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摘要: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由唐之大一統進入五代十國的紛争亂世,發生了一件令中原漢民傷害頗深的事件。此事由後唐大将石敬瑭主導,他以燕雲十六州為報酬赢得契丹援助,成功建立後晉政權,卻也是以造成中原華夏長達400餘年的侵擾之災,遼、金、蒙的鐵騎從此南下無阻,影響了宋至明的曆史地域格局。石敬瑭認賊作父的行為也使其遺臭萬年,從此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五代序幕

公元907年,朱溫代唐自立,建立大梁,史稱後梁,拉開五代亂世之序幕。五代之亂源于各地方勢力的擁兵自重,朱溫所面臨的最大隐患則是西北沙陀領袖李克用。沙陀人也成為五代時期較為活躍的少數民族,他們本是生活于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一帶的西突厥分支,至唐中期内附關隴,并成為唐朝中後期較為倚重的軍事力量。其代表人物便是助唐鎮壓黃巢叛亂的李克用,也正因為此次鎮壓,李克用得以河東節度使的提拔;後又于乾甯二年(895年)勤王,力克李茂貞、王行瑜、韓建三位逼宮統帥,救出唐昭宗,是以獲封晉王,得以立足太原,成就一方割據。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朱溫劇照

李克用與朱溫的沖突始于黃巢之亂,當李克用以沙陀兵将黃巢趕往山東之後,追兵行至汴州(開封)遇到黃巢的大将朱溫,朱溫曾受李克用解圍之恩,故未動兵戈,設宴于上源驿飲酒叙舊。此宴雖無鴻門宴之初衷,卻因李克用酒後失态引起了朱溫的殺心,朱溫令人趁李克用酣睡之際縱火滅口,然天降暴雨使其躲過一劫。二人從此結下梁子,形成朱李對峙攻伐之局面,待朱溫代唐立梁之後,李克用以唐李宗室自居,誓言興複大唐,剿滅朱溫。怎奈壯志未酬身先死,隻得将此壯志作為臨終遺願交代給兒子李存勖。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李克用手繪圖

李存勖是五代時期的一位奇葩,身為沙陀人,卻深受漢文化影響,史載他自幼“手讀《春秋》”,又與父親一樣,弓馬娴熟,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音律大師,至今尚被後世戲曲班子奉為“戲曲之祖”。李克用臨終遺願有三,其一滅朱溫;其二伐契丹;其三奪幽州。李存勖以他的軍事天賦完成三項父命,并于公元923年建立後唐。而後卻未能從一位軍事家轉換成一位政治家,并效仿唐太宗,開啟晚年養老模式,沉迷聲色、重用伶官,導緻國政廢弛,民怨四起。也正是以,伶官出身的親軍統領郭從謙于926年發動兵變,此時的李存勖早已衆叛親離,叛軍進至宮城時,文武皆棄君而逃,隻剩李存勖一人帶着十數伶官抵抗,最終被流失射中身亡。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李存勖手繪圖

與伶官之亂同時期發生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李嗣源與地方叛軍“合流”,李嗣源乃李克用養子,算是李存勖的兄長,他在926年的邺都平叛時,部下發生嘩變,被挾持入了叛城,而傳至京師的消息則是李嗣源與叛軍合謀叛亂。待李嗣源逃離叛都之後,手下分為兩派,一派建議回京解釋叛亂之事,另一派則認為解釋過于蒼白無力,不如外立以求自保,提出外立自保的就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李嗣源最終按照石敬瑭的建議,奪下汴州重鎮,李存勖親征無果便回往京師,恰恰遇到伶官之亂,身首異處。李嗣源看準時機急速進京,平定郭從謙的亂軍,并以監國為托詞登上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功業初成

石敬瑭因擁立之功被封“開國公”,這是李嗣源的政治回饋,當然也成為石敬瑭前半生的一個總結。早在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就因勇猛善戰被李嗣源看中,不僅将女兒許之,且将其收為自己的親信将領,時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擁有一支“左射軍”的親軍,石敬瑭就是在這支親軍中開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在唐梁交戰之際,石敬瑭屢救李存勖、李嗣源于危難之中,并在征梁戰争中屢立戰功,與李從珂構成李嗣源建功立業的左膀右臂。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李嗣源手繪圖

