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梁與項羽相比如何?要是他不死,劉邦也就沒有機會稱帝

雖然秦國從一開始便發展得很好,以至于後來能夠消滅周邊六個國家,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然而,秦始皇建立統一國家的目的卻并不在于造福百姓,他真正想要的是唯我獨尊的地位,是以才會在得到了地位之後便肆行暴政,由此埋下了社會動蕩的火種。而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由于秦二世昏庸無道,導緻了天下人揭竿而起。

而那個時候起義的勢頭最強盛的要數陳勝和吳廣了。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就是農民,是以号召底層人民非常容易。隻可惜後來二個人的意志不夠堅定,再加上秦國的鎮壓非常兇殘,最終他們以失敗告終。

但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反秦鬥争就再也沒有停止過,而整個國家就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态之中。随着時間的推移,後來的反秦局勢就轉變成了楚漢争霸。但不幸的是,項羽在這場大亂鬥中不幸敗下陣來。最後兵敗垓下,烏江自刎。由此,劉邦順利地“竊取”了項羽的勝利果實,建立了漢朝,成了最終的人生赢家。

而對于項羽的失敗,很多人都對其感到惋惜。畢竟項羽當初是多麼的意氣風發,不可一世。而他身上具有的英雄氣概,也是讓人十分敬佩與向往。反觀劉邦,曾經就是以“無賴”形象出場,結果卻得了天下。是以,大家對于此也是覺得很是納悶,覺得劉邦隻不過是撿了個漏而已。

然而,或許大家隻知道項羽是一個英勇的英勇,卻忘記了還有一個人同樣很威猛的人物。而且如果他不死的話,也就不會存在後期的楚漢争霸的場景。也更不會有劉邦得天下,登基稱帝之事發生。而這個響當當的人物就是項羽的叔父項梁。

都說項羽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但他與項梁相比就顯得有點弱了。而項梁與項羽相比,有着很大方面的優勢。甚至于可以說,如果項梁沒有死的話,劉邦就不可能有機會當上皇帝。那麼項梁與項羽相比有着怎樣的優勢?又為何說項梁不死,劉邦沒能稱帝呢?這得從項梁起兵說起

項梁與項羽相比如何?要是他不死,劉邦也就沒有機會稱帝

一、項梁出身名将世家

在戰國時代,七國裡面最強大的其實是楚國,那個時候如果說要吞并其他六個國家根本就不是問題,隻可惜當時楚國的君王都比較偏向安逸。而末代的幾位君王更是有了玩物喪志的情況,才導緻了他們最終被秦國吞并的之事發生。

之是以這麼說楚國,其實就是因為楚國有着很大的勢力家族。而項梁所在的一族世代都是楚國的貴族,他的祖先裡很多人都曾經是楚國的将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項梁的父親項燕了,而其他各國隻要聽到他的名字,都要豎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然而,可惜的是,項燕最後在秦滅楚的曆史程序中被殺。由此,項氏一族便開始了走下坡路。加上早期的時候,項梁因為殺了人,成了朝廷逃犯,是以他就帶着侄子項羽逃到了吳中。

不過,雖然項梁是以逃犯身份處世,可他畢竟也是楚國貴族中的一份子。身上自然有着貴族血統和氣質,是以他在吳中逐漸獲得了知名度,久而久之便有了威信。

以至于當時的賢士大夫皆出其下,當地的大事則全由他出面主辦。而項梁就是利用這樣的條件開始暗中招兵買馬,訓練子弟,以為反秦大業做準備。

二、項梁會稽起義,趁機複辟楚國

根據一些史書上的記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開始起義。正是在陳勝、吳廣的感召之下,秦國全國各地都開始相繼扯起反秦大旗。而看着秦國的統治地位逐漸被動搖,項梁也蠢蠢欲動。

當時會稽郡守就對項梁說:“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這也是上天要滅亡秦朝的時候啊。我聽說,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後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讓您和桓楚統領軍隊。”

可是項梁哪裡甘于屈居人下,于是與項羽上演了一出好戲。他故意讓項羽在門外提刀奉命去找逃亡的桓楚,結果項梁趁郡守不注意的時候,讓項羽将其殺害。而後項梁和項羽叔侄二人利用“殺雞儆猴”的方式又殺了一些人,最後那些人隻得屈服。

就這樣,項梁當上了會稽郡守,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而項梁趁機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招兵買馬,訓練子弟,策劃反秦的計劃。

當時,張良也在項梁的手下共謀大業。當時,他就勸項梁得立一個楚國君王的後人來當統領。這樣就能以複辟楚國為契機,而後征召更多的楚國人以及其他人才。而項梁覺得很有道理,便采用了張良的提議。

于是項梁就讓人到民間找到了楚懷王的孫子芈心,并将立為新的楚懷王。如此一來,項梁團隊就更加完備起來,而師出有名,進而有利于反秦事業。

項梁與項羽相比如何?要是他不死,劉邦也就沒有機會稱帝

三、項梁驕兵戰死定陶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帶領着部隊在東阿擊退了秦朝大将章邯的部隊。于是就趁勢領兵西進,沒想到到達定陶之後,又再次擊垮了秦軍。加上他看到項羽和劉邦在雍丘和秦軍交手,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而大破秦軍。

是以也就是這一連串的輕易取勝,讓項梁立馬自認為秦軍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對手,是以不免有點飄飄然起來。畢竟自己家世代都是名将出身,訓練出來的軍隊肯定也是不一般的。

當時,項梁有個叫做宋義的手下見此情形就覺得很危險,于是就勸項梁道:“打了勝仗後,如若将領驕傲、士兵怠惰,必定會失敗。現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卻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擔心啊!”

