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2月的新疆哈密,氣溫低于零度,田間一片蕭瑟,但一架新型植保無人機的試飛,卻引了衆多棉農的圍觀。

無人機屬于26歲的戎夢雅,她從英國留學歸來,短短兩年間在哈密棉農中闖出了名聲,每年5月到10月,上百個電話打到戎夢雅的手機上,邀請她的團隊為田裡的作物做植保。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戎夢雅

創業至今,戎夢雅的無人機隊從1架擴大至6架,團隊增加至10人,共完成近15萬畝棉田的植保作業。

在新疆,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将棉花種植業從沉重的人力成本中解放出來。

棉田裡的“人海戰術”

和許多新疆孩子一樣,戎夢雅伴着棉田長大。父母上世紀90年代末從河南輾轉來到新疆,開荒務農20年,種出4000多畝棉田。

每年9月,戎夢雅家都會變得格外熱鬧,因為采摘季到了,一個勞工要花2個月才能采完10畝棉田,家裡每年至少要請400多名勞工。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打完脫葉劑的棉田

勞工們有的來自河南老家,有的則是通過中介公司從安徽、甘肅、四川等地招來,管理400多個勞工的衣食住行,構成了異常繁瑣的挑戰。

“每人根據拾棉花的數量計算工錢,人均一個月采摘量在五千塊錢左右,包車接送,還要安排住宿,每天管飯,是以還得多請兩個廚師。”戎夢雅的母親說。

棉田裡的“人海戰術”,是新疆棉花采摘季的一道獨特風景,可對棉農來說卻是沉重的負擔,植棉成本主要由土地、生産、人工三項構成,單人工一項就占了全部成本的一半左右。

每年采摘季光請人,戎夢雅家都要花上400多萬,是以兩年前,當哈密當地兵團開始推廣采棉機時,戎夢雅的父親想都沒想,就成了全哈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當時很多人都不敢用,因為采棉機會造成5%的損耗,老百姓是地上有一朵棉花都要撿起來的,怎麼會願意損失。”沒想到,戎夢雅的父母卻因大膽嘗到了甜頭。采棉機效率奇高,晝夜連續作業,一星期就能幹完以往勞工2個月的活。而且,每畝機采費用隻需200多元,和節省的人工成本相比,機采帶來的損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植保無人機

從此,戎夢雅的父親成了農業機械化的忠實擁趸,但凡有大型農機展,想方設法都要去逛逛。戎夢雅,也是在一次農機展接觸到了植保無人機。

試出來的無人機植保技術

棉農們都知道,棉田每年至少要做6次植保——5、6月份打藥,是為了預防蚜蟲;7、8月打藥,是為了殺滅蚜蟲、紅蜘蛛等害蟲;而到了9月至10月中上旬,則需要打脫葉劑,讓棉花的葉片加速脫落,以友善采棉機作業。

英國留學期間,戎夢雅玩過無人機,可見慣了拖拉機植保的她,從未想過無人機也能植保。直到2015年陪父親逛農機展時,她才第一次了解到了無人機植保。

“當時無人機植保還非常冷門,大疆甚至沒有進入這個行業。我和哥哥都覺得機械化一定是未來農業的方向,這是一個機會。” 戎夢雅說。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2016年初,大疆推出首款植保無人機,但戎夢雅兄妹找遍整個新疆都沒找到一架飛機。通過網絡搜尋,兄妹倆輾轉山東江蘇,才帶着一架無人機回到了哈密,正式開始無人機植保創業。

無人機怎麼飛?藥劑怎麼配比?飛行速度怎麼設定?兄妹倆一無所知。好在家裡不缺棉田,兄妹倆劃出一片試驗田,又分成幾個區塊,分别測試30%、40%、50%、60%等不同濃度的藥,尋找藥效最好的方案。

“如果植物本身有病蟲害,葉子表面會有色斑,無人機打藥後,如果看到色斑慢慢緩和,就說明起效了。”戎夢雅說。

反複試驗後,戎夢雅和哥哥發現,一畝地要打一升的藥水,無人機的速度控制在4米/秒—4.5米/秒,高度保持在植物上方2米左右,就能打出最好的效果。戎夢雅和哥哥先給自家近4000畝地全都植保了一遍。

沒過幾天,鄰居找上了門,他發現自己在用拖拉機打藥後,蚜蟲非但沒被殺死,反而越來越多,而隔壁戎家的田地卻沒有了蚜蟲。鄰居上門取經,這才聽說了無人機打藥的事情。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第二天,戎夢雅和哥哥帶着無人機去鄰居家的田地,這才發現,田邊熙熙攘攘的候着80多号人。原來無人機打藥的消息已經傳開,大家都想看看這個新鮮玩意。

為什麼拖拉機輸給無人機

此後三四天,一撥又一撥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其中就有蘭自立,他專程驅車60多公裡,想看看無人機植保能不能解決自己的困擾。

