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料:《鳥哥的Linux私房菜(基礎篇)》
部分:Linux的規劃與安裝
時間:20130225
學習筆記:
計算機定義:接受使用者輸入指令與資料, 經由中央處理器的數學與邏輯單元運算處理後,以産生或儲存成有用的資訊;是以如電腦、GPS、ATM機等都是計算機
計算機硬體的五大單元:輸入單元+輸出單元+CPU内部的控制單元+CPU内部的算數邏輯單元+主記憶體
CPU的種類:
精簡指令集(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指令單一,執行效率高,但不适用于複雜運算;包括SPARC系列(Sun)、Power Architecture系列(IBM)和ARM系列;适用于伺服器,網絡裝置,PDA等
複雜指令集(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指令多而複雜,但單條指令可以處理的工作較為豐富;包括AMD、Intel、VIA等x86結構的CPU;适用于個人計算機,故其也被稱為x86架構的計算機
周邊裝置:主機闆(其中最重要的元件是主機闆晶片組)+存儲裝置(如硬碟)+顯示裝置(如顯示卡)+網絡裝置(如網卡)
運作流程:CPU=大腦,主記憶體=短時記憶,硬碟=長時記憶,主機闆=神經系統,周邊裝置=人體的四肢、皮膚、眼睛等,顯示卡=大腦中的影像,電源=心髒
計算機分類:以計算機的複雜度與運算能力進行分類,超級計算機>大型計算機>迷你計算機>工作站>微計算機
計算機上的計算機關:容量機關 1G=1024M=1024*1024K=1024*1024*1024Bytes=8*1024*1024*1024bits;速度機關1GHz=1000*1000*1000Hz;網絡傳輸機關8Mbps=8Mbits per second=1Mbyte/s
個人計算機架構與周邊裝置:整個主機闆上最重要的就是晶片組,而晶片組通常分為2個橋接器來控制各元件的溝通,Intel晶片組架構是(1)北橋:負責連結速度較快的CPU、主記憶體與顯示卡等元件(2)南橋:負責連結速度較慢的周邊裝置,包括硬碟、USB、網絡卡等;與Intel不同的地方的是,AMD晶片組架構中主記憶體是直接與CPU溝通而不通過北橋
以技嘉的主機闆為例,為Intel架構,主要元件為:CPU、主記憶體、磁盤裝置(IDE/SATA)、系統總線晶片組(南橋/北橋)、顯示卡介面(PCI-Express)與其他介面卡(PCI)。
<a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302/234501269.jpg" target="_blank"></a>
CPU:單核心CPU僅有一個運算機關,多核心CPU即在一顆CPU封裝中嵌入了兩個以上的運算核心;頻率是CPU每秒鐘可以進行的工作次數,如頻率為3.0GHz的CPU表示這顆CPU在1秒内可以進行3*10的9次方次工作
CPU的‘外頻’與‘倍頻’:CPU與外部元件的速度理論上最好保持一緻,同時其内部的運算速度又要夠快;故‘外頻’指的就是CPU與外部元件進行資料傳輸時的速度,而‘倍頻’則是CPU内部用來加速工作效能的一個倍數,兩者相乘才是CPU的頻率速度;比如3.0GHz頻率的CPU的外頻是333MHz,倍頻是9倍
32位與64位:
主記憶體與CPU的溝通速度靠的是外部頻率,而每次工作可以傳輸的資料量的大小就是系統總線的功能了;
北橋的系統總線稱為‘系統系統總線’,因為是記憶體傳輸的主要通道,是以速度較快,而南橋就是所謂的輸入輸出(I/O)系統總線,主要在聯系硬碟、網卡、USB等周邊裝置;
北橋所支援的頻率可高達333/400/533/800/1066/1333/1600MHz等不同頻率;
北橋所支援的頻率稱為‘前端系統總線速度(Front Side Bus,FSB)’,而每次傳輸的位數則是系統總線寬度;
系統的總線頻寬=FSB*系統總線寬度,目前常見的系統總線寬度有32/64(bits);
1600MHz
與系統總線寬度類似,CPU每次能夠處理的資料量稱為‘字長大小(word size)’,字長大小依據CPU的設計而有32位與64位,即我們俗稱的32位或64位計算機
CPU的等級:為了将不同種類的CPU規範等級,就出現了i386、i586、i686等名詞;基本上,在Intel Pentium MMX與AMD K6時代的CPU稱為i586等級,而Intel Celeron與AMD Athlon(K7)時代之後的32位CPU就稱為i686等級,而目前的64位CPU則統稱為x86_64等級
本文轉自 xxrenzhe11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xxrenzhe/1140057,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