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浦發矽谷銀行的這份報告,得知了科創企業2017年趨勢 

浦發矽谷銀行(SSVB)北京分行——中國第一家中美合資銀行昨天正式在北京開門營業,這家銀行由美國矽谷銀行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合資建立,是一家專門為中國科創企業提供商業銀行服務的新銳銀行。開業儀式上,浦發矽谷銀行行長兼矽谷銀行亞洲總裁蔣德(Dave Jones)帶來了2017年中國科創企業展望報告,報告來自于中國科創企業管理層對于商業環境、融資、人才擷取以及關鍵政策的看法,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科創企業今年保持樂觀态度——74%受訪人認為2017年的商業環境将比2016年更好。

浦發矽谷銀行行長兼矽谷銀行亞洲總裁蔣德(Dave Jones)

“中國科創企業展望調查”是矽谷銀行全球年度調查的一個主要部分。自2012年開始,矽谷銀行每年針對全球科技初創企業展開調研,調研的人群大都來自創業管理層的聲音。兩年前,矽谷銀行聯合浦發矽谷銀行把這個模式延伸到了中國。

從受訪者整體評分來看,45%認為今年的創新經濟市場會繼續增長,38%表示會和去年持平。如果把這兩個比例加在一起得出,七八成的企業覺得今年的市場情況和去年持平或者優于去年。這意味着什麼?

先來看去年的市場情況,在2016年國中國的VP/CP機構共募集了超過3.5億人民币資金用于未來投資,結果共投資了1.3億人民币,這個數字讓中國在募集和投資基金的金額都達到了曆史新高,說明起碼在未來三年,整個市場仍然可以保持同樣的高比例投資的速率。

在去年已經達到了募資和投資頂峰的前提下,當受訪企業表示今年這個市場會持平的話,已經代表非常樂觀的市場前景了。

經濟市場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發展。中國甚至全球的科創企業都認為,最有前景的創業領域就是大資料、軟體及服務、金融科技和數字醫療。如果說移動網際網路觸到了“天花闆”,那麼科創企業不妨試着抓住機遇轉型更新。

科創企業的現狀

1、融資難。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融資本來就不應該是一件易事。從圖中可見,84%的中國科創企業認為融資環境是非常艱難,或較有挑戰性,這個情況放在美國、英國的結論都是一樣。

2、超三成科創企業下一輪資金将來自風投和私募基金視為主要資金來源。

盡管融資艱難,但創業仍然是一個“燒錢”的過程。31%的中國科創企業表示他們的資金來源将是(VC)風投,28%則表示資金來源是(PE)私募股權基金,10%表示是IPO(上市)。這個資料跟過往資料對比,基本上沒任何變化,是以未來大的方向也不會有改變。

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選擇VC/PE的比例和美國、英國基本上是一緻的。

另一方面,中國的VC和PE在去年共融得3580億人民币,這部分資金在未來肯定要投資出去,是以至少在未來幾年中,投資的主要源頭仍然會來自于VC和PE行業。

3、中國科創企業将IPO視為長期目标。

“燒錢”之後如何變現?中國和美國、英國情況不同。在中國,59%的受訪企業表示公司最終的變現時間将是上市,18%則計劃繼續私有;而在美國,創業企業通常是通過把公司賣給其他科技公司來完成退出。

而對于這些有計劃上市的中國科創企業來說,更傾向于選擇内地資本市場,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在本土市場上的估值可能要好于美國和歐洲的資本市場。

除了上市之外,越來越多科創企業願意去花很高的價格收購一家公司,且這将為國内的一個趨勢。

人才招聘是最大挑戰

正如美國和英國的科創企業一樣,幾乎所有的中國科創企業都表示,找人才和大海撈針一樣難,人才短缺會阻礙公司的市場擴充和産品開發。

在招聘的多樣性方面,中國比例明顯高于美國和英國。

在中國,科創企業還會受到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影響,包括人才招聘政策、企業稅負、銀行/支付監管條例等等。而這些因素在美國和英國的影響程度較小。擺在這些中國這些企業家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到底稅負有多高,抛開稅負負擔之後企業會賺多少錢。

可以說,中國的法律法規是一把雙刃劍,雖能規範整個市場,但嚴格的稅收政策或監管問題會導緻一些科創企業大量向境外擴張。

第二年在中國推出該報告,蔣德(Dave Jones)道出了對未來的展望:“推出科創企業展望調查,不僅可以使得我們更好的了解目标客群,也讓關注中國創新科領域的人們能聽到來自中國創新實踐者們的聲音。整體而言,我們看到市場正在逐漸成熟,得益于政府支援,中國科創企業蓬勃發展的潛力巨大。浦發矽谷銀行應中國科創企業的需求而生,也将與中國科創共興。未來,我們北京分行的成立可以進一步滿足當地客戶的需求,實作應需而變的全面服務。”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