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獻禮大戲有新意,票房口碑雙豐收

2021年,對于深受疫情防控情況影響的演出行業來說,依然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無論是勇抗大旗的國家院團,還是默默耕耘的民間劇團,都以堅定不移的信心、守正創新的态度、百折不撓的勇氣,緊跟時代步伐,堅守人民立場,不斷創作出大量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僅湧現出了一大批水準高、有新意、深受觀衆喜愛的主旋律作品,以及衆多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精品佳作,還推出了大量新人新作新平台,讓戲劇舞台呈現出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獻禮大戲有新意,票房口碑雙豐收

國家院團獻禮大戲守正創新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各國家院團承擔重大使命同時銳意創新,創作出了《香山之夜》《直播開國大典》《紅色的起點》《報童》《浪潮》《前哨》《輔德裡》《人間正道是滄桑》等一大批高水準、有新意的主旋律獻禮作品,以新題材、新角度、新技術、新手法,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同時讴歌中國共産黨的上司,展現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激勵人們愛國愛黨的情感,展現出了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例如話劇《直播開國大典》為了讓重大題材呈現得更具新意,在近半的篇幅中采用了“即時拍攝、瞬時剪輯、現場投屏”的技術手法。攝影師在舞台上現場将演員們的表演拍攝并投影到多塊螢幕上,不僅保證了劇場内各角度的觀看效果,也給舞台帶來立體的時空關系,讓現實與回憶在舞台上穿梭,交相輝映,讓觀衆們看到一個通過影像裝置精心營造的更加藝術化的舞台。

獻禮大戲有新意,票房口碑雙豐收

《香山之夜》則把舞台直接搬到了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當年從西柏坡進駐香山後毛澤東同志的辦公和居住地——香山公園雙清别墅的庭院裡。在蒼松翠柏環繞、天地為舞台的露天環境中,讓演員王斑和方旭分别扮演的毛澤東與蔣介石展開“逾時空的心靈對話”。也讓觀衆們身臨其境,在籌備新政協、籌建新中國的曆史見證地、《香山之夜》的劇情發生地觀看實景話劇,感受72年前的曆史風雲,無論對演員還是對觀衆,意義都非比尋常。

民間劇團堅持不懈出佳作

雖然疫情對演出行業造成了巨大影響,但衆多民間劇團心懷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和對專業的赤誠之心,積極面對挑戰,堅持不懈創作,頻出精品佳作。

2021年是以北大校友朱虹璇為創始人的“話劇九人”劇團誕生十周年,在9月舉辦的“九人戲劇月”上,連續上演了九人民國知識分子三部曲《四張機》《春逝》《雙枰記》,一票難求,口碑極佳,不僅充分展現了這個獨具知識分子氣質的民間劇團強大的原創能力,也讓觀衆們共同見證了可貴的“不忘初心”和“十年之約”。

獻禮大戲有新意,票房口碑雙豐收

中國當代劇場藝術重要實踐者李建軍導演和他的作品《帶電的火花》不僅榮獲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首屆青年戲劇“斑馬獎”最佳導演獎和“觀衆最喜愛劇目獎”,他率隊的新青年劇團創作的《變形記》和《世界旦夕之間》兩部新作,在今年的阿那亞戲劇節、烏鎮戲劇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都大受歡迎。其用新技術、新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内涵、表達思想情感,使作品呈現更有内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彰顯了藝術家的出衆才華與探索精神。

根據魯迅作品改編的《狂人日記》、根據阿來小說改編的《塵埃落定》、根據王蒙小說改編的《活動變人形》、根據梁曉聲小說改編的《人世間》、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傾城之戀》等話劇,都将經典中國文學作品以新穎的面貌搬上舞台,喚起當代人的共鳴與思考。

資深藝術家轉型争做“新”導演

演而優則導,今年戲劇領域有不少資深藝術家嘗試做起了導演。金星首次自導自演了《日出》;濮存昕為上戲西藏班學生導演了《哈姆雷特》,之後又在人藝首次自導自演了《雷雨》;馮遠征導演了《日出》;龔麗君也正有要導演的新戲在籌備之中;視覺設計師葉錦添導演了《傾城之戀》;央華戲劇藝術總監王可然導演了《你和我,劇場奇妙七步》……他們不斷突破自我、主動拓展領域的态度,不僅讓自己的才華得到全方位的展現,也為戲劇舞台帶來了更多值得期待的創作。