但項梁不聽從勸告,然後執意進軍,而且還派宋義出使齊國,以求齊兵增援。然而,就在這時,深感危機的秦二世調動了全部軍隊增援章邯前往定陶攻打楚軍。結果在定陶一戰中,楚軍大敗,而項梁也是以戰死。

那麼回歸主題,項梁和項羽相比的優勢,以及項梁要是不死劉邦沒有機會稱帝的原因,主要分析如下:

項梁與項羽相比如何?要是他不死,劉邦也就沒有機會稱帝

1、項梁名氣比項羽高

我們知道項梁的年齡要比項羽的大,是以馳騁沙場的時間自然是很長的,是以名氣自然是比項羽的大了很多。再加上他們在招兵買馬的時候,全部都是項梁在張羅,投奔他的能人異士當然也是沖着項梁去的。

另外,項羽剛開始也是在項梁的手下做事。隻是後來項梁意外戰死,項羽才開始接盤的。雖然項羽的本領也不小,但他的閱曆終究還是比較輕。再加上項羽也沒有項梁那樣有魄力和氣度,是以手底下服他的人肯定也不是很多。

這些從後來劉邦、張良、韓信的紛紛背叛就可以看得出來。而這除了劉邦私下搞鬼拉幫結派以外,自然也是少不了項羽本身确實不能讓大家信服的症結所在。

2、項梁比項羽沉着穩重、智勇雙全

雖然項梁的結局是因為太過輕敵而慘遭戰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剛開始的時候,項梁還是一個很有智慧,而且沉着穩重的人。和他相比,項羽就顯得能力稍差了。雖然項羽被大家稱為“戰神”,但他卻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自己沒有判斷能力也就算了,就連身邊人的話也不聽。另外,雖然他是一個常年征戰沙場的人,但是卻很優柔寡斷,這一點從鴻門宴上就可以看出來。如果當時他狠心一點将劉邦殺死,那就沒有以後的自刎慘況發生了。

項梁與項羽相比如何?要是他不死,劉邦也就沒有機會稱帝

3、項梁比項羽從善如流

雖然項梁最後因為驕兵必敗而死的,但是他的失敗隻是在于他後期的驕傲,太過輕敵導緻的。他前期的時候,倒是一個很有主張,而且能夠從善如流之人。畢竟他當時殺了郡守獨霸一方,而且聽從了張良的建議立了新的楚懷王,為反秦事業提供的後勤保障。

但是項羽就顯得剛愎自用了,這些可以從他鴻門宴不聽範增之言放走劉邦,以及不聽韓信建議緻使他背離,而且後來他不信範增,進而被劉邦離間可以看出。

而且,項羽還是一個非常自戀的人,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很高,是以就一定要位居其他人之上。是以,他這才自恃功高,對屬下的建議很不屑,可見他的剛愎自用。

4、項梁比項羽更有凝聚力

作為一個上司者,自身的聚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項梁要比項羽更加優秀。當時項梁還在的時候,範增以及張良、陳平、陳嬰這些後來投奔劉邦的能人都在他的手下。而曆史證明這些人都是一些很有作為之人,而項梁能夠将這些人籠絡到自己的麾下,可見他的凝聚力之高。

可是項羽就不同了,他本來守着這份殷實的家底,結果卻因為自己不懂得經營而全部敗光。最後導緻了範增、張良、陳平、陳平紛紛離他而去。結果他成了“光杆主帥”,做起事來難免就要吃虧,結果就讓劉邦鑽了空子,竊取了他的勝利果實。

可以說,如果項梁不死的話,憑借他的凝聚力,這些人不僅不會投奔劉邦。而且劉邦本人也可能迫于項梁的威信以及項梁與項羽完美的“叔侄搭檔”,而不敢脫離出去拉幫結派。

是以劉邦也就隻能成為項梁的手下,也就沒有機會創立自己的團隊。也就更無從談及獨自領軍打天下,進而登基稱帝了。說不定還會有更優秀的人來呢。

總結以上的4個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和項梁相比劉邦永遠就隻能做一個小弟。而項梁不死,後來漢朝的很多開國功臣都不會投奔劉邦。是以劉邦也就根本就不可能可以做大,也就沒有機會當上皇帝了。從這一方面來說,劉邦确實因為項梁的死而撿了一個大漏。

總評:

古時候打仗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是以凡事一定要很機警才行。但是打仗不光拼的是上司者的武力,更加考驗的是他的整體素質。就像項梁這樣,本來自己有很大的實力,卻因為多打了幾次勝仗就認為對方根本不行,以至于最後驕兵必敗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雖然項羽沒有輕敵,但是他卻自認為自己是最有能力的。根本不願意聽從别人的意見,顯然這樣也是不行的。

一個王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收買手下人的心。何況謀士們看重的不是金錢,是主子對自己的器重。如果主子什麼都不願意聽自己的意見,那他們會認為主子是一個不值得自己輔佐的人。是以,我們要記住一句話“驕兵必敗”,隻有虛心納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更多精彩曆史故事,歡迎關注【探筆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