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不到2021年最後一天的最後一秒,你永遠不知道又有什麼大事發生。

從15日王力宏發微網誌承認離婚,到20日被“蕾神之錘”錘到退圈,短短5天,曾經的優質偶像标杆已經變成了到處留情的渣男。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網絡)

以英菲尼迪為首的一衆品牌抓緊時間紛紛解約,而早在2018年就已經換了代言人的「娃哈哈」由于“高瞻遠矚”而登上熱搜,還在直播間表演吃瓜。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娃哈哈官方旗艦店)

想當年,王力宏還是那個“礦泉水瓶子上的男娃”,他代言的娃哈哈風靡大江南北,是全中國家喻戶曉的品牌。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娃哈哈陪着8090一路長大,但如今的你,可能很少會把娃哈哈加入自己購物車了。

不管是娃哈哈,還是此前的鴻星爾克和蜂花,曾經都能代表一個時代的老牌國貨,現在卻隻能靠“意外”出圈,收獲一波關注。

都說“國貨崛起”是這幾年的熱門趨勢,那為什麼娃哈哈這些老牌子想要崛起卻這麼難?

1

中國第一個飲料帝國

1987年,42歲的宗慶後率領兩名退休教師,靠着籌借來的14萬元創立了杭州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靠蹬三輪車賣汽水、棒冰及文具紙張,一分一厘地完成了10萬塊的承包利潤目标。

80年代末,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正在成長期,有很多不願意吃飯、偏食、營養不良的情況。這一現象被宗慶後發現後,他聯系了浙江醫科大學營養學系教授,成功推出了促進開胃的娃哈哈兒童營養液。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兒童保健口服液正好迎合了當時的國情,符合中國家庭“孩本位”的觀念,是以一炮而紅。

再加上當時正好是電視行業的蓬勃發展期,“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廣告語響徹了大街小巷,第二年,娃哈哈的銷售額就突破了億元大關。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網易财經)

1990年,來自全國各地的代理商,背着裝滿現金的蛇皮袋,在娃哈哈營養廠的走廊裡排隊提貨。

除了宗慶後的商業頭腦,娃哈哈的進一步擴大,跟當時的杭州“地情”與全國的國情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兒童營養液爆火的第二年,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援下,娃哈哈用8000萬元有償兼并了資不抵債的杭州罐頭廠,進一步擴大生産,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1994年,娃哈哈響應國務院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建設的号召,跨省兼并了四川涪陵罐頭廠等3家涪陵工廠,成為三峽庫區的最大對口支援企業,受到中央上司的高度贊揚。

娃哈哈就這樣靠着“大魚吃小魚”的兼并政策,一步步擴大,成就了中國第一個飲料帝國。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90年代是娃哈哈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外資企業沖擊中國市場的時代。

西方企業“不講武德”的商戰玩法,在當時并沒有幹掉娃哈哈,卻幹掉了不少老牌子。

并且他們帶來的先進的品牌意識、全新的市場營銷方式,給中國市場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讓那些翻湧的後浪,漸漸把“娃哈哈們”拍在了沙灘上。

2

外資收購: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

外資企業給國産品牌挖的第一個坑,正好也是收購兼并。

90年代初,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這兩家外企,打着合資建廠的旗号,收購了中國汽水“八大廠”中的七家,之後反手就将這些品牌雪藏,直接壟斷了我國的汽水市場,也導緻了中國汽水品牌的凋零。

娃哈哈也險些踏入“合資建廠”的陷阱。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1996年,娃哈哈與法國達能集團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組建合資公司,生産以“娃哈哈”為商标的純淨水、八寶粥等産品。

亞洲金融風暴後,百富勤将自己的股權賣給了達能,讓達能躍升到了51%的控股地位。

但宗慶後一直牢牢掌握着娃哈哈的控制權,顯然讓達能很不滿意。

90年代後期,娃哈哈決策層希望能夠響應國家号召,參與到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革命老區、國家貧困區、三峽庫區建設等項目中去,但達能不願投資,娃哈哈也不能自行投資,雙方沖突激化。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2007年,發生了“達能強購娃哈哈”事件,娃哈哈控訴達能用以陰陽合同,試圖設陷阱實作資本控制。

