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霍金這篇讓劍橋官網崩潰的有關“宇宙起源”論文到底講了啥?

這兩天,英國著名實體學家史蒂芬·霍金、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主管Pete Worden、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這三位大咖出現在第五屆騰訊WE大會,都談到了人類在地球之外建立家園的可能性。其中,霍金帶來了“突破攝星(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的最新進展,這或許依然與他的“AI威脅論”有一絲聯系,他早前接受《連線》雜志采訪時表示:“我擔心AI某天會完全取代人類”,倡導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學事業,并補充說人類應該制定新的太空計劃,找到宇宙中合适的行星,作為人類另一個可以居住的地方。

事實上,霍金“攝星計劃”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宇宙,以及給科學和太空探索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關于如何更好地了解宇宙,霍金最近還公開自己1966年的博士論文《Properties of Expanding Universes(宇宙膨脹的屬性)》,放到劍橋大學開放擷取資料庫裡,不到24小時就被下載下傳了将近6萬次,甚至一度導緻網站崩潰。而就在一個多星期前,人類首次探測到雙中子星系統并合引力波,及其伴随的電磁信号,成為天文學的一項巨大發現。

無獨有偶,早在1988年出版的霍金著作《時代簡史》就囊括了近期新發現的引力波,最後一章為“奇點”,從實體學的角度探究宇宙本身的起源。《時代簡史》現在已被翻譯成 40 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 1000 萬冊,成了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科普讀物之一。

本文将結合《宇宙膨脹的屬性》和《時代簡史》,解讀霍金關于宇宙起源的觀點。

不僅是霍金的論文和引力波,事實上,現今人類對宇宙的了解很多都和“大爆炸宇宙論”(The Big Bang Theory)有關。

宇宙源于奇點所發生的大爆炸,這個爆炸過程被稱為宇宙大爆炸,對此進行描述的理論稱為宇宙大爆炸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也都是在大爆炸中誕生。

事實上,宇宙大爆炸早已不是科幻描述。在哈勃定律和宇宙膨脹現象的指引下,比利時天文學家勒梅特于1927年最先提出宇宙起源一個緻密的“原點”,其爆炸産生了我們今天的宇宙。1948年,伽莫夫發表αβγ論文進而建立“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的主要内容是:從奇點爆炸到其後的普朗克時間(時間量子間的最小間隔)内,實體規律失效,之後進入大統一階段,物質和能量可以互相交換, 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和引力四種作用力統一。随着宇宙膨脹和溫度下降,出現誇克、反誇克和光子。而後進入核合成時代,逐漸出現輕子、質子和中子,然後形成氦核,并且逐漸演化出我們當今的宇宙。

大爆炸理論提出之初非但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支援,當時還遭受到諷刺。比如“大爆炸”一詞,就是霍伊爾為了說明伽莫夫理論的荒唐而取的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甚至伽莫夫自己也對該理論也信心不足,最終放棄了對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轉而研究分子生物學。不過,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宇宙大爆炸理論獲得了許多證據的支援,成為了一個流行的理論。

這些證據主要包括宇宙的年齡,氫和氦的豐度和宇宙膨脹等。關于宇宙膨脹,開篇提到的《宇宙膨脹的屬性》是重量級的研究成果。論文第一章,霍金用了大量的方程來證明自己的宇宙擴張理論,挑戰了傳統上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和加揚·納裡卡的萬有引力理論(the Hoyle-Narlikar theory of gravitation );第二章中,霍金分析了宇宙膨脹的攝動(在一個膨脹的、同質而各向同性的宇宙中的擾動),并得出結論:星系的形成不可能是由于最初始的擾動積累而造成的,因為這些擾動過于微小,他同時還證明了引力輻射的傳播與吸收;在第三和第四章,霍金分别介紹了檢測膨脹宇宙的引力輻射、宇宙模型的奇異現象,也就是說,引力輻射會在一個膨脹的宇宙中漸近展開,它源于一種“剝離”行為和漸近群組,此外,宇宙學起源的引力波,即宇宙大爆炸産生的引力波(或稱為原初引力波)也能證明該理論,但目前探測到的都是天體實體學引力波,比如黑洞和中子星合并産生的引力波,它們不能對該理論提供強有力的證明。霍金還用一組宇宙模型解釋了奇點的出現,并表示在大緻條件可以滿足的前提下,奇點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問題無法用宇宙大爆炸理論解釋,比如視界疑難、平直性疑難和磁單極等等。想象一下:你身體裡的所有物質都曾經——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同這個宇宙中的所有物質,被壓縮進同一個很小很小的點内。大約在140億年前,這個點快速膨脹,産生了空間和時間。而現在,這個點依然在膨脹。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實體學家林德、古斯等人提出宇宙暴脹模型(或暴漲模型)。這個理論模型其實隻是改進版的大爆炸模型,隻是在某些時間段把“爆炸”變成“暴脹”,暴脹比爆炸所描述的宇宙變大的速度更快,以指數函數形式發生。并且,暴脹理論中出現了由“假真空”進入“真真空”的事件,而在大爆炸理論中,宇宙直接進入真真空狀态,是以不存在這一階段。