時至天成三年(928年),石敬瑭受封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邺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後又加封檢校太尉;長興元年(930年)四月,兼任六軍諸衛副使,即京師禁軍副統帥;六月,任河陽節度使,兼握兵權;是為後唐将相第一人。由于李嗣源長子李從璟死于伶官之亂前,故次子李從榮受到李嗣源大力培養,欲做儲君。與石敬瑭同期提拔為檢校司徒兼禦史大夫、天雄軍節度使、同章平事;長興元年授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加封天下兵馬大元帥;長興三年任中書令,與宰相分班而居右,由此對比可見,李嗣源一方面依仗石敬瑭,一方面也有所節制,而節制的關鍵就是自己的親兒子。

但到長興四年(933年),已經是尚書令的秦王李從榮迎來了即位的時機,此時李嗣源病重不起,雖久病不愈,卻又久病不死,近在眼前遠在天邊的東西最容易讓人發狂,急壞了的李從榮有了密謀篡位的計劃。他的第一步便是支開重兵在握的石敬瑭,謊奏北方契丹犯邊,非石敬瑭不能抵擋。石敬瑭亦看透李家父子的雙簧戲,早已有外出之心的他主動請纓北上。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李從榮并未得逞,本可以順利繼承大統的他兵變失敗,帝位轉手于三弟李從厚之手。李從厚繼承帝位之後開始對節度使進行換防調動,其中同時針對了石敬瑭與李從珂。石敬瑭經營河東多年,李從珂則經營陝西數載,李從厚令李從珂做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則調往河北鎮州(正定),這一調動無疑是對先皇功臣的排擠,并帶有挑撥離間的意圖。李從珂不從調動,随即發動岐陽兵變,石敬瑭亦與李從厚反目,截獲洛陽出逃的李從厚,送往李從珂處邀功勸進,至此,後唐皇位再次易手于李從珂。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石敬瑭劇照

石敬瑭再次因擁立之功被加封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另兼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這也徹底奠定了石敬瑭河東自立的根基。但李從珂對這位開國功臣心存芥蒂,這在五代史上似乎如慣例一般,每逢新君上任,必将打擊先皇舊臣,不過也有一例外,就是侍奉過十位君主的馮道,此處不做贅述。石敬瑭對于李從珂的芥蒂心知肚明,畢竟李從珂也是節度使出身,深知地方軍長的威脅,是以石敬瑭長留京師,不敢提起回河東之事,如籠中鳥一般,憂郁至骨瘦嶙峋。此時,石敬瑭的妻子李氏發揮了重要作用,她通過曹太後向李從珂告知丈夫重病纏身,已瘦成皮包骨頭,欲回河東修養,李從珂認為重病的石敬瑭已是将死之人,故而放虎歸山,這一放就成了後唐的禍患。

不得不反

石敬瑭回河東之後雖夾着尾巴做人,但他一日不死,就難以解除李從珂心中的忌憚,有一日李氏參加完李從珂的宴請欲早點歸家,李從珂則借着酒勁問她是否要回去與石敬瑭謀劃造反。這件事使石敬瑭的态度發生了轉變,他深知低調做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隻有自身強大才能自保,如當年的李嗣源之于李存勖。于是他以契丹犯境為名,從李從珂處索要大批軍糧,以作不時之需;并主動向李從珂提出調離河東,進而試探李從珂之心意。此時的李從珂受近臣薛文通蠱惑,認定石敬瑭必反,便接受了石敬瑭的“調離之請”,且催之甚急。石敬瑭是以翻臉,稱李從珂帝位不合法,并要求李從珂讓位給李嗣源的親兒子李從益,這便引來了李從珂的征剿大軍。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石敬瑭漫畫圖