事發後,由于一貫的良好口碑,娃哈哈的經銷商與職工也一同投入了聲讨達能的浪潮。

在兩國政府協調下,達能表示如果不能收購娃哈哈的股權,那麼可以将自己投資不到14億的股權以200億的價格賣給娃哈哈,被娃哈哈拒絕。

雙方遲遲無法就“誰收購誰”一事達成一緻,進行了數十起國内外官司戰,達能幾乎無一勝訴。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終于在2007年10月,達能與娃哈哈“和平離婚”,娃哈哈獲得了合資公司的全部股權。

娃哈哈這一戰打得雖然艱難,也好歹打赢了。

可惜的是,不是所有國産品牌都有娃哈哈的底氣。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在當時,外資并購給我國的各個行業都造成了沖擊。

《中國經貿》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的通信裝置、計算機以及其他電子裝置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皮毛等産業的外資市場占有率都已經超過了50%。

在洗滌用品市場,四大年産量超8萬噸的洗衣粉廠已經被外企吃掉了3個;

在化妝品市場,外國品牌更是高達75%。

能有這樣高的市場占有率,是因為外資在并購我國國産企業的時候,瞄準的都是各行業的龍頭企業或知名企業,并購之後就将其放在一邊。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食業頭條)

很多國貨的落寞就是因為這一緣故,是以如今老牌子想要再度崛起,起步就是hard模式。

即使在當時逃過一劫的娃哈哈,也沒能拼過外資企業帶來的新型品牌營銷方式。

3

“喝2塊錢一瓶的水,是不是太寒酸了?”

“聯銷體”曾經是娃哈哈的驕傲,這種原創營銷方式不僅促成了娃哈哈的壯大,還對整個快消行業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還曾被哈佛商學院引用為中國管道創新案例。

娃哈哈成立34年,精心編制出一張覆寫近萬家經銷商、數十萬家批發商、數百萬家銷售終端的“聯銷體”網絡,如毛細血管般滲透到全國各地的縣鎮鄉村。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這種方法起源于90年代,娃哈哈支援偏遠地區的時候,是以生産基地很多建立在老少邊窮地區,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降低了生産、運輸等成本。

娃哈哈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不會把大量成本鋪在營銷上,而是将産品做到極緻。

2塊錢一瓶的娃哈哈礦泉水,水質能達到實驗室用水級别,至今仍然是科研界的yyds。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但是,占據一半市場的那些外資企業,走的是與娃哈哈截然相反的高端路線。

“外國大牌=高端”、“貴=好”的概念,至今仍然影響着我們的消費方式。

價格、品牌跟面子也聯系在了一起,品牌代表的不僅僅是商品品質,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身份标簽。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就比如咖啡在民國時期就不是一個新鮮玩意了,但漂洋過海來的“星爸爸”,将咖啡與美式文化、精英文化挂鈎,靠着一步步教育消費者,成了中國咖啡界的老大。

喝2塊錢一瓶的娃哈哈,肯定不如喝28一杯的“星爸爸”更有面子、更時髦。

2010年後,一些高端的百貨商場更是直接把供應商圈定為外資品牌,并試圖與外資高端品牌合作直營,提高毛利率,其實就等于将國産品牌一律打為了低端貨。

部分國産品牌甚至直接僞裝成外國貨,用這種營銷方式吸引年輕人群的注意力。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這樣的營銷理念一直延續到現在,即使商品品質不行,但隻要品牌、故事、理念足夠耐人尋味,那就不用在乎品質問題了。

随着時間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以低端市場、快消路線為主的娃哈哈們,逐漸跟不上時代了。

年輕群體逐漸主宰了中國消費市場,新鮮、好玩的東西或理念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就比如樂事和可口可樂不斷推出的新口味,不一定好吃,但足夠新鮮。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這就觸及到了老牌國貨的短闆,像AD鈣奶、爽歪歪這樣的産品,一方面味道也許已經不合年輕人的口味了,另一方面這樣的品牌代表的就是“老”和“暴露年紀”。

成也歲月,敗也歲月,娃哈哈至今仍是中國飲料界的天花闆,靠的就是34年的積累。

但也正是這34年的積累,造成了它和年輕一代之間的代溝,導緻營業額逐年下滑。

在外國品牌已經搶先占領營銷賽道的背景下,娃哈哈們嘗試創新自救,但好像有點把不準年輕人的脈。

4

國貨崛起,出路在哪裡?