事實上,“大爆炸”這一術語來自一個巧合:穩态理論的忠實擁護者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嘲弄般地創造了這個術語。要了解霍金是如何揭示這樣起源的可能性,我們還需了解一些基礎實體知識。

二十世紀初期,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颠覆了我們對重力的認知。愛因斯坦的理論揭示了一個道理:由于物質或能量的存在,重力可以被視作時空的彎曲。

時空的概念有助于更好的思考宇宙,一個結合了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的宇宙。所有的物體和事件都在時空中的某一個點發生,但大多數人難以想象這一概念,原因是盡管我們可以自如地穿梭于三維空間,卻無法自由的在時空中旅行。有點像昆蟲困在了池塘表面。盡管存在其它空間次元,昆蟲卻隻能在池塘表面這一二維空間移動。

廣義相對論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關系。這一理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場方程”,描述了時空彎曲與品質和能量密度的關系。

圖示:由于物體存在品質,而導緻時空彎曲。來自ESA–C.Carreau。

這些場方程公開發表之後,其他科學家利用這些場方程探索不同實體條件下時空概況。某種情況下,所有物質被壓縮成某一點,場方程預示着一種奇特現象:時空彎曲有時會非常極端,極端到連光也無法逃逸。今天,我們知道這種情況以黑洞的形式存在,我們在太空中發現了黑洞的證據。

這場方程變得無限時的解決方案就是這些“奇點”。霍金博士論文的最終一章探究了奇點的概念。他的研究不是為了黑洞周圍的時空,而是為了整個宇宙。

宇宙學中,有一條核心法則,一般而言,太空必須具備均勻性和各向同性。換句話說,大尺度上,宇宙中的物質必須非常均勻,且各個方向上也是均衡分布的。

愛因斯坦的場方程,滿足所有條件的最簡單解法是“羅伯遜——沃爾克度規”,以推動了這一發展的兩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這一度規隻是用于描述時空中任意兩個事件的間隔。

尤為重要地是,羅伯遜——沃爾克度規解法允許度規中的時空部分可以随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意味着它可以描述一個正在擴張的宇宙。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德文·哈勃證明了其它星系真的正在遠離我們,進而發現了宇宙膨脹的執行個體證據。

圖示:正在擴張的宇宙。來自NASA。

羅伯遜——沃爾克度規和場方程可用宇宙學家稱為“尺度因子”的機關描述膨脹,即從某一特定點到現在,太空已經膨脹或壓縮的程度。

如果宇宙正在膨脹,那麼,過去的宇宙理應更小、密度更大。如果把時鐘撥回到足夠遠的過去,尺度因子将變為零。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和能量過去定然集中在某一點上,該點的密度将無窮大:該點便是宇宙學中的奇點。這是“大爆炸”理論模型的基礎,有一點類似于反過來看黑洞。

“穩态理論”模型試圖淘汰宇宙學中的奇點,而很多人認為這并無道理。奇點被視作廣義相對論預言中的缺陷,不符合已知的實體定律。

根據“穩态理論”模型,宇宙是永恒的,根本不存在開始。顯然,宇宙膨脹可以通過把一個“創造場”或者“C場”增加到愛因斯坦的場方程中,便可解釋這一現象;而這意味着,太空中星系彼此漸行漸遠的同時,星系之間依然不斷有物質産生。

但霍金博士論文的最後一章中,他提出,“C場”的概念自身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問題,而根據羅伯遜——沃爾克度規得出的正确模型則描述了最初的奇點。

很多人看來,霍金之後所做的事情可謂是開天辟地。以英國實體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的成果為基礎,霍金從數學的角度證明了奇點并不是“大爆炸”理論的缺陷,而是自然的預期特征。霍金有力地證明了證明當把廣義相對論應用于宇宙學時,就必然會出現“奇點”

半個世紀之後,“大爆炸”理論這一宇宙起源說的觀測證據占絕對優勢,“穩态理論”模型逐漸被廢棄。霍金在宇宙學和理論實體學方面做出了裡程碑式的貢獻。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