李從珂以名将張敬達為帥進軍太原,圍困太原城數月至石敬瑭糧草殆盡,石敬瑭無路可走隻得求救于北邊的契丹,作為求援的回饋,石敬瑭許諾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割讓燕雲十六州,并每年進貢财物,以兒皇帝自稱。當時的契丹尋求南下的機會,常受制于燕雲地勢及長城阻礙,得此良機便欣然答應。耶律德光親帥契丹軍從雁門關南下解圍,擊敗後唐大軍,并于936年冊立石敬瑭為帝,國号為晉,即五代時的第三代後晉。石敬瑭登基後履行諾言,将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并尊稱比自己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後晉與契丹形勢圖

“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緻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劉知遠;《新五代史》

石敬瑭認賊作父尚且屬于自救行為,丢的是武将的氣節,而其割讓燕雲十六州則為中原帶來了400餘年的被動局面。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對于中原王朝來說,是隻能死守,不能丢棄的,有“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丢燕雲則必禍中原”的說法。契丹得到燕雲十六州以後,開始南下與漢人雜居,這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明的一次融合,在軍事方面,契丹從長城北面遷至長城以南,中原腹地完全失去了抵擋遊牧鐵騎的天然屏障,為遊牧民族南下掠奪财富提供了便利,也至使契丹實力壯大,發展成為遼國。其實關于燕雲十六州的割讓,石敬瑭的親信大将劉知遠早有勸阻,稱契丹重利,隻要施以金銀即可引為援軍,不易割讓燕雲以緻中土為患,可石敬瑭抱定了契丹這顆大樹,以緻郁郁而死,禍及兒孫。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蒙古鐵騎劇照

割地之患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嘗試收複燕雲,在奪取三州三關後遺憾的病逝于開封;北宋開國之後,忌憚于契丹鐵騎,又無險可守,隻得于首都汴京城外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于内府庫置“封樁庫”,欲用金錢贖回燕雲,可遼國不會放棄這個一本萬利的戰略區域;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複燕雲地區,可在高粱河(北京西直門外)大敗而歸,宋太宗本人亦中箭受傷;北宋與遼在此争奪數年之久,卻一直未能收複失地,至宋真宗時,澶淵之盟的簽訂算是拿錢買了和平,這種外交選擇無非就是收複不了又買不來,那就每年交夠保護費,暫時降低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屬性。

石敬瑭:五代名将失氣節、“兒皇帝”割地誤華夏

燕雲十六州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宋金聯合的基礎便是伐遼之後的燕雲十六州的歸屬權,金太祖完顔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金将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但阿骨打死後,金轉而伐宋,于宣和七年(1125年)又将燕京地區占領,次年便有了靖康之恥,宋室至此南遷偏安一隅。可以看出的是宋朝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燕雲要地的影響,同時又說明了在軍事上很大程度的受制于該地區的門戶大開。後來金蒙在此争奪亦顯激烈,燕雲十六州被非漢族統治者占領了455年,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由徐達、常遇春攻克元大都,燕雲十六州才得以重新并入漢人勢力範圍。

“惟石敬瑭乞憐外族,恬不知羞,同一稱臣,何如不反,既已為帝,奈何受封,雖為唐廷所迫,不能不倒行逆施,然名節攸關,豈宜輕隳”——蔡東藩

石敬瑭的割地選擇是給中原漢族帶來了400餘年的侵擾,是以也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兒皇帝''與''賣國賊''成了後世對其的評價。但話說回來,五代亂世之中,權利或者政權更疊頻繁,弑父弑兄的事情常有發生,石敬瑭本為沙陀人,行伍出身的他也沒有華夏情懷,又縫危在旦夕之困,病急亂投醫的他選擇向契丹臣服屬于客觀趨使,漢唐尚有對外族稱臣、納貢之先河,作為窮途末路的他隻是少了些氣節,甘做“兒皇帝”是可以了解的。但他割讓燕雲十六州的事迹屬實成為遺臭萬年的有力證據,如行劉知遠所谏,也許宋遼夏金元的曆史格局還會有所不同,中原農耕文明的發展也許會更加繁榮。

參考資料:

《宋史.地理志》

《舊五代史.唐莊宗紀》

《新五代史.晉本紀》

《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

《“兒皇帝”石敬瑭》;縱橫山西網;2014-12-2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