如今,氣泡水、蘇打水、乳茶相繼成為年輕人“新寵”,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也推出新品争搶市場,但娃哈哈還停留在AD鈣奶、營養快線的年代。

在娃哈哈天貓官方旗艦店中,月銷量破萬的僅有AD鈣奶一款産品,其餘産品月銷量均為幾千甚至幾百。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股城網)

宗慶後曾在央視《對話》欄目中,毫不諱言娃哈哈的衰落原因——缺少創新。

娃哈哈沒有嘗試創新嗎?顯然不是。

隻不過曾經用“健康”理念打入市場的娃哈哈,已經不太懂現在的健康标準了,好像隻能看哪個火就去玩哪個。

它曾經做過奶茶店,涉足過高端果汁茶飲市場,也曾經接連推出草堂涼茶、火鍋涼茶、泡泡嗨趴以及乳酸菌茶等,但這些努力皆因銷量不佳,逐漸退出市場。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2019年,娃哈哈推出妙眠酸奶,因宣稱這款酸奶飲品能夠“提升免疫力”“助眠”“改善亞健康”等,不僅涉嫌虛假宣傳,還因代理模式陷入傳銷風波。

它也嘗試過換掉合作長達20年的代言人王力宏,扶去年火紅的流量小生許光漢上位,又将頂流王一博請來做旗下汽水“生氣啵啵”的代言人。

娃哈哈還嘗試過各種跨界、聯名産品,但水花依舊不大。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與鐘薛高聯名的未成年雪糕

(圖檔來源于@鐘薛高官方微網誌 )

跨界,也是現在很多國産老牌子的嘗試,而且有點“怎麼離譜怎麼來”的趨勢。

六神曾經跟RIO聯名,推出“六神版雞尾酒”,以痔瘡膏聞名的馬應龍還賣過口紅。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馬應龍官方微網誌)

如今對于很多老國貨來說,最有效的能引起消費者注意的營銷手段,好像還真的隻有靠意外,讓大家重新想起這個牌子。

此前,網傳老國貨品牌蜂花面臨倒閉,引發無數網友湧入直播間“野蠻消費”,惹得蜂花官方都出來呼籲大家冷靜。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唯一将營銷玩轉了的國貨好像真的隻有李甯。

而李甯的成功,還要得益于它的新一代掌門人李麒麟。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李麒麟是87年生人,當年也是跑車、遊戲、電競一個不落的少爺,但他代表的正是年輕一代的文化理念。

2018年,李甯與時尚結緣,以中國道家文化設計登上紐約時裝周,讓中國李甯刷爆朋友圈,整年股價累計上漲32.7%。

2019年,李麒麟砸下5個億買下了電竟戰隊,這個決定在當時根本不被看好,但後來李甯與EDG電競戰隊推出的聯名服飾和運動鞋,線上上5分鐘就售罄,線下店的銷售額增長了6倍。

雖然現在李甯品牌的身上,也帶上了過度營銷的争議,但從“國貨創新”或是“國貨崛起”的角度來說,它确實做到了。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說回娃哈哈,就在王力宏翻車的前10天,娃哈哈宣布由宗慶後的女兒,39歲的80後宗馥莉負責日常業務。

她就是當年那個用“不喜歡”和“太老了”,換掉王力宏的“預言家”。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5

寫在最後

回看中國品牌的艱辛40年,國貨崛起之路雖然艱難,但也不是沒有曙光。

《2021國潮驕傲搜尋大資料》指出,2021年中國品牌和海外品牌的市場關注度分别為75%和25%,國産品牌獲得的關注度空前。

王力宏翻車後,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百度APP)

時代能造就40年前的老國貨,也能讓老國貨重返青春,并造就另一批新國貨。

中國文化、中國審美的複興,群眾民族意識的提高,都讓中國品牌重新得到了重視。

當然,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老國貨的品質還是很能打的。

可能是大家都被網紅經濟坑過了,除了個性化需求,高成本效益、品質優良重新成為我們消費标準中的重要一項。

“返璞歸真”的消費理念、年輕的消費群體、年輕的品牌掌門人,天時地利人和眼看着就要湊齊了,真正的國貨崛起的時代也許就在眼前。

參考資料:

淺談外資并購中國國産品牌的問題

外資品牌也能走中國路線

娃哈哈“換血”:39歲女兒接棒,76歲父親另辟蹊徑

娃哈哈的新品,為什麼打動不了年輕人?

中國娃哈哈和中國李甯兩大國貨之光的接班之态

從0到30億,記娃哈哈的崛起之路

集體“回味兒”:國産老汽水靠什麼幹掉可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