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直視驕陽】遺願清單

 作者:範軍 (Frank Fan)新浪微網誌:@frankfan7   微信:GetToCloud

<a href="http://s4.51cto.com/wyfs02/M02/83/69/wKioL1dzDPShAjJzAACsPfcbQQg269.jpg" target="_blank"></a>

在那最後時刻

西方對于死亡的一個俚語是“kickthe bucket “,   生命的小桶被一下子踢翻在地,和中國人說的“人死燈滅”是一個意思。那麼BucketList就是指在死之前希望經曆的事,否則心有不甘。

《遺願清單》這部電影我看過幾遍,說的是兩個被醫生判了死刑的老頭兒,在臨終前的6個月瘋狂了一把,把人生憾事一件件完成的故事。故事感人,但隻是一個美好的童話故事。

試想有多少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還能有心力和體力去作認為是有價值的事情?他們的親屬會支援他們這麼做?醫生會同意?

當然有個别人有勇氣這樣做,因為死都要死了,這是唯一的機會了,否則似乎都不好意思死了。黑澤明的《生之欲》雖是拍攝于50年代,可對人死前的心态描述入骨三分。主人公一生都在為保住自己的職位而無所作為,在最後的日子裡,終于煥發出生命的激情,上下奔走呼籲為民請命。事成後安然離去。

十多年前我曾看過陸幼青《生命的留言》,近年也有于娟《生命未完成》出版。人之将死,來日無多。是以面具可以卸下,真誠不用害怕被傷害。因為别人的眼光和所謂的傷害在死亡之前,顯得那麼無關緊要。我死都死啦,還怕你說三道四麼?他們生命中最後的文字是有力量的,那時一種絕望中流出的坦誠,無需粉飾,直指人心。他們為自己的親屬和别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

讓我唏噓的是,為什麼人們總是留在最後時刻,才能迸發出這種不管不顧的力量,為什麼總是在最後才敢于袒露内心的真實想法。也許是因為他們知道,當下的時刻就是最後的機會,發出生命的呐喊,證明他們曾經來過。

那麼,我們過去的日子裡,都是為誰而活?是誰在主宰自己的一思一動?為什麼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才有機會翻身做主人? 

小我和真我

我對此的感悟是,在人體内其實有兩個小人,一個是EGO(小我),一個是真我。二者從生命的開始就共生共存。Ego需要被人注意和肯定,需要存在感,需要自身重要感,需要很多來自外界的認可。而真我是不依賴于外界的。當你腦子裡想,我真受夠自己了,那麼“我”和“自己”其是分别代表着“真我”和Ego。

兩者此消彼漲,我們人生中的很多重大決定,其實是由Ego來一直操縱的。我們渴望别人認可,渴望他人目光中所謂的成功。有的觀點認為Ego是完全負面的。需要壓制甚至消除Ego.  我個人并不完全接受。  Ego和真我就像兩個孿生兄弟,他們是互相依賴而存在的。Ego幫助我們追求高品質的生活,避免危險,從他人的認可中獲得溫暖。完全不依賴外界的自身價值實作,對我而言,可望而不可即。那麼關鍵是,怎麼把握這個度。  我希望真我醒來的時候多一些,能和Ego好好的商量:“哥們你這麼長時間折騰累了吧,要不我替你一會兒”。因為Ego是非常有力量的,隻有完全接受他,才能有機會握手言和。咱們各幹各的,也許互相欣賞也說不定呢。

回顧我上面說的幾個例子,故事的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後階段,Ego自知生命終止後Ego也會消亡,自然讓位給真我。進而真我才能領個風騷數十天。可惜留下的時間太短,太短了。

遺願清單

也就是你認為,死前希望要完成的事情。我一口氣列了47條,興高采烈的讓老友看。Ego心裡想“我很酷吧,你沒想過吧這些事情吧”。心裡感覺好的不得了,被自己感動了。似乎他們都已經完成了似得。

其中一條”去西藏旅行”, 老友大喝一聲,“是不是不去都不好意思死了?同去同去!”,酒杯一幹,好不痛快!  現在仔細想想我為什麼把這條加上,我真正希望從中得到的是什麼?

西藏在我眼裡代表着天生美白無瑕疵,沒有被物欲污染的人間聖土。這是我腦子裡賦予西藏的意義。另外,我自诩也曾經去過不少地方啊,周圍那麼多人都去過了,我沒去過,不太好意思在天堂跟人打招呼吧?

這條清單是Ego做主加上的,我意識到這一點,我也完全接受他。不過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清單中,是否也給真我留夠了足夠的空間。

比如“寫一本個人成長的書”,出書本身代表着一種被認可的觀點,個人價值的展現。以後我的個人介紹中可以說“某某暢銷書的作者”(其實該書隻有我媽會買,然後會送給我姨幾本)。但書中的内容,如果是有價值的,對我的子女和他人有幫助的,那就是真我的展現。是以這一條是需要Ego和真我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缺一不可。

寫着寫着,我把自己繞溝裡去了。也許在遺願清單中,不用太計較Ego還是真我,什麼事情都不能太教條主義,人性是複雜的,非要把自己框到别人發明的概念中去,累不累啊。别整出個精神分裂來。

也許在執行清單的過程中,價值自現。

Being  &amp; Doing

在死亡體驗工作坊中我們興高采烈的讨論遺願清單時,一個幽幽的聲音說道:“我覺得做什麼固然重要,關鍵的是怎麼做?  這是Being 和 Doing 的關系。  我們總覺得要完成什麼事兒才行,其實我在乎的是怎麼以更好的自我覺察來全心意的完成目前正在進行的事。所謂一粥一飯僅在道中”  我當時就靈光一閃,媽呀,這不是我的精神導師Eckhart  Tolle他老人家所說的麼。同時禅宗對此也有公案:

修行前,小和尚挑水砍柴  (無自我覺察)

修行中,小和尚挑水砍柴    (有意識的鍛煉自我覺察)

成道後,小和尚挑水砍柴    (有自我覺察而不需用力,一切歸于自然)

我對此同學有清醒的感悟很欽佩。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極端,為了完成清單的完成,還不如不做。

比如我剛剛完成的清單中的一條:“和朋友暢所欲言,大醉而歸”

我偶爾喝一點啤酒,很有自我控制。印象中隻有高中時醉過一次。每次回京,老友總把我當外地人要帶我玩兒,我心想,京城我去過的地方不比你多。事實證明我真的錯了。這不是我從小體驗的北京胡同,南鑼鼓巷的真真假假讓我産生一種荒誕卻又極為真實的感覺。這就是社會在激烈變革中真實反映。身着迷彩的跨子在胡同中器宇軒昂,膀爺持圓号奏起了國際歌。我們在青磚灰瓦下看着弗拉明戈舞蹈,大口喝着大都會和青島純生,談着十多年前的局促往事。我醉了。不知是酒醉人,還是人自醉。

反正我醉了,完成一條,大功告成~~

電影中的生死學

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醒來吧,寶貝

生之欲

本文轉自frankfan7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 http://blog.51cto.com/frankfan/1793843,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