蘭自立家有1000多畝棉花地,拖拉機植保帶來的各種問題一直叫他頭痛,特别是拖拉機在掉頭轉彎時,非常容易帶落棉桃,植保帶來的損耗率在5-7%左右,按一年畝産400公斤算,一畝地至少減産20公斤,1000畝地的損耗就是20噸!而無人機植保的損耗率為0,如果按2017年7.5元/公斤的收購價算,僅損耗這一項,使用無人機植保一年就能增收15萬元。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無人機的效率也遠勝拖拉機。一台拖拉機一天植保100畝地,同樣的活一架無人機隻要2個小時,蟲害爆發期,越早止住蟲害,就意味着越早止損。

拖拉機還隻能在白天作業,但是每年七八月份的哈密,午間地表溫度高達50℃,高溫導緻藥物蒸發,同時害蟲幼蟲會躲到葉片底部,這讓植保效果大打折扣,而裝備了避障雷達的無人機,能在夜間作業,殺滅效果更勝一籌。

另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則是節水。新疆是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之一,哈密人均水資源量更是隻有全疆人均水資源量的一半。拖拉機每植保一畝地,需要耗水500公斤,無人機卻隻要100公斤,蘭自立算了算,自家打一次藥就能節省400噸水。

“用這麼少的水,能有效果嗎?”包括蘭自立在内,同樣的問題,每個農民都要問戎夢雅好幾遍。

“事實上,無人機用水量少了,也就意味着藥水的濃度增加,效果自然更好。”戎夢雅每次都會跟他們解釋,就像一杯糖水,一勺糖放進20ml的水裡,你可以嘗到甜味,但是如果放到2000ml水裡,就什麼味道都嘗不到了。

辛苦五個月能賺幾十萬

拖拉機植保的優勢在于價格,隻要4元/畝左右,無人機植保價格卻要8元/畝。蘭自立算了算,1000畝棉花地,一年6次植保用無人機要多花24000元。

“可是與減少損耗和用水獲得的收益比起來,植保費用并不算高。”蘭自立很快做了決定,成了戎夢雅的VIP客戶,連續兩年請戎夢雅團隊負責棉花地的植保工作。

無人機植保的優勢,很快被棉農認可,訂單量也節節攀升,2016年6月,戎夢雅購入第二架無人機,到了9月,機隊規模擴大到了4台。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從一輛皮卡車、一架無人機和10塊電池起步,戎夢雅和哥哥在5個月的時間裡,跑遍了哈密下轄的十個鎮、二十七個鄉。哥哥戎晶喆當飛手,戎夢雅則負責配藥、換電池等後勤工作,最忙的時候,父母也被他們拉到地裡幫忙。

“最忙的是采摘季,打脫葉劑的時間集中在20-30天内,我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候一整個月都回不了家。”戎夢雅說,那段時間團隊的所有人,都活得很像“野人”。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無人機植保可以在夜間進行

2016年年底,戎夢雅和哥哥在哈密周邊地區作業7萬多畝,賺回了4台無人機(一台植保無人機加電池售價接近5萬元)和1台皮卡車的成本。

去年,戎夢雅的植保隊伍繼續擴大,他們聘請了專業的飛手,又添置了2架無人機。“最大的成本就是添置了2台無人機,但去年已經植保了7萬畝左右的田地,僅植保收入就在56萬左右。”戎夢雅說。

未來缺口30萬的新職業

戎夢雅覺得,無人機植保在新疆還大有潛力可挖,“整個哈密有100萬畝棉花地,一年至少植保6次,等于一年需要植保600萬畝棉花地,去年一整年我們團隊植保了7萬畝左右,隻占了整個哈密市場的1%,市場根本沒有飽和。”

2017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達2896.61萬畝,如果全部采用無人機植保,将産生一個超過10億元的新市場。

在無人機植保迅速蹿火的同時,飛手也變得越來越稀缺。每到新疆棉花采摘季,全國各地無人機植保作業隊的數百個飛手們,都會開着車,帶着近1000架植保無人機如候鳥遷徙般奔赴新疆,一如過去的麥客。

“目前新疆有60%的棉田,都是外地植保隊做的植保,本地有規模的植保隊屈指可數,飛手非常緊缺。”戎夢雅決定擴大業務範圍,不再局限于每年五六個月的植保期,将業務擴張到無人機銷售、飛手人才教育訓練和植保。

去年5月,兄妹倆成為大疆農業哈密地區代理商,并在哈密當地開店售賣植保無人機。戎夢雅的主要工作,也從植保一線轉到銷售、售後、教育訓練等工作上。

90後海歸美女回家當農民,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戎夢雅在推廣無人機植保

“去年一年,我們就賣出了30台植保無人機,還負責後期的維修。我建了個微信群,可以随時回複新飛手的各種疑問。如果我們自己遇到新的問題,也會在解決後分享給大家。”戎夢雅說。

因為有豐富的棉田植保作業經驗,戎夢雅也成長為農業植保課程講師,親自教授飛手教育訓練課程,“飛手的教育訓練對我們很重要,一方面是售後服務鍊條中的一環,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自己團隊物色好的飛手。”

深圳無人機協會副會長餘景兵預估:“2017年,我國農用植保無人機達2萬架。預計3到5年後,農業植保無人機的大概會有10萬架,植保無人機飛手缺口至少30萬人。”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2-12

本文作者:汪佳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