狼齒的馬頭骨
除了公馬和母馬外還有一種是骟馬。即閹割後的公馬。公馬發情時難以控制,為了滿足軍事需要,不需要留作種馬的公馬通常會被閹割,閹割之後的馬匹個性較為穩定,安靜,但不是所有戰馬都是骟馬。那麼有着逼真造型的秦兵馬俑坑陶馬是公馬?母馬?還是骟馬呢?我們來看一組圖像:包括調撥軍博展覽的秦駕馭馬車的陶馬俑在内的秦代陶馬很多是可以看到明顯有犬齒的,也有一些看不到明顯的犬齒。
▲軍博展陳陶轅馬俑頭部細節
▲圖為陝西秦代陶轅馬俑館藏,左二陶馬犬齒明顯
那看不到明顯犬齒的陶馬俑的性别的可能是母馬嗎?答案是否定的。那有犬齒的陶馬俑确定是公馬呢?也不完全對。
▲秦俑坑出土的馬俑既有公馬也有骟馬,依其用途而分為轅馬(左)和鞍馬(右)
實物觀測證明,秦俑坑出土的陶轅馬俑均為骟馬:有棍棍無蛋蛋,部分陶鞍馬俑也是這樣。但另有一些陶鞍馬俑的性器官完備,是公馬。在目前的秦俑出土陶馬中沒有發現母馬。無獨有偶,秦銅車馬(軍博有精仿複制品展出)中系駕立車和安車的八匹白馬也均為骟馬。
也就是說在秦代駕轅拉車的普遍使用骟馬,用作軍事騎乘用馬即用公馬也用骟馬。出土的陶馬俑的塑造應該是以秦宮廄苑内的馬作為模特。秦始皇陵東側上焦村馬廄坑曾出土了一批秦馬骨骼,經實測,馬的高低、長短、頭部各處的比例,與秦俑坑出土的陶馬俑相似,應為同一馬種。
閹割是控制青春期公馬的發情。現代科學證明,馬如果在青春期之前被閹割通常會比自己成長為公馬時來的高大。現代西方雖然沒有證明早期的閹割會危害小公駒的生長發展,但是許多德國,英國等獸醫在實行上有最低的年齡限度要求。一些業者會在小公駒進入青春期前1歲半到2歲間實行閹割手術。但不過一些無須專業養育種公的馬場,會選擇更早期的閹割。
一般認為,中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存在野馬,到了商代中期間黃河中下流地域繁育了大量家馬。至于閹割動物的記錄,在距今3000年的甲骨文中有閹割豬的記錄,至于考古出土的馬因其軟體難以留存,一直沒有時間定論。秦馬俑成為中國馬匹較早實施閹割術的考古證據,對研究中國古代養馬術和秦兵馬俑坑的性質等具有重要意義。軍博展出的陶轅馬俑文物是除中國國家博物館外在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坑以外少有的可以看到原品兵馬俑的展館了,如果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前去參觀遊覽,體會下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魅力。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