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匡胤深知開封易攻難守,但是他遷都的計劃卻為何沒有順利實施?

公元960年,後周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建立宋朝,史稱''陳橋兵變'',并且在繼後周之後依然定都在河南開封。當時的開封已是多朝舊都,雖然開封的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它居“天下之要會”,汴水及其他便利的河渠連接配接江淮等地,經濟也比較富庶。但是從軍事層面考慮,開封無險可守,難以禦外。尤其是當時北方強盛的契丹等政權正虎視眈眈,在沒有燕雲十六州這一天然屏障的保護下,契丹騎兵随時可以揮師南下,對大宋王朝産生直接的威脅。而開封這樣平坦開闊、易攻難守的地方,顯然是難以抵擋敵人的鐵騎。

趙匡胤深知開封易攻難守,但是他遷都的計劃卻為何沒有順利實施?

正是出于大宋國家安全的考慮,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率領百官西巡洛陽,《宋史》記載說:“上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趙匡胤此次西巡的目的非常明确——他要遷都洛陽。但是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考慮的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故鄉在洛陽,而是他看到了不宜長遠定都開封的本質。然而,他遷都的計劃提出來後,便遭到了諸多大臣的反對,比如起居郎李符上書“陳八難”,提出不宜遷都的八個理由:

京邑凋敝,一也;宮阙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後來都虞候李懷忠也勸趙匡胤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緻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

雖然趙匡胤聽了李符等人的進言後有些許動搖,但是繼續準備遷都的事宜,直到晉王趙光義“叩頭切谏”,趙匡胤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趙光義,告訴他洛陽的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是幾朝古都,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等等,希望趙光義可以支援他,沒想到趙光義卻隻說了句:“在德不在險。”

趙匡胤深知開封易攻難守,但是他遷都的計劃卻為何沒有順利實施?

趙匡胤聽後也不再多言,取消了遷都的打算,等趙光義走後,他才對身邊的手下說:“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或許,趙匡胤心裡明白,趙光義開封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勢力網,遷都無疑會破壞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是以才會如此反對遷都。

趙匡胤深知開封易攻難守,但是他遷都的計劃卻為何沒有順利實施?

趙匡胤的遷都計劃沒有實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源于自己。趙匡胤為仁義和而豁達,從陳橋兵變到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沒有殺前朝皇室的人,他的手段是溫和的,是以他知道自己如果一意孤行的遷都,勢必會引起朝廷的紛争,甚至會出現可以避免的流血犧牲,這顯然是他不願意看到的。

趙匡胤深知開封易攻難守,但是他遷都的計劃卻為何沒有順利實施?

後來的曆史證明趙匡胤遷都洛陽的想法是深謀遠慮的明智之舉,定都開封給宋朝至少造成了三大困擾:

1、宋朝每年要支付大量的成本以保證京城的糧食供給,并且果然出現了“天下民力殚矣”的情況;

2、為了保衛京師,又必須在開封周邊屯集大量的部隊,形成“守内虛外,冗兵冗官”的不利局面;

3、開封無險可守且距離北方邊境太近,百年後确實無力阻擋金軍的南下等等。

是以,沒有實施遷都計劃确實為宋朝留下了亡國隐患,如果趙匡胤當時果斷決絕一些,宋朝的曆史必然将會被改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