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工作中有個技術難度不大的測試項目,踩過坑之後同僚說:“你可以寫點東西分享出來啊?畢竟這樣玩過的人不算多。”
之是以拖了段時間,一是最近有點忙;還有就是發到這個公衆号上的東西,無論簡單複雜,總是希望讀者朋友看了多少能有些收獲或者共鳴吧,雖然我寫不出冬瓜哥、唐傑總和《小麥雜記》那樣的水準或者逼格來。
這幾天事情多睡的偏晚,想想欠下的東西該了卻一些,還是把這篇寫出來吧。相對于企業存儲來說,這篇的技術門檻不高,具體說就是PC用戶端上的硬碟資料保護,再确切點是本地邏輯恢複點式的還原。是不是有點像快照呢?
回想十幾年前的海光藍卡
在硬碟上搜了一把,當年備份下來舍不得删的文檔還都在…
一說起PC硬碟保護卡,我本能地想起十幾年前接觸過的“海光藍卡”,同時也懷念下老孫和當年一起做伺服器的兄弟們。當然海光藍卡不是針對伺服器的,那時我是在一家PC廠商。
早年的硬碟保護卡,硬體大多很像百兆的8139網卡,其功能實作和知識産權主要在Bootrom上;而90年代我接觸過的第一家硬碟保護卡,則是不帶網口單一功能做本地保護的。
随着後來LAN有線網卡基本成了PC和工作站的标配,主機闆BIOS容量和增值功能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帶有“網絡克隆/系統分發”等特性的硬碟保護卡不一定要單獨以硬體形态存在。比如Dell成銘3967/3977系列PC,就在BIOS中免費内置了硬碟保護套件,配合Window下軟體實作下列功能:
如上圖,本次我驗證的是Windows+Linux雙系統配置(後者可選不保護),并不涉及網絡相關的正常功能。感覺後者比較适合解決一部分使用者的需求,比如:網吧和學校。
Windows+Linux啟動菜單與分區隔離保護
首先,由于硬碟保護功能嵌入了主機闆BIOS,使用時需要打開一個開關。之後開機自檢過程中就會加載一個像網卡Option Rom那樣的界面。
然後在Windows系統中安裝硬碟保護軟體,選擇需要保護的分區。
從這裡建立新的硬碟分區還可以選Linux格式,安裝雙系統就是從這一步開始的,還有圖中“添加系統”的操作需要進行。
上面是“硬碟保護增強套件”在Windows下的使用界面,基礎功能我就不多說了。系統引導前的Rom主要是針對網絡克隆的系統資料發送/接收,此時再從硬碟啟動會先進入下圖所示的螢幕菜單。
部分對硬碟底層的操作,Windows等作業系統已經不能實作(或者說被限制)了,硬碟保護套件會讓一些東西變得“不可見”并攔截一些操作。Windows下支援定時或随時手動建立還原點,恢複則應該從這個啟動界面執行。我們要裝的第二作業系統——Ubuntu Linux也是從這裡開始安裝的,OS媒體用标準的CD光牒或者U盤就好。
在Ubuntu安裝程式中,Windows分區是不可見的,也就是“第一作業系統”處于被硬碟保護套件隔離的狀态。
最終Ubuntu 16.04安裝成功了,整個操作過程中有些需要注意事項,如果讀者朋友感興趣也可以留言或者找我交流。
Q1:Linux系統是否支援保護?如何建立恢複點?
A:在建立第二作業系統時,有一種“備份型”可選。比如你配置設定100GB,預設就會将其中50GB預留在Linux分區後面(用于快照曆史資料)。硬碟恢複套件并沒有在Linux下的軟體支援,不過啟動界面中倒是可以對該分區建立還原點。
Q2:硬碟保護套件對Windows安裝的MBR/EFI引導方式有沒有要求,對作業系統版本有限制嗎?
A:Windows用哪種方式安裝無所謂,因為硬碟保護套件實際上會将MBR/EFI引導相關檔案都建立出來一套,即時使用者修改BIOS啟動方式也能順利進入系統。至于Windows版本,由于硬碟保護套件介入OS比較深,是以在Win10重大更新時會有更新适配的軟體版本一起出來。
擴充閱讀
還記得2000年之前,我曾經用過一款叫做System Commander(總司令)的工具,是以注入MBR的形式實作多系統共存引導,每次啟動時将選擇的Windows 9x系統的IO.sys、MSDOS.sys等拷貝到C槽。挺有意思的哈,又想起老同僚老朋友胡Sir了:)
上面就是我這次測試的Dell成銘PC,這裡想特别提一點,該機型還是VR Ready的。我現在對虛拟現實還不算很在行,不過如果是沒玩過的朋友,還是強烈推薦體驗一下。特别是Windows 10 RS3(1709)版本正式加入了混合現實元件,裡面有些Demo的效果相當不錯的。
由于Windows系統的普及程度,除了内容(遊戲/應用等)之外,數千元的頭顯和搖桿硬體占據了目前VR擁有成本的一大塊。雖然我近些年做企業級産品比較多,但早年也算是個發燒友吧,另外一位老同僚“和尚”送我的ELSA立體眼鏡至今還珍藏着。
也許哪天有興緻,我會再把OpenGVS、Vega這些古老的Demo翻出來玩玩,它們可以說是今天視覺仿真/虛拟現實應用的鼻祖吧,到時候有啥新體驗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