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網絡的商業模式互相交叉的密度越來越高,模式與模式重疊的部分由以前的默默無聞終于浮出水面。那些“高高在上”的網際網路電商首先要學會從零開始,從一開始的在虛拟空間的網絡節點上服務大衆市場,到現在本地範圍内利用網際網路的力量。業務模式聚焦颠覆了原先那種追求規模的商業模式,未來也許會促使原來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徹底走向終結。
互聯生活離我們有多遠,距離與距離的機關不一定是米,在IT界的刻度為1秒。上一秒的事情到了下一秒就已成曆史,下一秒發生後相隔一個小時就恍若隔世。2012年騰訊财報顯示,全年營收達438.94億元,同比增長54%,超過傳統的搜尋和門戶巨頭百度、新浪、搜狐、網易四家之合。資料的冰冷與市場的回報反應了一個趨勢,傳統門戶與搜尋正在走向衰落,而網絡的使用者化和本地化蔚然成風。
首先,業務模式以内容為主,用内容取悅使用者。未來在平台支撐方面,建立内容智能接入機制,實作資料業務與網際網路業務的能力融合,建構第三方業務生成和托管環境。這些功能的實施,可加快内容源的引入,形成端到端的業務傳遞體系,為整合産業鍊資源奠定基礎。
其次,業務與雲計算結合,大資料處理的時代即将來臨。在平台大量資訊内容的基礎上,通過内容與應用的甄選,以及端到端業務流程的成熟,解決内容匮乏、業務形态單一的問題。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或者是跨平台業務,豐富的使用者體驗才意味着巨大的流量。
最後,業務、平台之間的内容的打通,真正考慮的是使用者與業務的黏性和忠誠。比如應用開發領域,重視使用者使用時長而非下載下傳量;社會化探索上,重視與使用者的互動而非新使用者的開發。傳統門戶向使用者傾斜,傳統搜尋向個性化發展,傳統的互聯生活也将伴随着對個人的重視,拓展出人的關系鍊,體驗鍊,思維鍊等等,傳統的改變是不得不進行的一場自救。
未來的網際網路,首先是個人的大平台。大平台上,滋生出不同的聚焦領域,每個市場聚焦着幾個有着核心競争力的企業。小企業把精力集中于培養忠實客戶和獨特的本地化能力,大企業則把精力集中于小企業的合作和整體的戰略。企業之間通過良好的規劃避免浪費,又借助戰略的布局來抵禦競争。
未來的業務模式,是用聚焦替代規模。聚焦是一個機會,機會成本的增加說明這一塊代表的權重也越來越大。業務模式走到了一個岔口,單純的追求規模已經是十年前的思維。新與舊的一破一立,随着時間的推移沖突越來越激化。如何找到未來生活的入口,不僅僅是時間問題,更是生死問題。
2013年6月,第二屆GSMA亞洲移動通信博覽會即将召開。屆時,将有呈現互聯未來的“互聯城市”展示 以及聚焦互聯生活業務發展的亞洲互聯生活峰會。新的思維與産品的出現也将深深震撼每一個人的心髒。無論是可穿戴裝置,人工智能,還是網際網路的現實化,去虛拟化等等,移動的概念不僅是一個固體膠,已經成為流水,決定水形狀的不是水而是容器。
本文轉自于明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shayu/1173807,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