獻禮大戲有新意,票房口碑雙豐收

孵化平台不遺餘力推新人

央華戲劇今年不僅在全國推出了“神州九城,共享明天”演出行動——央華版《如夢之夢》九周年巡演;繼續推動和國際導演合作的《龐氏騙局》《雷雨》《雷雨後》,以及音樂戲劇《流浪之歌》等作品的全國巡演;并且新創作了融合曹禺與萬方父女七部經典劇作的《你和我,劇場奇妙七步》,不僅即将開啟全國巡演,同時還将作為送給大中國小生的“戲劇經典課”在中國教育電視台播出。央華戲劇還聯合多家機關共同推出了“戲劇未來力量——青年戲劇創作人才孵化工程”,并于7月21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了“編劇·導演孵化行動”彙報演出,進行了十個劇目片段的創排展示。

獻禮大戲有新意,票房口碑雙豐收

2021年,鼓樓西劇場也攜手大麥Mailive,特邀新時代集團,聯合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等,正式啟動“1+1”青年導演戲劇制造計劃,推出丁一滕、何雨繁、李響、邵斯凡、張慧、張彤、一弛、趙淼等八位青年戲劇導演的八出全新劇目。“1+1”計劃設定了發起人矩陣,涵蓋文學、導演、演員、出品人等領域,包括劉震雲、呂效平、胡開奇、史航、司徒慧焯、周可、黃盈、趙淼、饒曉志、張楊、張靜初、周一圍、李羊朵、李捷等人,為該計劃的全力運轉提供堅實後盾。

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孵化平台、老舍青年戲劇文學獎勵扶持計劃等,都在為培養中國戲劇新人才、推動中國戲劇新發展,打造中國戲劇新力量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和條件。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老舍戲劇節、科技藝術節、烏鎮戲劇節、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阿那亞戲劇節等各大戲劇節,以及首檔戲劇人真人秀《戲劇新生活》這樣的綜藝節目,也都對促進戲劇的繁榮發展和擴大戲劇藝術的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

【業内觀點】

主旋律戲劇在表現形式上有新突破

彭濤(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中國分會理事長、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

戲劇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即使在人類社會步入後現代社會的今天,即使在電子媒介将現代人嚴密包裹的當下,即使在新冠疫情仍然肆虐全球的境況中,劇場仍然有着無可替代的魔力。走入劇場,沐浴在戲劇的光輝中,現代人的心靈得以擺脫工具理性的束縛,找到靈魂的詩意栖息地。

但新的時代,戲劇人确實也需要迎接新的挑戰。今年我主持了以“後疫情時代的戲劇”為主題的兩岸青年戲劇論壇活動,大家圍繞“後疫情時代的戲劇”“線上戲劇的可能性”“劇場與傳播媒介:劇場現場性與媒介現場性”“瘟疫與戲劇:曆史與現實”等議題展開了廣泛研讨。我們可以看到,當下戲劇人的創作有了很多新的探索和思考,主旋律戲劇在表現形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而且無論是線上放映、綜藝節目,還是我參加的烏鎮戲劇節、大涼山戲劇節等活動,也都通過豐富多彩的新内容去吸引觀衆,應對“後疫情時代”國際作品暫時無法進入國内的局面。

今年我還主持了老舍戲劇節中主題為“美育·戲劇·人生”的高校論壇,從戲劇教育實踐出發,聚焦戲劇教育的美育元素與育人功能,和各位嘉賓探讨了戲劇教育在中國的發展,探讨戲劇賦予人生的偉大力量。戲劇是美育最好的教育載體,戲劇教育在美育中更應起到充分帶頭引領作用。各綜合院校和藝術專業院校也應重視戲劇教育,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培養出适應市場發展和人民審美需求的青年戲劇人才。

獻禮大戲有新意,票房口碑雙豐收

【大事記】

1、1月16日,國内首檔戲劇人真人秀《戲劇新生活》在愛奇藝上線,迅速得到豆瓣9.3高分好評,位列同檔期所有在播綜藝TOP1。

2、3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進駐香山72周年紀念日之際,北京人藝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大戲《香山之夜》在首都劇場首演。9月27日,又首次以實景演出方式在香山公園雙清别墅上演。

3、6月10日,由著名波蘭導演陸帕執導的根據魯迅名作改編的五小時大戲《狂人日記》完整版在阿那亞戲劇節首演。

4、9月2日,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正式啟用,“曹禺劇場”與“北京人藝小劇場”投入試營運。三部曹禺經典之作《日出》《雷雨》《原野》在新劇場上演。

5、9月,話劇九人十周年戲劇月展演,在大麥·超劇場上演《四張機》《春逝》《雙枰記》三部民國知識分子系列戲劇。

6、李建軍導演的兩部新作《變形記》和《世界旦夕之間》今年分别受邀參加阿那亞戲劇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和烏鎮戲劇節、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7、十一期間,話劇《直播開國大典》在國家大劇院首演。12月25日,該劇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建立80周年、組建20周年院慶大戲再次上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